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我崇祯绝不上吊 > 第 1238章 朱棣定都北京的缘由

第 1238章 朱棣定都北京的缘由(1 / 1)

然而……

当一贯被他看不起的朱由检,都将他打成了丧家狗的时候……

仓皇难逃中,多尔衮才明白,自己差了朱家人太多,太多……

对于永乐大帝,多尔衮莫名的崇拜起来。

甚至,就连做梦,也经常梦到自己就是那永乐大帝座下的一介将军……

多尔衮站在船头。

脚下运河静静流淌。

他知道——

脚下的这条运河,是成祖皇帝当年花费偌大的力气,雇佣民工疏通的。

原本的大运河,因为海平面下降,地下水位不断变深。

再加上大运河南端的淮安——扬州段,海拔大都在10米左右。

北端的天津段,海拔也在10米左右。

唯有中间的山东段,海拔普遍30米以上。

大运河的整体地形,就像是一个纺锤。

两端低,中间高!

地理的落差,加上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得中间山东这一段的运河,已经名存实亡了。

到了元朝之时,运河彻底无法承载航运的便利。

尤其是山东这一段,更是淤积处处,有了“七十二浅滩”的称谓。

(也就是临清——徐州段。)

若要经由大运河运粮,需要在这一段弃船走陆路。

沿途八转,在水路、陆路之间来回倒腾。

就山东境内这一段,都需要走了一百七十余里陆路,才能抵达卫河,自此归入运河,运抵北京。

沉重的粮食,经由陆路转运,自然耗费巨大!

虽然元朝至正年间,以寿张尹韩仲晖的建议,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水绝济水,疏浚大运河。

属之卫河,为转漕通道,名曰“会通”。

也就是修缮了海拔最高的会通河这一段。

但是!

元朝疏通的运河,岸狭水浅,不能担负重载。

因此,终元朝一朝,以海运为多。

雄才大略的成祖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遂花费巨大代价,疏通运河。

不要说朱棣不知道海运的好处!

在现代社会以前,海运是无法抗衡夏秋季节台风的风险的。

朱棣以天子之尊亲守国门,那是万万不能有了这么大的漏洞的。

一旦被人抓住这个时间,大举进攻。

缺粮的问题,就会导致明朝的失败。

因此,朱棣必须要疏通运河,解决粮食的危机。

而同时,漕运带来的北方经济发展,也是永乐这么做的原因所在。

不管是朱棣定都北京也好,还是疏通大运河也好。

都是再下一盘全局的大棋——用大基建,带动北方的发展。

因为明初的南北双方,已经差别很大了。

残暴的元庭,使得江北人口大减。

明初时期,不但江南经济已经彻底超过北方,人口更是数倍与北方。

朱棣定都北京,实际上也有利用都城所在,带动北方发展的意思。

如果没有朱棣的这些举措,南北分裂,是必然的的。

……

永乐九年,宋礼奉命带领三十万民工,承办疏浚之事。

在永乐大帝的绝世光辉下,永乐一朝的文官武将们,名不见经传。

他们都被朱棣的绝世风华,给映衬的黯淡无光。

实际上,宋礼是一个牛人!

虽然被同时代的陈瑄,光芒掩盖了一辈子……

宋礼的本领,是不如陈瑄的。

但是,宋礼也明白,元朝治理运河的法子,是有问题的。

虽然元代引水充入运河的法子,是解决运河水浅的思路,但是,元朝的治理旧策,是绝对不可取的!

而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必须要四处拜访当地人,才能真正的弄明白!

他受命之后,四处求访贤良,终于在汶上,找到了一个明白问题所在的当地老人白英。

宋礼这才明白,原来元朝选择的水源流入点,并非是运河制高点!

就因为地理位置不对,使得元朝的治河举动,成为了泡沫。

宋礼身为工部尚书,却并没有高官的傲气。

他再三不耻下问,并且认可了白英献上来的计策:

——“筑堽城及戴村坝水库,筑堤横亘五里,遏汶水水流,使无南入洸水而北归海。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南旺地势高,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

浅白的说,就是修建水库、开挖河道,汇集山东境内的河流,改变河流走向。

也就是大明版的“南水北调”。

然后,将这些河水引流,在运河制高点的南旺地段,汇入运河。

利用大量河水的灌入,抬高运河的水位,使得山东段能够通航!

宋礼修建了无数座水库,汇尽各条河流之水。

在汶上南旺这个地方,汇入运河。

南旺是运河最高点!

宋礼在南旺这里,修建分水坝,将汇入的河水中分,分成南北二道。

一股向南流淌,这股水流向徐州、沛县方向。

宋礼的筑堤策略,使得南流之水,约占十分之三四,北流达临清之水,约占十分之六七。

因此,又有“三分下江南”的说法。

宋礼在运河最高点的南旺,截断河流补充水源,并设计水库、堰塘储水。

自此,大运河得到大量水源补充,终于恢复了承载能力。

同时,因为山东境内地势高,运河落差大。

为了应对春冬季节,河流变小,导致的运河水流不足——

宋礼划时代的采取了水闸的设计。

也就是在大运河中,修建拦水坝,采取降阶的办法,来保证运河水位。

同时,广修闸门,利用闸门来控制水量的同时,通行舟船。

这一点,引领了世界的潮流。

后世的水坝设计,都是这个原理。

自分水北至临清,沿途修建水闸17门,使得舟船能够直达临清;

自分水南至沽头,沿途修建水闸21门,使得舟船能够直达苏杭!

其后,几经新增,山东段一共设置船闸超百座之巨!

明代万历时期的诗人李流芳,途径运河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

诗名《闸河舟中戏效长庆体》。

诗体五言,两句一行,全诗20行。

这是一首两百字的长篇诗文。

诗中开头写道:

“济河五十闸,闸水不濡轨。

十里置一闸,蓄水如蓄髓。

一闸走一日,守闸如守鬼。

下水顾其前,上水还顾尾。”

这首诗的第四句,形象的描述了明代大运河双闸门开关时候的场景。

——朝下游走的时候,要注意船头,不要碰撞到了船闸。

朝上游走的时候,要注意船尾,不要影响到即将关闭的闸门。

……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国军舰免费阅读无弹窗 我,穿成武大郎,开局吊打西门庆 一品王爷 大国军舰免费阅读 大国军舰免费阅读全文 大国军舰全文免费阅读 三国之问鼎天下 重生之大明战神 大国军舰全文免费 我,大明头号反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