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老三这两天尤其喜欢和一个年轻人说话。
那个年轻小哥是在前日黄昏时分入的洛阳城。
蔡老三之所以知道的这么准确,自然是自家酒肆离城门近的缘故。
蔡老三远远的就瞧见了那个年轻小哥。
一身白衣,腰间还挎着一把短剑。
面容清秀尽管称不上俊美,但光看气质就知道不是一般人。
不知道是不是喜爱出游的公子哥,还是江湖大派里的青颜侠士。
公子哥的话,倒是不太像。
毕竟那白衣青年独来独往的,身边也没个仆从什么的,吃饭喝酒的时候,也没太多规矩。
如此,蔡老三见那白衣青年的第一面,就断定他一定是江湖侠士。
有没有名他倒是不知道,起码模样是端正的嘛。
那青年进了城后,见了酒肆,两眼微微放光,径直朝酒肆走来。
得,原来还是一位年轻小酒鬼......
待给那青年打了一壶自家酿的烧刀子,蔡老三得了个空闲,自一旁和喝酒嗑起了瓜子。八壹中文網
蔡老三和那青年说话的时候才发现,这青年的木茯苓州官话说得是真不咋地。
一言一句带着浓浓的地方口音。
不过蔡老三倒是没想过这青年是别州人氏,只当这个口音是不知哪里的地方方言所致。
也不怪蔡老三没见识。
类似大魏国这般的小国,就算是在这大魏国都城,连见一个别国人都是稀罕事。
哪里还想什么别州人氏?
见那青年打了酒付了钱并没走,而是找了一方木桌坐下。
蔡老三便支一个小二去问问那青年还要点个啥不。
要是不点的话,他好招呼庖厨打烊了。
赶自然是不会赶人走的,要是客人愿意,就算关了门,客人愿意在椅子上坐一宿,蔡老三也绝不会说个不字。
小二这一问,还真勾起了青年的食欲。
喝了一口葫中酒之后,白衣青年还真点了几碟特色下酒菜。
到后面,青年一口菜一口酒,不急不缓慢慢的吃着。
此时外面的天幕也彻底沉了下来,蔡老三一拍脑袋,突然想起今天答应要给儿女买糖葫芦的。
这事整的,嗑瓜子把这事都给嗑忘了。
可是这个时辰,到哪里去寻卖糖葫芦的小贩?
多半是早收摊回家了。
如此想着,蔡老三还是决定去碰一碰运气,万一能找到,也算没白辜负了两个小滑头的信任才是。
和守夜的小二交代了些事宜,再将店铺钥匙给他之后,蔡老三摘了掌柜帽便匆匆的走了。
待第二天再来的时候,听小二说,那个白衣小哥在店里面开了个房间住了下来。
尤其是还叫小二搬了两坛子烧刀子酒,说是这酒便宜滋味又好,想多买些尝尝。
听得那小哥这般夸奖,蔡老三自然是深感受用,心里想着这小哥倒也是个实诚人。
自己的酒酿得如何,蔡老三自然是比谁都清楚。
尽管比不得那些名头打得响青神酿,仙人醉。
但光说这入喉滋味,虽然叫烧刀子,但是半点不会辛辣得过分。
反而在辛辣中还有淡淡回甘,这般手艺,可不是蔡老三自学成才。
而是开店之前,由一位老师傅指点,才能有如今这般滋味。
一斤酒才卖五十文钱,确实是便宜的。
比较那醉仙居的仙人醉,那可是大巫见小巫了。
醉仙居也就是卖个皮肉生意,里面的酒半斤就敢卖半两银子。
半两银子啊,那可是五百文钱。
这喝花酒就是贵啊,贵得蔡老三牙疼......
但也就是如此,那醉仙居还是日日爆满,宾客如潮。
不少人在那里面一掷千金,醉生梦死......
用自家媳妇的话来说,那已经不是买卖了,那就是在明抢。
她说要是发现蔡老三去那种地方,她就算被人骂泼妇也得给蔡老三第三条腿打折!
其实完全不用自己媳妇担心,那般日子蔡老三是瞧不上的。
若是家道不曾中落,蔡老三或许会跟着两个哥哥一起去尝个鲜。
但从苦日子过过来之后,蔡老三就明白了什么生活,什么是过日子。
所以他怎么可能花钱去喝花酒?
在蔡老三看来,任何享福的事,都该带着媳妇和一双儿女一起去。
该是带着他们一起去吃些好的,见些奇的才对!
知道那白衣小哥这一住就是一个月到底,蔡老三自然是把那小哥当作是熟人来处了。
这不,白衣小哥才住下不过第三天,蔡老三就和他喝了不下三次酒了。
那白衣小哥也是奇怪,来了洛阳城,活动范围也只是局限于酒肆房间和大堂。
硬是没有一点出行的意思。
只是这般举动蔡老三虽然觉着奇怪,但也没说非要人怎么样。
难不成还逼人家到处走走看看?
那也太不像话了......
反正只要小哥掏钱,平日的一日三餐,好酒好菜的都上着。
而且要是觉得一个人喝酒烦闷,他蔡老三自然是愿意当那个解闷的人。
那年轻小哥说话腔调口音虽怪,但不得不承认,从他的谈吐可以看出是个极其有教养的人。
与他聊天倒也是轻松愉快,大到庙堂江湖,小到柴米油盐的事,那位年轻小哥,好像都略知一二。
其肚子装着的也不见得都是酒水,原来还藏着墨水哩。
若是其腰间短剑不是个摆设,再是个实打实的练家子,那这小哥可了不得。
文武双全嘛!
好一个翩翩公子文武双全!
想必在那江湖中也不是个无名小辈才是。
所以好几趟酒喝下来,蔡老三对这个性子内敛的年轻小哥,的确是有些好感的。
尽管蔡老三到现在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也就是这般的年轻后生,才是应了那句书上说过的话。
但具体是哪本书,蔡老三是真想不起来了。
至于那句话,他在闲下来喝酒的时候琢磨了半天,也只想出了后半段。
好像是什么朗艳独绝,世无其二?
饶是小时候家境还在的时候读过一些书。
至于前半段蔡老三是真想不起来了。
就算如此,这也算是极高的评价了。
若是那白衣小哥知道暗地有人这样评价自己。
估计都会两颊微红,说一句不敢当了......
只是到这时,蔡老三才不免觉得可惜。
自己吃百家饭的那几年,过得实在是太艰辛。
自是没有什么机会,安心的去书塾里念书的。
所以,如今可是不能亏了家里的两个小祖宗。
两个孩子今年虚岁有个六七岁,正是启蒙入学的好年岁。
只是不知道是上哪一家先生的书塾好一些。
到底是城东王先生好,还是城西梅先生好。
蔡老三觉得应该再打听打听。
总的意思就是,还得听听街坊邻居们的意见。
毕竟这选书塾可不就和买东西一样吗?
讲究个货比三家嘛。
而且关乎于两个小祖宗的事。
他可是不敢打一点马虎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