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家真心觉得这比天上下瓜菜还好呢,天上下的他不能控制,可这小伙子说了,家里有什么暖棚,可以持续供货。
小南听从母上建议,带了一些样品,都是生鲜瓜果,还有一盘小桃做的清炒青番茄。
番茄要等几百年后才传入这片大地呢,这个时代自然是没有的。
东西新奇,这样的烹饪手法也新奇,酒楼的齐东家就着小南给他配的白米饭,将一盘清炒番茄吃得干干净净。
要不是当着小后生太过不雅,他想将盘底也给跪舔了。
“我要进货,你说的这个番茄,南边来的?不管哪里来的,我都要,还有其他几种菜,有多少我收多少!”
他连价格都不问,庆丰楼缺的不是钱,而是让巧妇举炊的米。
小南笑笑,报了个狠心的价格。
齐东家果然连眼皮都不眨:“只要你能长期给我供货,就这么定了,咱们这就能签书契!”
什么?二十文一斤都不用还价的吗?他觉得就像娘说的,他还是太年轻,贫穷也限制了他的野心。
二十文是乡下小子一天的工钱,虽然疲累,但谁家不抢着上工?村里这些天都快为了名额争抢起来。但二十文也可以是富人餐桌上随随便便的一盘小菜。
齐东家告诉他,他的酒楼不缺有钱的客人,哪怕今年冬天,他能提供的菜肴越来越少。有钱人家吃个饭,谈个事情,已经习惯性地往他的酒楼跑,虽然最近随着抱怨声,客人数量也在下滑。
齐东家守着一只原本能下金蛋的母鸡,大冬天不知道从哪里找给它找食水,看着它的产蛋量越来越低下,愁得手足无措,只好开脑洞做梦。
看来白日梦还是要做的,因为真的有可能实现。
小南说短时间内每日只能提供两筐,但下个月开始可以翻几倍。他还贴心地问齐东家:“你是让我们村固定送货呢,还是自己派人取货?”
自己取货太麻烦,齐东家随口道:“就跟其他食材一样,都送货上门吧。”小南就等着他这句话,立即报了个送货费用。
家里有两架牛车,牛也每天闲着,他要物尽其用啊。而且刚才报少了的供货价,他觉得还能从运输中匀一点回来。
他对齐东家笑:“我不白赚你的,这笔运送费还有附加的服务。”
其实齐东家没有真的嫌运送费贵,他都高价买进瓜菜了,不会在一点送货费上小家子气。但真有增值服务他也不会拒绝。
原来增值服务就是免费替他打广告,齐东家觉得这小伙子真有意思。这样一来镇上百姓很快都知道了,他们酒楼有各种新鲜又新奇的瓜果蔬菜,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这倒比靠老顾客光顾传播得还快,他估计不等老顾客上门,家里有点闲钱的百姓就先进来尝个鲜了。
果然如他所料,虽然庆丰楼没有做出那天清炒番茄的滋味,但酒楼不缺高明的大师傅,不管什么食材拿到手,都能根据自身的味道发明出新鲜的菜肴。
当天的两箩筐根本不够卖,酒楼的生意又恢复到从前火爆的状态。
不,他觉得更红火了,因为楼前还挤满了围观的百姓。
有些百姓本来觉得酒楼是离自己遥远的存在,这辈子也不会花上整贯铜钱进去搓一顿。
但他们现在好奇酒楼的新鲜瓜菜是哪来的,吃不着看看也好啊。
而且一盘菜价三十几文,好像不是特别难接受。几个家里有点余粮的百姓,按捺不住躁动的胃,第一次走进了酒楼,点上两盘小试一把。
庆丰楼也不店大欺客,反正雅座有的是。齐东家简直将小南当做了梦的实现者,现在每天最期盼的就是每天上午的送货时间。
他问小南:“你上次说的那个清炒是怎么做的?我们几个大师傅研究了几日,始终做不出那天的味道。”大厨们蒸、炖、烩、煮齐上阵,虽然味道是很不错,客人们也吃得哇哇直叫。
但他是吃过那天的清炒的,对那个酸甜适口的清爽味道念念不忘。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你放心,我绝对不白要你的方子,你说个价,银钱方面我们好商量。”
齐东家油光满面的圆脸更亮了,根根胡须都透着急切。
小南却毫不留情地拒绝了:“齐伯,不是我不告诉你,而是清炒要用到特殊的锅,还有别的特殊材料,这些贵店都没有。”
娘说素油和铁锅都是从外路客商手里买的,看来齐东家还不够见多识广,这些他都没见过。但小南没让对方失望太久:“我回去问问家里大人,能不能将整套物品都卖给你。”
娘教过他,谈生意时不要将话一次说死,只要利益到位,任何买卖都有商量的空间。
小南却不知道,他们到时候要卖的不止几口锅,或者素油和其他调味料这么简单,而是爆炒这个跨时代的烹饪手法。
他回去将工作汇报了,林桑只是笑笑,说时候未到。
时机什么时候成熟,小南很想知道。但眼下更急迫的是给庆丰楼大量供货。
齐东家是个好脾气的,没有马上买到秘方也不气馁,这是锦上添花的事。眼下的问题是一天一百斤的菜量根本不够。
“小南兄弟,你一定要想想办法,我这一家店都不够,更别说我在睦州还有三家庆丰楼了。”
庆丰楼是连锁小南清楚,但他没想到光一个睦州就有四家。小南又羡又妒。
一斤番茄酒楼能分做两盘卖,再加些别的添头,一盘至少能卖三十文。这是转手就翻了不止三番啊,一整天下来一家酒楼能赚多少,小南算了个大概。虽然他不知道要去掉多少成本,但四家酒楼,这积攒的财富,无论如何很可观了。
这还只是睦州,京师只会更繁华。娘说得对,他真该走出去看看。
但那是以后的事,现在还是踏踏实实做个靠谱的供货商要紧。
小南想了想道:“既然齐伯这么说,我回去想想办法,能够一天提高到多少斤,明天才能给你答复。”
他想到的办法是跟乡亲们收菜。他相信以十文一斤的价格,村里一定有不少人愿意卖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