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召集长史管茂心、司马窦贵元,八个都尉,以及各曹参军,来到自己大帐。
“都说说吧,这些契丹和霫人部众,收还是不收?收的话,怎么安置?”李恪向众人问道。
“臣觉得还是收下,毕竟如今宁州各处都需要建设,都需要用人,人手实在不足,再加上新得北部山口外土地需要开发,就需要更多的人手。”长史管茂心率先发言。
“臣认为,可以筛选那些领地接近大唐的部落留下。这些人,一般都通汉话,受汉人影响比较深,有的也以种地为生的,有些甚至人的已经有了汉人的生活习惯。而且这些人,也相对好管理一些。”
窦贵元建议道。
听了窦贵元的话,管茂心稍一思索,说道,“臣赞成窦司马的建议。”
“臣认为还是放回去。如今,各部落对盟主都心生不满,部落内部对各酋长也不满,各部落对联盟的盟主也有了间隙。”
说话的是王府的记室参军,曹文耀。
“若是释放俘虏、放他们和部众回去的话,部落内部就会更加松散,甚至有可能公然抗衡酋长。从而削弱契丹各部力量,一旦我们再次攻击契丹,那就轻而易举。”
“甚至我们可以进行一番游说,给这些部众加一把火,他们回去后,就立即展开报复,让各部落在内斗中大大损耗。等他们消耗的差不多了,我们去清扫残部就可以了。”
另外几个参事也表示赞同。
卧槽!卧槽!卧槽!
柴彪、雷良发等武将们听了后,顿时冷汗涔涔!
这帮文人,真尼玛狠呐!杀人不见血啊!
“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东边一直对契丹虎视眈眈的高句丽,先于我们去清扫契丹残部呢?那我们岂不是为高句丽做做了助攻?”
听了李恪的话,曹文耀也是一惊:是啊,契丹的边上就有一个庞然大物,如果契丹真的虚弱不堪,而高句丽刚好又能腾出手的话,还真是给他做了助攻。
“是臣考虑不周。”曹文耀赶紧起身拱手说道。
李恪压了压手,示意他坐下,最后说道:
“如果这些俘虏和部众,真的对各自的酋长怀恨在心的话,我们不仅不能放他们回去,还要想办法帮助契丹挺住,不被高句丽吞并。”
“即便要吞掉,也必须是由我们吞掉,尤其是弱洛水下游这个大转弯一带,水草丰茂,可承载上百万、上千万牛羊,一定要攥在我们手里!”李恪指着地图,继续道。
“或者说,可以承载上百万匹战马!”
啊!这、这、这!
原来殿下才是最狠的那个啊!
刚刚到手方圆一千多里的领地,就又开始惦记千里之外的大草原了!
不过,你要说上百万匹战马,那我可就不困了啊!
李恪说到的这一地区,就是后世的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
如果说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战车、坦克的话。那么,科尔沁草原就是战车、坦克的生产工厂。
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民族,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走出自己的发源地之后,都曾在这片区域停留,或者握有这片草原,积蓄力量,而后入主中原。
相对于大兴安岭以西的风沙磨砺,以及松花江以北的极致酷寒,这里气候宜人、水草丰美、平坦广阔,可以迅速壮大一个游牧部落。
唐中期以后,契丹就是在这片区域,一边对大唐叫爸爸,一边不停劫掠大唐,猥琐发育两百年之后,趁唐末大乱,大举兴兵,进入中原。
因此,李恪对这一区域,势在必得!
帐内的所有人,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就冲过去,抢、抢、抢!
不过,管茂心很快就稳定住了情绪。
“殿下,契丹部众来投,如果以奴仆身份接收的话,怎么安置呢?虽然我们缴获了不少牛羊,可也用不了那么多人去放牧。”
“若是以良人的身份接收,不同于中原农耕地区,以往的草原上是没有税收制度的,大唐的租庸调显然不适合草原,那该怎么征收?”
管茂心抛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大唐的租庸调制度:
租,就是每丁每年给朝廷交两石粮食;
庸,就是每丁每年给朝廷服20天徭役,不去的话可以上交绢、布代替徭役。
调,就是每户每年交给朝廷一定数量的绢、麻、绵或布。
看看,这些东西草原上都没有,显然是不能在草原照搬大唐的租庸调制的。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开始集思广益。
提出的方案也是五花八门,有些还很离谱。
最后,李恪懒得在这事上纠结下去了。
“这样吧,既然他们宁愿做奴仆也要留下,那就以奴仆身份接收,不然他们心里也不会踏实。安排他们去剪羊毛、去作坊做工、去修路,怎么都行。”
“过段时间,颁布一个放良的标准作为参考,比如,工作是否突出,与汉人相处是否融洽,会说多少汉话,有没有与汉人一起过节日,平时是不是穿着汉人服饰等等之类的。达到标准的可以放良。”
“放良的,每户可以分50亩草场,税收按这50亩草场的牲口承载量计算,每年征收承载量的五分之一。想多分草场也可以,超过50亩的部分,另签租用契约,租金收二分之一。”
“耕地的话,按人口算,凡十岁以上,无论男女,每人10亩,税收取产量的五分之一。超过10亩的部分,可另外租,租金为产量的二分之一。”
“耕地第一年需要自己开荒,新开垦的土地收成也不太好,第一年的税就免了。”
“无论是汉人、契丹人,还是奚人,可以自由选择耕地或放牧。徭役也按每年20天吧。”
“另外,一切百姓,必须编户入籍,无条件服从将来的律令。所有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男丁,都有义务服兵役,为期五年,如有征召,不得抗拒。”
“把这些公布出去吧,如果还愿意留,那就按这个执行。”
最后,李恪一锤定音。
这个标准,是李恪参考这个年代的粮食产量,和草场承载能力定下的。基本上就是,一年下来的收获,交完税后足够吃喝的,还有小有富余,但是想发财,是不可能的。
一个国家只靠种地、放牧,不可能发展起来的。李恪要求的是,粮食满足军民吃喝就够了。八壹中文網
其余的人,全部集约化管理,利用自己掌握的后世科技,去发展工业、商业,这样才能快速增强国力。
甚至,李恪都想,连土地都不分发,直接统一发展集约化的种植业、养殖业,聘用制加超前农业技术,就能快速积累足够的粮食、肉。
把节省下来的大量人力,投入到工业中去。
可若是这样的话,是不利于积累基础人口的。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完全的雇用制还不熟悉,自己没有土地,心里就不会踏实的。
另外,若把这些部众一直作为奴隶,不给他们个希望,哪天他们感受不到外界的威胁,认为不再需要李恪的保护,或者李恪遭遇危险时,他们就会趁势反叛。
如今,给他们一个美好的希望,让他们始终心存念想,并为之争取、奋斗,把他们始终禁锢在为梦想打拼的路线上。
一旦有外界势力要攻击李恪,那么就等于打破他们为之奋斗已久的梦想,他们就会同仇敌忾,奋不顾身的去维护李恪,因为维护李恪,就是维护自己对梦想的信仰,就是维护对梦想的执念。
因此,虽然他们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摆脱奴仆的身份,但有梦想呀,有梦想就有希望。
可若他们真的达到了那个标准,被放良了。
那么,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语言上,或是生活习惯上,都已经融入汉人了,已经过上了优渥的生活,拥有了文明的思想,哪里还愿意跟那些酋长去放羊!?
所以,现阶段就是织梦,画饼,稳住人心,然后慢慢的让其主动被同化。
成功之后,就是普通百姓了,正常纳税就行了。
至于税收,这样的税收标准,相对大唐,乍一看,高了不少。
大唐按政策是每丁分100亩地,注意“每丁”,女人和孩子是没有土地的。
另外,100亩不是实际分到农民手里的,只是帐上的数字。有些狭乡,就是人多地少的地方,远没有那么多的土地能做到每人100亩。
因此,每丁分几十亩是正常情况,甚至更少。
况且,只分给成年男子,但收获的粮食,却是一家人口粮。
另外,李恪没有要什么绢、布、麻、绵之类的,直接免了。对老百姓来说,太麻烦,为了交税,每家都要种一小片,浪费劳动力。
与其这样,还不如集中大面积种植,也方便管理,有利于提高产量。或者把劳动力节省下来,投入到工厂,产出工业品,换回更多纺织品。
整体算下来,税收压力,还是和大唐差不多的。这一政策对大唐有地种的农民是没什么诱惑力的,但对无地农民却极具诱惑力。
等这个政策公布,那些大唐无地的人,说不定会跑来投奔。
政策制定好,各司其职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