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取进口关税,一是为了保护本国商品生产的发展,二是为了增加国家收入。
可宁国并没有婢女买卖这一行业,不需要保护,再者说,其他国家送人口到宁国,本就是有利与宁国的事。
如果再为了一点进口关税,那限制了更多商人送人口过来,不仅不是增加收入,反而是阻断了宁国人口增加的一条路。
如果反过来,给商人以补贴,那商人们还不得跟蚂蚁搬家似的,不知疲倦的把人口源源不断的给运来!
给补贴?
范淅川有点没反应过来,满脸的困惑。
“如今新罗与百济、与高句丽,征伐不断,战火肆虐之下,弄的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
“既然有心怀善念的商人,愿意历尽艰辛把这些百姓送入我宁国这片净土安享太平,商人们勇于解救百姓于危难,难道不该给以奖励吗?”
范淅川听的一愣一愣的,不过稍一思索,就明白了王上的真正用意。
“臣觉得的确该给以奖励,臣这就去安排。”
“告诉海关的人,奖励金额要根据新罗婢的年龄而定。育龄期内,年龄越小奖金越多。超过育龄期的,还让他们带回去吧,毕竟她们自己的祖国,也需要人建设不是?”
范淅川:……
“要适当做一些甄别,脾气又臭又硬,相貌丑陋,好吃懒做,贪婪傲娇,心肠歹毒的那些,怕是会有损宁国的和谐,也让商人们带回去。”
“记住了,是一定要带离宁国,白送也不能要!”
“让民事部向财务部申请专款,出面购买这些新罗婢。年底时,发放给军队中、工厂里、农场里等各领域表现优异的光棍汉。让她们在宁国生活有保障,有一个温暖的家。”
范淅川不住的点头,心说,这才是王上的真实目的吧,最终还是指向了为宁国增加人口。
假设有一万新罗婢进入宁国,十年后,连同新罗婢本人,将至少多出四万人口。
得到了李恪的指示,范淅川离去。
自隋朝甚至更早,新罗婢就是中原王朝的抢手货。
最初,是源于新罗国王作为贡品,向中原王朝皇帝进献新罗婢。后来,皇帝又把新罗婢赏赐给大臣。
那以后,新罗婢的优点才广为流传,成为顶层权贵炫富三宝之一。
新罗女子本就身形娇弱、长相柔美、楚楚可怜,再加上生性温和,所以很容易惹人怜爱。
另外,新罗处在中原王朝的边缘,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新罗又是男权极重的国家,因此新罗女子愈发温顺乖巧、吃苦耐劳、勤劳能干。
新罗当地就有搜罗穷苦人家的女子,而后细心调教一番,转卖给贵族享用。
其中那些姿色上佳、身形娇好的妙龄女子,会进行更严格、更全面的培养和训练。
不仅要学习各项才艺,还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各种取悦男人的技法。
经过全方位的培训,身轻体柔、肤白貌美、身材玲珑、气质出尘、通音律、懂诗词、能说会道、技术好的新罗婢,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上流社会追捧的对象。
随着价格越炒越高,上层圈子争抢购买,久而久之,新罗婢就成了贵族们炫富的标配。
炫富三宝另外两种是:忠诚踏实、任劳任怨的昆仑奴,身材婀娜、舞姿妖娆的菩萨蛮。
几天后,民事部尚书温明轩带了几十名新罗婢到了垂拱殿。
“温尚书,你这是?”
“王上,其他新罗婢价格都还算适中,将来作为年终奖发放给各行业精英,成本也算能接受。可这三十名价格奇高,若是还作为奖品,成本着实太高。”
“而且,而且,无论是姿色、才情,与其他人都差别太大,不好分配啊,说不定还会被抱怨不公正。”
“另外,臣想着,民事部本来就有协助从民间采选宫娥的责任,于是就把这三十名新罗婢交给王上处置。”
看着眼前这群娇柔水嫩、婀娜玲珑,又乖巧的一塌糊涂的新罗婢,李恪心想:这货是在献媚,还是真的怕落埋怨?
若是献媚,找的这理由倒是天衣无缝啊。若是真怕落埋怨才送进宫里,还真不好批评他。
“这批新罗婢分别都是什么价格?”李恪问道。
“以市价为基础,整船全部购买,价格会低一些。经过协商,对方同意容貌好一些的10贯,次一点的两三贯,容貌一般还没什么才艺的,随便给个一贯半贯的都可以。”
“另外,经过培训过的50贯起,有专业培训又文化程度高的,100贯起。这三十名都在100贯以上。”
温明轩一一回答。
100贯以上!?
李恪有点眩晕。培训一下,价格涨十倍以上!
这可是暴利啊!
十倍的差距,也难怪温明轩不敢把这几十人发放下去。
同样是优秀员工,为啥他的红包比我的厚那么多!到时候,非得吵翻天不可。
“嗯,你采选的这批宫娥,本王很满意!你去忙吧。”一句话,李恪把这三十名新罗婢给笑纳了。
只要不是温明轩刻意扣下来进献给自己的就行,他可不想自己的臣下整天盘算着怎么奉承献媚。
有这个价格差在,任谁也不敢统一发放下去啊。
打发走了温明轩,李恪才注意到,自己身边的小侍女萧滢,一脸忐忑的看着对面的那群新罗婢。
这是有危机感了啊!
李恪伸手捏了捏那鹅蛋小脸,“滢滢,是不是又在瞎想?放心吧,我会一直把你留在身边的。”
听了李恪这么说,萧滢顿时眉开眼笑,开心不已。
就怕殿下有了新的娇柔温顺的小侍女,以后就不要自己了。
随着进口新罗婢补贴政策的颁布,一个魔盒被李恪打开了。
半个月后,那名百济商人又来了,这次他换了条大船,可以乘坐三四百人的船,硬是被他塞进了七八百人。
这还没完,此后每隔三四天,都有装载着数百新罗婢的海船驶往宁国。
接着,新罗本国商人也得知了这个消息,纷纷闻风而动。于是,几乎每天都有数百新罗婢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