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和阿罗涵签押完毕,就意味着,那些波斯湾咽喉要地的岛屿,从此以后归宁国所有有了。
接着宁国就要派兵驻守了。
不过,这些岛屿可不同宁国周边的土地,哪怕远一点,只要多走几天就行了。
这次不同的是,这些土地与宁国远隔重组洋。
以如今的条件,两万多里的路程,坐船过去起码要走四五个月。看来得加快蒸汽机的制造了。要不然,太耗费时间了。
但是眼下是来不及了,只能先考虑目前的条件。
暂时还得利用自然动力。
航行这期间,虽然可以沿途停靠补给,但若是整编制的军队前往的话,所需物资的数量是巨大的,总不能不停的靠岸补给吧。
如果那样的话,所需时间更长,加上中间等待转风向的时间,估计得两年后才能到了。
以往,不论是宁国舰队,还是货运专线的运输船,都是有沿海岸线航行。物资不足了,提前停靠补充就可以了。
但是,这次是远洋航行,船队自身必须携带足够的物资才能航。
所以,李恪打算解决远洋补给的问题。
而需要补给的物资中,重中之重就是淡水!
首先,就是改造出专用的运水船。
在船队中,携带一批专门盛装淡水的水船,就可盛装大量的淡水与船队随行。能够大大减少靠岸补给的次数,节省大量时间。
李恪画了厚厚的一沓图纸,起身前往锦州的造船厂。
现在宁城到锦州的交通,十分便捷,不仅有公路,还有铁路。
虽然铁路还是马拉的车厢,但速度还是比马车要快出好几倍,而且乘坐相当舒适。
如今宁城通往其他城市的铁路也在铺设中,而宁城到锦州这一段铁路,已经开始营运,不仅有货运,还有客运。
而李恪乘坐的,自然是豪华的御用专列。
一到造船厂,李恪就召集了一批工匠,这些工匠都是最初在齐州时,培养起来的,如今已经成了行业里的领军人物。
“老宋,这图纸你分给大家看看,全部造出来要多久?”李恪直接掏出一大摞图纸。
都是多年的前一直跟随李恪的人,说话也自然就随和了很多。
“这么多!”宋修明接过李恪的图纸,“王上这是要造船?”说着把图纸分发给众人。
“也不是造全新的船,是在现有合适的船型上改造。改造成适合装运淡水的运水船,跟随船队远洋。”李恪简单说明了目的。
“若是改造,那就省时多了,臣手里这个部件,最多三天就能多出来。”宋修明说道。
“臣这个,需要五天。”
“这个需要七天。”
“……五天。”
“用不了一天。”
“……两天。”
“……三天。”
……
众人各自看了自己手里的部件,给出了制作时间。
“我需要三条这样的船,这样的话,所需部件可不少。不过,最多给你们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后,我需要三条改造好的成品船!”李恪看着众人说道,“没问题吧?”
宋修明又看可看其他人手中得图纸,思索了片刻,“没问题,不过需要大量的工匠。”
“这个简单,我让整个船厂都配合你们!”李恪笑着说道。
“那就没问题了,不过,王上,这造价可不低啊!光这些个水柜,内表面就要覆上一层银箔!如果王上是为了密闭性的话,其实不必如此的,咱们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绝不渗漏!”
宋修明看着李恪在图纸上的备注,心疼的直嘬牙花子。
要在铁制的水柜里覆上一层银箔!这是有多奢侈啊!
普通的船只上没储水容器也只是细口的大瓮,或者木制的水柜而已,而这水柜不仅要铁制的,还要覆银!
“这一点很重要!你们要尤其注意,不仅要覆银箔,还要覆的均匀完全遮盖,成本的事,你们不必考虑,我已经从铸币厂带了足够的银锭。”
“另外,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再告诉你们一个关于银这一金属的一大特性。”
“银除了有其他金属的特性外,还能杀灭水中的有害杂质、吸附异味,有杀菌、抗菌的功能。因此,用银制的容器,盛放水或饮料不易发酵变酸。”
“在水柜里覆一层银箔就是用了银的这一特性。这样就可以让船队携带的淡水,存放更长的时间而不变质。”
一听到李恪又讲了新的知识,几名工匠立即把这一知识点,默默记了下来。
银能长久保持水质,他们以前确实不知道。
不过,包括宋修明在内的工匠们,听了李恪的解释后,一脸的古怪,
“王上,银能延长淡水的存放时间,倒是好理解。那,杀君、抗君,是哪国的君?”
李恪:……
被问的哭笑不得,“不是哪国的君,是细菌、病菌!我写的健康防病之类的小册子你们就看过?”
“咱们都是糙老爷们,想生病也生不起来,所以……所以就没看。”宋修明好像犯错的小学生。
一国之君写的东西,你都不看,不给他捧场?被发现了吧!
“你说的也是,不过,用空的话还是要看看,最起码没坏处,如果你们看了,我提到银的特性,你们马上就能明白了。”
“是,臣回头仔细阅读一下。”
其他几人也赶紧附和。
为了提高国民体质,尤其是提高出生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李恪没少下功夫。他编写了一系列的小册子,让增丁部的官员,带人到各地去宣传,讲解,免费发放那些小册子。
“行了,那些以后再说。目前最要紧的是改造水船,东北风已经来了,船队已经可以起航,就等这些水船了,你们可得抓紧!”
李恪又着重强调了一遍事情的重要性。
远洋航行,要想好好利用风能,那就得把时间控制好。
向南航行,若要借助东北,就得在冬季结束之前到达。
冬季盛行东北风,因此,宁国远洋船队可以乘东北风一直顺风而下,直到马六甲海峡南口。
然后,调整风帆,借助东北风向东的推力,再向西北航行,直到冬季结束,东北风减弱。
从锦州港到到马六甲海峡大概需要八十天或者一个月的时间,因此,耽误不得。
这几个月的东北风没有完全把握住的话,那船队行驶到半路就得趴窝了,等到明年冬天东北风盛行,才能再继续前行。
因此,李恪才催的这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