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过了一刻钟左右,文天明就押着左相府的几位在朝为官的人而来,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右相以及连襄王。
右相和连襄王是和谦王一起进城的,进城之后,二人先回府去报了平安,然后带着东西才又一次进宫而来的。
在进入宫门的时候恰好与文天明带人押着的左相府的几人相遇。
左右相形成鲜明的对比,曾经风光一时的左相此时却变得如此,看来风水轮流转,谁都会有这么一遭的。
几人进入大殿,在不远处站定,贺兰渊只和文竞云看了一眼,然后就不再理会了。
贺兰渊对着文天明说道“将咱们的人都叫进来吧。”
文天明完全明白贺兰渊所说的话,所以也就去叫人了,当所有人都来到大殿之中。
贺兰渊才一步一步慢慢地牵着文竞云朝高台上走去,等到二人转身面对着所有之时,贺兰渊才霸气地宣布“南朝的皇位我要了,从现在这一刻它就是完全属于我们北朝的。”
“谁敢有意见就站出来,我只给现在这一个机会,如果现在没有,那么接下来的时候也不要再让我听到什么疑义,否则我是不会轻易饶过说是非者。”
停顿了片刻,贺兰渊眼见下方所有人都没有吭声,于是再一次说道“既然没有,那就好,接下来就是算账的时候了。”
听到算账,不止是贺兰江心里发怵,群臣更是心存不安。
贺兰渊也没有说要对谁算账,总之这两个字把所有人吓得够呛。
待群臣还在不知所措当中,贺兰渊指着大殿之中,高位之上所挂的牌匾大声地说道“都给我抬起头,看看这上面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都好好睁大你们的眼睛看看。”
群臣不用抬头也知道正殿之上所挂的是什么,这里是他们每日必来的地方,甚至比谦王都熟悉。
其正殿上悬挂着的就是“建极绥猷”,这四个大字,这是最早建立南朝的君主所写。
也许有人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但是为官者,而且还是能够进入大殿之人,就没有一个是不知道的。
不仅知道,还更加知道谦王指着这四个字的用意。
所谓的“建极”,出自于《尚书·周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建,立也,极,中也。
这两个字的原本意思是,将屋脊的栋梁,引申作为中正的治国之道与准则。
传说当年武王伐纣之后,曾经去拜访被商纣王囚禁的王叔箕子,向他询问天地大法与教化之道等等。
而箕子认为君王是天下之主,应该自己先建立中正宏大的道理,才能教化百姓。
而“绥猷”这两个字出自于《尚书·商书·汤诰》,原句是“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姓,克绥厥猷惟后”,在《礼记》等先秦典籍当中,也都有出现。
绥,原本说的是上车时用的绳索,而猷,意思是道理,法则。
上古商汤讨伐夏桀之后,制作《汤诰》昭示天下,然后将此作为安抚百姓的准则,让百姓们知道自己是顺应天道,顺应万民而生的君王,将善道赋予世间所有的民众。
建极绥猷这四个字,也就是说天子对于上苍还有百姓们,都是有神圣崇高的使命的。
如果想要建设强盛的国家,睥睨四方,那么就要用天道安抚四海臣民,才能建立万世功勋。
贺兰家的先祖觉得,要名正言顺掌握天下,不仅要遵循天地之间的道理,同时又要适当进行安抚。
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得皇权稳固,江山万年,才能让王朝变得强盛。
“你们说如今这幅匾额挂在你们南朝的大殿是不是对它是一种侮辱。”贺兰渊嘲笑道,如今南朝与这四个字背道而驰,这些人每天却是还有脸这么好端端地站在这个底下,简直就是最大的笑话。
这幅匾额在制作成功之后,被悬挂在太和殿正殿之中,代表着帝王的最高愿望。
“除了现在在这里的这四个字,其他宫殿之中所挂的字想来你们也是心中有数,现在回想一下,你们做到了吗?不仅完全没有做到,而是背道而驰。”贺兰渊再一次提醒群臣。
保和殿中“皇建有极”。
它的意思是说,由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
乾清宫中“正大光明”。
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和之文泰,表现的是天地正大,日月光明之道。
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
意思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
西暖阁位于养心殿,“勤政亲贤”。
体现了这个皇帝一生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严以律己,严于律人。
朝臣脑子里都在回想着这些匾额的意义,越想,头就越低三分。
这些里面有对帝王的约束,也同时也指出来朝臣的责任。
朝臣就是帝王的眼睛、耳朵和手,要时刻提醒以及规劝,如今他们一项也没有做到,怪不得谦王会这么提醒。
贺兰渊并不是想要看到他们忏悔的表情,而是旨在提醒他们所犯下的错误而已。
如今南朝在他们的治理下,百姓苦不堪言,怎么对不起这些一直面对的提醒呢。
也许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应该是贺兰江,但是朝臣也全部都是助纣为孽者。
一个贺兰江,脱离了朝臣,他自己又有什么作为。
“你说这样的你们,该如何向天下百姓交代?你们戴着官帽,穿着官服,又是如何厚着脸皮走到百姓的中间去的?”贺兰渊一一在这些人的脸上巡视,看看他们是怎么生出这样一副厚脸皮的。
质问完群臣的贺兰渊突然话锋一转,直接了当地继续说道“既然百姓不能把你们怎么样,那现在我就来替他们做主。”
贺兰渊话落,所有人速一下全部跪倒在地,整齐跪地的声音在大殿之中响起。
当然北朝之人并没有下跪,他们做的事情一直都无愧于心,对得起百姓对他们的信任,也对不起谦王对他们的信任。
这其中右相和连襄王也跪在了地上,谦王说的对,是他们的错。
犯错了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这是黄口小儿也知道的道理,更何况他们这些还是饱读诗书之人。
唉!丢尽了读书人的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