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城地势较高,夏天的时候日晒充足,热得让人心里发慌。
冬天倒是比其他地方更暖和一些。
而九成宫正好相反,三面环山,地势低矮,夏天的时候凉爽宜人,而到了冬天,简直就不是人能待的地方。
要不是年初的时候,内府从秦家订购了上千尊巨型暖炉,秦招远早就待不下去了。
可即便如此,那嗖嗖的寒风,依旧有些承受不住。
之前大冷天的送走晋阳公主,那是没办法的事情,可是小皇帝的儿子也还很小,万一半路上闹了病,就太得不偿失了。
秦招远对小皇帝的儿女也是宠到了骨子里,哪怕九成宫再不舒坦,也要再等一段时间再回去。
朝中送来的奏疏,积攒了好几摞。
放在平常,秦招远哪怕是不眠不休,也要仔细的批阅完。
可最近这一天,他却一番长叹。
对越堆越厚的奏疏,置之不理,整天捧着一本薄薄的书,研究个不停,也不知道在寻找些什么。
“当初月遥考究《尚书》真伪之际,本王就觉得,似乎是有些纰漏之处,元朗先生这篇文章写的好,从晋代古墓之中寻找证据,真真正正的将《尚书》打落谷底!”
“这篇文章也不错,从算学的角度,研测出我大寅具体的人口数量,想不到,我大寅竟然还有这么多的黑户?!”
“皇家书院的学子更加重视数据,有一个学子从汴京城衙门要来的汴京周边田亩的明细,算出汴京每年应收的赋税,竟然比实际高了足足三成!”
王信坐在一旁,根本就听不懂秦招远在说些什么。
不过,他还是耐心听着。
他不需要与人交流,只是需要一个聆听者罢了。
砰!
秦招远在桌子上狠狠的拍了一记。
哇——
在隔壁房间里传来了的小皇帝小儿子的哭声,估计是被吓坏了,扯着嗓子哭嚎了起来。
秦招远讪讪一笑,“忘记了,忘记了...”
王信问道:“王爷,您这几天也不批阅奏折了,汴京来的大臣也一律不见,就是因为这上边的文章写得好?”
秦招远把封皮上印着‘致知’二字的小册子,卷成桶装,在桌子上轻轻敲了几下。
“王信,你是没有看到这本书的价值...”
他砸了砸嘴,站起来,一边踱步一边道:“第一期《致知》上,刊登了几篇关于古文注解的考究,写得花团锦簇,即便是本王,也不禁拍案叫绝...”
“毫不夸张的说,若是明年科举大考,考的是那几篇古文,学子们只要将《致知》上的注解吃透,最起码,墨义一门,是板上钉钉能取得极佳成绩的!”
王信对此丝毫没有感到奇怪。
笑话!
书院汇集了当世九成以上的学问大家。
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无不被天下读书人奉为经典。
质量低了,才有鬼!
就算是学生写出来的,能够得到那些大儒的肯定,发表在《致知》之上,也难能可贵。
秦招远对王信的反应有些不满。
他低声咳嗽了几下,“可相比于第一期而言,第二期,才是给了本王,最大的惊喜!”
“就如刚才本王所说的,皇家书院的学子注重数据,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文学院、史学院,以及算学院联合发表的,从数据上看,我大寅地方官府内的猫腻,可不少...”
说话间,秦招远显得有些愤怒。
隐瞒农田的产量,少交了三成赋税,也就罢了。
地方官府竟然胆敢隐藏人口!
要知道大寅现在有了沈月遥弄出来地红薯、土豆,粮食不缺,反而最缺的就是人!
仅仅汴京,就查出来有上万的黑户,整个大寅该有多少?
从这一点上,秦招远敏锐的发现数据的重要性。
天下的一切,都是可以算出来的!
王信显然还是没听明白秦招远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挠了挠头,表示自己的疑惑。
秦招远直接把《致知》交给王信。
看了片刻之后,王信大为惊奇。
“这...都是书院的学生,算出来的?”
刚才还一脸阴沉的秦招远,一听‘书院’二字,顿时有浮现出了几分笑意。
“当初本王还在疑惑,月遥为何下了十分苦工,建立一个算学院...现在看来,是本王的眼光太短浅,没有发现算学院的价值!”
秦招远说完,哈哈大笑。
他觉得,让沈月遥建立书院,实在是无比明智的决定。
似乎,这让身为帝国掌权者对大寅的掌控力又加深的几分。
若是日后那些学生进入朝堂,只需要摆明数据,谁还敢糊弄自己?
这时候,怀恩蹑手蹑脚的走进来,生怕惊扰到秦招远。
“王爷...”
不等他说出来意,秦招远几步上前,一把将怀恩手中的小册子,抢了过来!
正是第三期的《致知》!
他没有走回桌案,就这么站在大殿中间,飞速的翻阅了起来。
起初,他满脸都是希冀之色,似乎小册子里,隐藏着某种让他期盼已久的东西。
可渐渐的,没翻过的页数越来越少,他的脸色也就越来越不好看。
“该死的!一群没眼光的东西!”
怀恩当然知道秦招远心里在想什么。
他弯腰从地上,捡起一个刚刚从《致知》上掉下来,更小更薄的一个小册子,只有寥寥十几页而已。
“王爷,您看...”
秦招远疑惑的接过来,“这是什么?”
怀恩小心翼翼的说道:“据说,这是《致知》编委会另附的增刊,用来刊登书院无法定论的文章...若是有人去信勘误,书院在下一期,修改增刊上的内容...”
秦招远翻了来看了一眼,头一篇文章,就是他要找的。
茶经!
在这本册子的末尾,写着一段,和怀恩意思一样的话。
秦招远沉吟片刻,点了点头,“这也是应有之理,茶的学问,至今没有定论,书院也无法给出合理的判断...”
站在一旁,刚刚凑过来的王信,听出了几分门道,十分诧异。
“王爷,您竟然也在《致知》上投稿了?”
秦招远点了点头,道:“正好本王想出几处需要修改的地方,怀恩,给本王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