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最强包租公 > 第60章 捡钱的季节

第60章 捡钱的季节(1 / 1)

大奉四年新正月,好似比三年暖和些。

石头带着老治安队员在前,猛子带着新治安队员在后。

后面还有近三百的劳工队伍。

这次他们的目标是海盐。

到了码头,大伙就分起工来。

参与过去年制盐的老人,纷纷划定区域。

新人则干些挖池的粗活。

七百人,只码头那一块肯定是放不下的。

于是分出四百,往两侧散去。

整个万寿岛,有沙滩的地方不多。

所以一天时间就挖好了盐池,放进海水备着。

第二日,也就是正月初八。

七百人,浩浩荡荡的踩着冰面,往碎星岛而去。

近一个月的时间,碎星岛周边已探查的七七八八。

大家伙分成四组,在探路四人带领下,直扑目的地。

早出晚归,整整五日才回来歇息。

正月十五,万寿岛周边的盐池已经结冰。

海盐铺满了池壁。

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收盐效率很高。

一些强壮的妇人,也加入进去。

收好盐后,便把池中的冰块运到岸上。

等天稍暖后,再运到大本营南边的大湖里去。

其中一部分,先运回去发给各个地窖。

周边的雪,快被他们煮完了。

接着,男人们往碎星岛出发。

最先挖的盐田,也出了盐。

由于距离稍远,所以,去年二狗让秦明做的大号雪橇,和木房子都用上了。

不过不是用来住人,而是用来运盐。

他们每清空一处盐池,妇人们便将冰块打碎取出。

然后挖通海面上的冰,将冰面下的海水引进去。

这就形成了循环。

四尺深的冰层,还难不倒大伙。

每处盐池只要凿通一块窟窿,海水就能涌出冰面。

稍微凿个冰沟,就能顺着流到盐池中。

至于捕鱼,没那闲工夫。

眼下整个大奉,盐就等于银子。

到后来,制盐队伍不觉间已扩大到一千五百人的规模。

有了御寒的棉衣,有银子赚,哪家汉子舍得窝在家搂媳妇?

即便有,也多被骂作窝囊废、没出息、吃不了苦的懒货。

一家家的男人都出去挣银子,谁还好意思待在家。

人啊,就怕对比。

不说他们,就算新来的人里,也有人主动请缨。

毕竟伙食好,人恢复的快。

几十天下来,脸上都有了红晕。

吃饱喝足,自然得找些事干不是。

再说,那可是白花花的盐啊!

一直到了二月底,这种疯狂才逐渐停了下来。

此时,海水结冰的速度已经慢了下来。

按大伙推测,天气开始转暖了。

既然无法制盐,二狗也不能让大伙闲着不是。

孩子们在读书,工厂在做工,连大夫们都在照顾产妇和孩子。

他们还有什么理由闲着?

于是准备好的大网,派上了用场。

依葫芦画瓢。

参加过去年捕鱼的人,分成十组。

每组带着一拨人寻个方向往前走。

万寿岛南面的冰面上,去了两支队伍。

北面,去了两支。

东面,也是两支。

东南部的虫岛附近,也去了一支。

碎星岛西面,去了三支。

打出来的鱼,冻住后直接通过雪橇运回万寿岛,再集中宰杀。

这场浩荡的捕鱼活动,又延续了十几天时间。

直到三月初,冰雪开始融化后才停下来。

两个月的忙碌,收获是巨大的。

听着西边学堂不时传来的读书声,二狗将棉衣上面的扣子又松了两个。

没法子,双层砖石结构的房体,摆上两个带散热筒的煤球炉,忒暖和了。

秀才从煤球炉上提起水壶,给二狗和自己分别倒了碗茶水。

然后道:“做梦都没想到都过上这样的日子。”

二狗剥开一颗榛子,边嚼边道:“你呀,出息到家了。”

秀才脖子一拧,“我又咋啦?”

“说你还不服,这才哪跟哪,吃好、喝好、穿好、住好不是最基本的吗?

我当时咋和你说的?

跟着小爷,顿顿有肉吃,对不对?”

秀才想了想,觉着没毛病,便又低下头来。

二狗用冒着热气的脚,捅了他一下。

“这阵子蛋都忙缩了,你给说说,咱盐和鱼都搞了多少。”

说起这事,秀才就精神起来。

顾不上穿袄,回了趟办公室,便抱回两大本账簿来。

“你等等哈。”

说着,拿过上面那本,吭哧翻阅起来。

“先说盐。

万寿岛第一批海盐是正月十五收的,一共二十万斤,在学堂库房里存着。

第二批,是正月二十二收的,也是二十万斤。

随后月底又收了一波。

二月份收了三波,一共收了四波,共一百二十万斤。”

二狗点点头,这跟他预想的差不多。

去年就四个盐池,只收了一波盐,就有三万斤之多。

今年人手是去年十倍,连收六波。

没到一百五十万斤粗盐,他还觉着有点少。

秀才继续读着。

“碎星岛那边可就不是万寿岛能比的了。

那边的盐池数量,顶的上十个碎星岛。

虽说距离较远的南端并未开发,北面的也只收了三茬。

可每茬也在六十万斤上下,一共一百八十万斤。

尽管都是粗盐,但要按去年精盐出盐率算,至少两百七十万斤往上。”

二狗又吃了粒榛子,面有笑意。

两百七十万斤海盐,就算批发卖一百三十文一斤,也得三十五万两银子。

有了这三十五万两银子,二狗觉着好些计划都可以实施了。

“我再看看捕鱼的收获。”

秀才换了一本稍薄些的账簿,翻了起来。

“鱼获总体好于去年。

十支捕鱼队,每支每天起一次网,可收鱼获八千斤上下。

总体日收,在八万斤上下。

往后日收就少了不少,大抵维持在五千斤上下。

换了地方,重新打洞,日收才重回八千斤。

这样一来,耗时就成倍增加。

到二月底,除去捕鱼队日常消耗,总计捕鱼一百二十三万斤。”

这一百二十三万斤海鱼,还没来得及杀。

等去除鱼鳃、鱼鳞和内脏后,至少有两成损耗。

也就是说,得鱼九十八万斤多一些。

要是制成鱼干,就只有三十三万斤上下。

看着不多,其实也不少了。

岛上两万人出头,平均每人十六斤呢。

就算拿出一半去卖,按四十文一斤鱼干的跳楼价处理,也值六千多两银子。

相比三十五万两银子的海盐,倒是不值一提了。

接下来,没事干的妇人全体出动,宰鱼挣银子。

鱼泡是要留着的,这可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材,更是一味中药材。

产妇、老幼、身体孱弱之人吃了,大有好处。

鱼鳃和鱼内脏也不能丢,深埋地下发酵,又是上好的肥料。

就算晒干了磨碎,和杂粮粉混合,也是上好的家禽饲料。

可以说,海鱼全身上下都是宝。

有力气的男人们,则将粗盐运往食为天盐厂。

那里石炭充足,热浪逼人。

用完了周边的雪,便打捞冰块上来化水煮盐。

这段时间是最宝贵的出盐期。

一旦冰雪消融,用水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铁匠作坊又提供了几十口大铁锅。

治安队也派了百来人过来帮忙。

大家争分夺秒,赶制精盐。

七排地窖内,也像去年一般架起了煮盐的铁锅。

没办法,粗盐太多了,只靠盐厂可不行。

水源也不怕,有的是冰块。

不用分说,只要是关于制盐的事情,大伙都抢着干。

谁都清楚,今年之所以过得好,就是去年收获了三万斤海盐之故。

眼下海盐收获是去年百倍,今后的日子,谁不期待。

对别地的人来说,冬天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

可对万寿岛的人来说,冬天,可不就是捡钱的季节吗。

短短两个月时间,近三十六万两银子进项,人均十八两银子收成。

试问,整个大奉,哪个府县能做到?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门阀赘婿苏御唐灵儿 我的军火商人生涯高军 崇祯日记 航海风云记霍格尔夏洛克 我在古代直播带货李楮墨李明 岳飞再世,武穆称雄岳飞张宏霸 心有所屠顾青媛陆文泽 策立天下孙策许采盈 傻少爷的逆袭 问鼎十国罗幼度符清儿折赛花周娥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