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听说了吗?皇上要挑选精兵强将打仗了,不要我们这些瘦弱且受不得冻的兵卒了。”
“什么?有这事?那我们怎么办?老子来辽东就是建功立业来的,不让打仗怎么能行?老子不服。”
“不服又能怎样?你还敢违抗皇命不成?”
……
“大成叔!好消息啊!皇上不用我们打仗了,我们可以回家了。”
“咳咳,怎么说?快说说。”
……
兵要精不要多的政策传入军中,顿时全军哗然,有高兴者,有伤心者。
这一切杨广都遵照秋哥的意思做了。
瘦弱者,身体不耐寒的都打发回去,该干嘛干嘛。
精壮的勇士则单成一军,军饷翻倍,每人都发一套御寒的羊毛寒衣,精良的装备。
伙食上供应最好的羊肉、鸡肉、鸭肉等,保持喝开水习惯。
训练上做到阵型不乱,听令行动,每日一练。
军中医师更是随时待命,名贵中药应有尽有。
后勤上源源不断的提供物资。
物资不够?
用杨广的话说就是抢,反正快要国破家亡,还不如现在抢之,省的留给反贼拿来打自己。
短短的两个月,二十万精锐之师便训练出来了。
士兵们冒着严寒每日训练,已经成了精锐之师。
主要还是肉食管够的原因,士卒整体战力比起两月前,可以轻松秒杀两月前的自己。
士卒有病了有医师专业护理,直到康复为止。
可以说照顾的面面俱到,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成精锐?
杨广更是每日视察军队,龙旗随时随地都插在大营中军。
让二十万勇士知道皇帝就在身边,他看着呢!千万不能辜负了皇帝的看重。
人人都憋着一口气,想要证明给皇帝看,这让二十万勇士对他是崇拜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忠诚会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也让杨广自豪不已,仿佛又回到了灭南陈的时期。
这段日子以来,杨广没少往萧后那边跑,但也没有太频繁了。
深怕自己不务正业丢了江山,年轻的体质让杨广重振雄风的同时也带来了强大的自信。
这一次征伐高句丽,杨广一定要成功。
誓师台上,杨广站在上首,左右文武齐聚,台下是二十万将士。
此次随行的文臣有光禄大夫虞世基、金紫光禄大夫元弘嗣、御史大夫裴蕴、唐国公李渊、黄门侍郎裴矩、宁陵侯苏威等人。
武将有右卫大将军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右御卫将军张瑾、右武侯将军赵孝才等人。
四月份出涿郡,六月份到达辽东城下。
这一路所过,高句丽连战连败,隋军士气旺盛。
高句丽王高元已经急得跳脚了。
高句丽人口二百万,将士不到二十万人,还要分守城池,能打仗的不足十万。
高元本来想以守卫城池御敌于国门之外,奈何杨广不按套路出牌,一路精锐横推,这特么谁受得了?
大军不分兵,不急于求成,不贪功冒进,一路稳扎稳打,后勤源源不断,打的高元没脾气。
这时高句丽宰相乙支文德玩了投降那一套,想要麻痹对手,给高句丽争取休息的时间。
杨广现在一点不糊涂,头脑清明。
又有秋哥的提醒,杨广是半点不敢怠慢,严格遵命行事。
辽东城,攻了半个月,眼看着就要拿下城池,乙支文德来投降了。
杨广二话没说,将乙支文德拉出去砍了。
根本没有停止攻城的想法,于是辽东城就这么光棍的易主了。
高句丽十万精锐全成了俘虏。
而杨广只损失了两万强兵,对于整个高句丽来说,这一切都值了。
高句丽官员闻风而降,让杨广横推到了平壤城下,高元亲自出城拜见!
“拉下去砍了。”就是这么的简单粗暴。
高句丽一战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