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增微微一笑:“读书人重实而不重礼,陛下可不会答应。重礼不重实百姓不会答应。君与民之间,读书人……可要好好掂量。”
陈前序微微一愣,躬身说道:“受教了。”
刘继增继续说着:“前序啊,你还年轻,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可千万要分清主次,不能逾越了那道看不见的鸿沟。
老夫老了,蹦跶不了几年就会致仕,陛下还年轻,未来可不是我们这群老头子的时候,大顺外患颇多,陛下如今尚且有心打到天竺去,未来没有什么差错的话不可估量。
胡业平现在为了尚书之位还在河南府当着可笑的巡抚,可他都多大岁数了,黄土埋在了眉毛之上,离死就差摔上一跤,估计恩科之后就会回来上任,但我敢确定,不出三年,就是陛下不说,他也会上折子请辞。
他现在的年纪,不是为国为民的年纪,是为己的年纪。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史书之上的一个响亮名头罢了,一个只会和稀泥的官员终究是走不远的。
你啊,碰上好时机了,天时地利人和,把握住,青史留名。”
陈前序大为震撼,他原本没想这么多,得知胡业平将要升任礼部尚书之时只觉得有些气馁,今日刘继增这么一讲,觉得确实是这个道理,皇帝还年轻,而他在官员当中也算年轻,这才是最重要的!
“多谢前辈提点,下官今后定当以前辈马首是瞻。”
刘继增笑了笑:“老夫老了,不搞这些,只是希望你以后能走的长远而已,走吧,去见陛下。”
“是。”
……
李弘熙看着桌子上薄薄的一摞试卷,眉头紧蹙:“怎么就这些?”
刘继增答道:“宁缺毋滥,其余试卷太过平庸。”
李弘熙点了点头,严格是好事,既然主考官已经说了,那他也就没有什么异意。
“陛下,这是臣与其他二十六位考官商议之后觉得能进一甲的五份考卷,还请陛下钦点。”刘继增说着。
李弘熙戴上了眼镜,大约的看了一眼五份考卷,字写的极好,挑不出什么毛病。
“五进三,难啊。”李弘熙笑了笑,随后仔细的开始看了起来。
很快,他就看见了老熟人了,字迹最为清秀的那一份考卷,正是上次在百花楼中他遇见的那位。
“文少轩……”李弘熙看了一眼刘继增:“他的文章很好吗?”
“立意深刻,有礼有节。”
“嗯……”李弘熙没有再看文章,直接拿起了毛笔,在试卷最前方,用草书写下两个字——探花。
能被一群朝堂重臣选出的文章能差到哪里去,他和这个小伙子有缘,任人为亲也是不错的。
“上次朕交给你的考卷怎么没在这里。”李弘熙问道。
刘继增心中突然一颤,难道皇帝……
陈前序这时见刘继增没有回答,于是解围说道:“回陛下,那份考卷虽未在这五份当中,但也被选中,准备受近士出身,最主要的原因为,文章虽然立意深刻,却有些华而不实,殿试以实为主,故而没有选到一甲当中。”
李弘熙点头,笑着说:“朕就是问问,爱卿不必多想。那考生叫什么名字?”
“苏沐秋。”
李弘熙挠了挠眉毛:“这名字可真秀气,不知道还以为是姑娘的名字。”
还有四份考卷,李弘熙一一看过,突然觉得自己不配了,但该选还是得选,状元和榜眼花落谁家这是个问题。
“爱卿对状元有什么建议?”李弘熙问二人道。
状元可不是随便说的,刘继增哪敢建议,陈前序就更不敢了,纷纷表示没有。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李弘熙也很纠结,无奈,只能默默的在四份考卷上标上一二三四。
然后撕下了一张纸,分成四小块,抓阄。
“刘爱卿啊,朕抓状元,一会儿榜眼就给你了,让你做回大好人。”李弘熙笑着说道。
刘继增额头出现了三道黑线,这是在玩吗……
“天灵灵,地灵灵。”
李弘熙抓了一个,打开纸团,上边儿写着数字三。
“让朕看看是哪个幸运儿……杜都度……这什么破名字,算了,天选之孙就是他了。”
李弘熙是天选之子,他再选,可不就成了孙子嘛。
拿起毛笔,写上了——状元。
“刘爱卿,到你了。”
刘继增顿时觉得压力山大,这可是一甲的进士,光宗耀祖的事情,三位考生的命运现在在他手上,责任重大。
慎重的抓了一个,打开,上面写的数字一。
“让朕看看……刘常青,诶,是刘爱卿的本家啊。”李弘熙立马在试卷上写了个“榜眼”,丝毫没有任何的迟疑。
刘继增都麻了,这科举两千年了,估计是第一次一甲看运气吧……佩服佩服。
“咳咳。”李弘熙清了清嗓子:“这件事可不准外传啊,朕可不想被别人叫做昏君。”
“是。”二人齐声答道。
……
刘继增和陈前序走出了芙蓉园,陈前序终于忍不住了,问道:“前辈,陛下这样胡闹,真的没事吗?”
刘继增笑了笑:“你觉得会有什么事?陛下能让咱们知道的,就不是什么大事,不知道的,才是大事。”
“可……”
刘继增打断了陈前序:“你觉得一甲很重要,不能这么轻而易举的决断?”
“嗯。”陈前序点了点头。
刘继增笑容更大,拍了拍陈前序的肩膀:“忘了来之前我告诉你什么了,陛下不会计较这五个人谁的文章写的好,计较的是谁能为己所用。
那文少轩的文章看都没看一眼,光一个名字就成了探花,这五人不管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未来要看的,是谁能成为帝党。
论才学,论文章,这五人相差无几,文无第一,谁当状元都一样,没什么可挑的,这个名头,只不过是激励天下学子钻进读书的牢笼里的手段。
举人多进士少,则更是让读书人用心读书,有希望,那便不会造反,天下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