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小兔崽子说的倒是好听。”
“可你爷爷我怎么知道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朱棣没好气的说道。
他不是很相信朱瞻壑说的话,而且,这土豆真的能吃吗?
一听朱棣跟自己说话自称从“朕”变成了“爷爷”,朱瞻壑心里一喜,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了。
“爷爷,要不咱们边吃边聊?”朱瞻壑道。
朱棣道:“边吃边聊?吃你这玩意?”
“对啊,咱就吃这个。”朱瞻壑摇了摇手中的土豆道:“这三种作物,吃法特别多,但是也特别简单。”
“比如那米饭,就需要用锅去煮,需要铁锅等东西,那些灾民家都被淹了,哪来这些玩意?这就无形中给赈灾添加了很多烦恼。”
“而我这三种作物,有一种最简单的吃法,那就是直接丢在柴火堆里面烤一烤就能烤熟了吃。”
“烤烤就能吃?”朱棣有些惊讶:“真这么简单?”
朱瞻壑道:“就是这么简单!”
闻言,朱棣大手一挥:“来人,拿一铁盆来,堆满木材,生了火端进来。”
殿外立马进来太监领命,去办这事。
这空隙间,朱瞻壑又开始介绍第二种作物,道:“爷爷,这外面绿绿的,里面包裹的果实黄黄的,一粒粒的作物,称之为玉米!”
“玉米?这作物有什么特性?跟那土豆比如何?”
一边说着,朱棣拿起一玉米棒子,撕开外皮,闻了闻,竟然发现闻到一股清香的味道。
“这玉米的吃法也很多,可以炖汤,也可以剥下来炒着吃,也可以直接烤着吃。”
“玉米亩产量比土豆少,只有一千斤。”
朱瞻壑刚说完。
朱棣点了点头道:“一千斤倒是比那土豆少了很多。还是土豆好啊。”
“爷爷,这玉米和土豆味道不同,就像是我们吃菜一样,不过,这玉米比土豆还能储藏。”
比较能储藏?那行军打仗当做干粮如何呢......朱棣这般想着。
却见朱瞻壑拿着玉米,一撮撮出了不少玉米粒,手握着玉米粒握着手上,道:“这些玉米粒晒干,足以储存两年三年!只需要用水泡一泡,就能煮熟当粮食了!”
一听这话,朱棣眼睛猛地亮起,若是能保存这么长的时间,那当做干粮再好不过了!
“这些剩下的玉米棒子也不会浪费,拿去喂牲口也是可以的。”朱瞻壑道。
“这么一说,这玉米也是个好东西啊。”朱棣欣喜道。
说着,朱瞻壑又指向最后一个作物,红薯。
“这红薯能亩产3000斤。”
朱瞻壑直接说出了产量,随后补充道:“同样,这红薯也是有它的优点的,比如它烤着吃,特别甜,能补充各种营养,最重要的是,它特别好种,丢下去不用打理,自己就能长出来。”
介绍完红薯后,朱棣负手盯着那些作物,好像在想些什么,这些东西能为大明带来什么变化。
想着想着,朱棣竟然忍不住一个人微微一笑,但考虑到这两人是来给朱高煦这个人求情的,立马又把脸沉下来。
朱高炽多了解自己的老爹,一见这模样,就明白了。
也就在这时,几个太监拿着长木,抬着一个大火盆进了殿中。
朱高炽立马端来一把凳子,放在火盆子旁边,“爹,咱坐着说话吧,看看这土豆、玉米、红薯究竟是个什么味道。”
朱棣颔首,坐了下来,“你们俩也坐下吧。”
朱瞻壑也是有眼力劲的,立马也去搬了两把凳子,“大伯您先坐。”
三人就这样围坐在火盆四周。
朱瞻壑立马开始动手,拿着火钳,把土豆啊,红薯。玉米都丢了进去。
“这样不行,火太旺了,剥开一点.....算了,让朕来。”
朱瞻壑明显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朱棣看的着急,索性撸起袖子,自己拿着火钳来烤这些作物。
作为皇帝,朱棣不会动手做这些事情,不过今儿他高兴,居然动起手来。
他很小就从军打仗,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朱棣就跟着朱元璋走南闯北,13岁就参加了鄱阳湖战役。
之后更是参加了无数次北伐的战争,朱棣当皇帝后,又五次北伐,所以考起东西来也极为熟练。
“这样才行啊。”朱棣一边将那些作物铺开,一边指导两人。
朱瞻壑和朱高炽两人还不是连连点头,夸赞圣上圣明,
不一会,这些作物就传来烤香味,玉米的清香,土豆的糯香,红薯的甜香掺杂在一起,那味道一闻就让众人有种食欲大开的感觉。
“好香啊。”朱棣眼睛一亮,“应该考的差不多了,拿出来看看。”
朱棣边说着,边拿着火钳又将那些作物拿出,放在地上。
皮都有些烤的焦了,特别是那红薯皮上,冒着油光,感觉特别好吃。
朱高炽嘴馋,迫不及待的伸手去拿。
朱棣一把拍开他的手,笑骂一声,“烫,猴急什么,让它凉一下。”
朱高炽嘿嘿一笑,“对对对,差点忘记了,看把我馋的,嗯啊啊,这味道真香。”
说着,他又自顾自的说道:“这些东西,我好像是第一次见过啊,也不知道哪里来的。”
刚才朱棣脑子里想了很多事情,却是没来得及问朱瞻壑这些东西究竟是哪里来的,经过太子这么一提醒,倒是想了起来。
朱棣看向朱瞻壑问道:“壑儿,这些作物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面对这个问题,朱瞻壑来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答案,道:“爷爷,说起来这还是托您的福,这些祥瑞,都是出自您老人家之手。”
“我?”朱棣愣了愣:“又在糊弄你爷爷,我可是第一次见到这些东西的。”
“哈哈。”朱瞻壑道:“爷爷,这些作物都是出自海外之国带回来的,也就是您让马三宝(郑和)远航的大明宝船舰队带回来的,这样一说,是不是出自您之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宽18丈大船62艘,开启了大明的远航之路。
每次回来,都带回了大量的海外之国的特产,
但因为每次带回的产物太多,朱棣不可能样样都观察到,这些东西都流入了市场。
朱棣一想,也许是疏忽了这产物的作用,不过孙儿能在这些产物当中找到这三种,还能摸清楚它们的产量特性,应该是下了功夫研究过的。
慧眼识珠!
若不是孙儿,这些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浮出水面。
朱棣不由大喜道:“原来如此,孙儿,你真是为大明谋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