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生财大计(1 / 1)

“这是....?”

朱棣直接从龙椅起身,皱着眉走了下来,眸子中满是惊奇。

周围的皇亲国戚也渐渐的看清了这大物件,的确是一堆木头,好像是一台织布机?

这朱瞻壑在皇上的大寿,居然送了一套织布机,欲意何为啊?

“王爷,你小声点,壑儿自有主张,你就安心看着吧。”

见朱高煦一脸不悦,韦妃在旁边小声劝道。

“行了行了,你少说两句,这儿子都是你给惯出来的。”朱高煦不满的说道。

任凭韦妃如何劝说,朱高煦都想不到送个织布机有什么好的。

这时。

朱棣已经走到了织布机面前,开始左右打探。

他也不是很确认眼前的物件是织布机,朱棣是见过织布机的,远没有这么大。

“这是何物啊?”朱棣问道。

“回皇上,此乃织布机。”

朱瞻坦拱手,他心情无比激动,能跟爷爷说上一句话,就算是一句也满足了。

朱棣看了看朱瞻坦身上的衣服,知道了这是自己的孙子,笑道:“你是?”

“回爷爷,我是朱瞻坦。”

朱瞻坦心情激动,爷爷居然问自己名字了!

自己有没有机会和大哥一样,获得皇上的喜爱呢?

念及至此,朱瞻坦昂首挺胸,想好好表现一番。

“哦。”

朱棣点了点头,目光停留在了织布机上,招了招手:“孙儿,快过来。”

朱瞻坦脸上一喜,不过很快发现,他招手的方向,是自己的大哥朱瞻壑。

“大哥,皇上喊你...”朱瞻坦略显失落的道。

“知道了。”

朱瞻壑走了过去:“爷爷,这便是我们家送给爷爷的大礼。”

朱棣显然有些明白了自己孙儿的意思,哈哈笑道:

“你是想将此织布推广于天下吧。”

“不愧是朕的孙儿,能研发出燧发枪出来,又设计出了这织布机。”

“很显然,这织布机也有些不同凡响。”

“跟爷爷所说,这织布机和普通的织布机有什么不同?”

闻言,朱瞻壑拱了拱手:“爷爷英明神武。”

“这织布机的确是孙儿通过现有的织布机进行改良的。”

“首先,这织布机的产量是普通织布机的三倍。”

“其次,这织布机产出布匹的质量,是普通织布机的三成!”

“最重要的是,这织布机只需要一人便可以操作。”

朱瞻壑将这织布机的好处和不同之处,详细说了出来。

“三倍?三成?一人?”

这三点不同之处,令朱棣顿时有些愣住了,眼睛瞪了瞪。

随着朱瞻壑的话音落下。

刚才还准备看朱瞻壑笑话的众人都是惊讶万分!

“三倍的产量,真假啊?这怎么可能?”

“不但有三倍的产量,还能够一人操作,质量还能提升三成?”

“简直是不可思议。”

“不过,这织布机的确看起来好大,是普通织布机的两倍大....”

众人议论纷纷。

显然有些不信。

最重要的是,就算真的是这样,也没必要当成贺礼送给皇上吧?

“孙儿,你说的可是当真。”

朱棣笑着问道。

“当真。爷爷这织布机我已经命人试过,才敢说这话。”

朱瞻壑点了点头,又道:“不过,有一点爷爷没有说对。”

“哪点?”朱棣。

朱瞻壑道:“爷爷,这织布机不是用来普及天下的,而是交给爷爷,让爷爷来牟利的。”

“听说国库年年空虚,孙儿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有了此织布机,爷爷可以自己组建纺织局,组建人来织丝绸,充盈国库!”

听闻此言,朱棣眉头一皱,顿时有些不悦了。

若是如此,那自己与商人有何区别?

“孙儿,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朱棣摆了摆手道:“与民争利,此举不妥。”

“并非与民争利。”

朱瞻壑早知道朱棣会这般说,解释道:“爷爷,如今外贸之风盛行,我大明最受各国喜爱的,就是这丝绸。”

“丝绸一旦生产出来,可谓是供不应求,各国的商人都愿意出高价购买丝绸。”

“这导致,丝绸的市场价格水涨船高,已经是普通老百姓穿不起的奢侈品。”

“正应了那句古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是北宋的一首古诗,相隔几百年,如今我大明的养蚕和纺织技术都大大提升,远比北宋时期更为发达。”

“可养蚕人,织女,这些生产丝绸的人,依旧是穿不起丝绸。”

“这其中的缘故,便是因为,外贸影响了我们大明国内的丝绸市场。”

朱瞻壑一连将这些天,自己调查出来的结果说出。

朱棣愣了愣,沉思几息,问道:“所以说,你要朕做的生意,是外贸生意?”

“爷爷英明!”

朱瞻壑拍了句马屁,随后接着道:“不过,爷爷弄错了一点,这生意自然不是由皇室做,而是由朝廷做,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国家,我称之为国企!”

“国企?”

朱棣突然感到了一丝兴趣,挥了挥手:“继续说。”

朱瞻壑点了点头,随后说道:“所谓的国企,乃国之重器!”

“国企存在的意义,是推动经济,控制市场,掌控市场。”

“它能更好的发展经济,而且随时可以调整方针。”

朱瞻壑先是解释了一下国企,他早就想把这个理念给朱棣献上。

自己上辈子所处的那个世界,蓝星!

华夏国在初期,便是用国企推动发展,因为只有国家的力量,才能做出龙头企业。

国企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怕众人不理解,朱瞻壑举例道:

“就拿这丝绸举例子吧。”

“刚才孙儿解释过,因为外贸的影响,冲击了我们丝绸市场,老百姓穿不起丝绸,丝绸成了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供不应求。”

“如果朝廷组建丝绸局,生产丝绸,凭借孙儿这织机,便能快速提升产量,满足外贸所需,那么国内丝绸的价格自然就降下来了。”

“朝廷能赚取银两,却不用与民争利,而是赚取外贸的钱财,老百姓也不用花高昂的价格买丝绸,简直是一举两得。”

“若是以后民众的纺织技术提高,能满足外贸市场后,我们也可以对纺织局进行调整,不与民争利便是。”

“不过,爷爷,孙儿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世界那么大,不可能供应得上。”

“随着国企的诞生,各项技术定然是飞快的提升。”

“以后我们可以去其他国建造企业,当地取材,让当地人给我们做事,然后将产品卖给当地人....掠夺全世界的财富。”

“不过,这是后话了,爷爷你觉得如何?”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从珍珠港开始崛起 盛唐纨绔 逆写三国 吃货唐朝 绝品特战兵王 女权世界之不做膝下君 平安县城之战,我无敌了 大明庸医 战国大秦商 重生之辰时携手天下锦绣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