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客人,林玉溪还是让泥瓦匠们做了两间屋子供客人们制作瓷器。
一间是专门给姑娘们进去制作的,一间是专门给男子们进去制作。
到了手工瓷器制作点接客这日,来的客人还真不少。
还都是些十五六七岁的少男少女。
被店小二们分别引到不同的屋子。
屋子里有专门的师傅负责教授。
男子这边的师傅,自然也是男子,女子那边的是女子,不会让客人们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
男师傅和女师傅都算得上是林玉柏的亲传弟子,他们的技术,他是十分放心的。
进入屋子的客人们,每个人都被发了一件围裙穿上。
再由师傅对瓷器制作进行一个简单的讲解。
之后便是由客人们自己在桌上玩泥巴。
师傅则随堂对客人们的制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指点。
成品做出来,最后进炉烤的步骤,是由铺子里的人完成的。
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步骤,也是一个十分需要掌握火候技巧的步骤,还是一个危险的步骤。
可不敢轻易让这些千金小姐和公子哥们玩耍。
客人们看到从炉里拿出来的自己做的瓷器,星星眼就没有不亮起来的。
看到一块泥巴在自己手上能变成一个小小的花瓶或瓷娃娃或笔洗等物件,就十分有成就感。
也有些客人对自己的成品不满意的,总觉得做得不是很好,当即就预约了第二天还来做手工。
这可好,客人越多他们越欢喜。
林玉溪看到瓷器店里生意这般好,连连说林玉柏头脑好,能想出这么一个好的法子。
林玉柏倒是没有把功劳算在自己头上,而是把灵感是从林笑儿给的书籍里面找到的同林玉溪说了出来。
一时之间,京城竟然掀起了制作手工瓷器的风潮。
同时也拉动了瓷器铺子的生意。
林玉柏和林玉溪又根据客人们做得最多的东西进行了产品调整,加大销量高的产品的制作。
京城的瓷器手工制作点开了没多久,南江城瓷器铺子掌柜的书信也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京城来。
强烈表示南江城的铺子也要开一个手工制作店。
没办法,林家名下所有铺子都要进行年终考核的。
按照业绩进行考核,所以每个铺子的管事,都费尽心机提高自己所负责铺子的业绩。
毕竟那丰厚的年终奖,就没有人不想要。
所以得知只有京城的瓷器铺子推出这个手工制作瓷器,而其他铺子都没有动静。
南江城瓷器铺子管事怎么还坐得住。
主子们不主动给他,他就写信让安排下去。
书信里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南江城的瓷器铺子适宜开设手工瓷器制作点的优势,管事还在书信里表示一定会通过这个模块带动铺子其他瓷器的销售。
林玉柏和林玉溪看过后,觉得可行。
给南江城瓷器铺子管事写了回信,又写了书信回通阳城。
让通阳城那边负责作坊的管事,挑选一男一女两个瓷器制作师傅到南江城去。
同时,还得运陶瓷土到南江城。
这番操作下来,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南江城的瓷器铺子也设置了手工瓷器制作点。
还真别说,南江城老百姓的消费水平确实不低。
手工瓷器制作点开设接收客人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南江城的瓷器铺子销量也上涨明显。
转眼,又到了年底。
十二月下旬,林家铺子的所有管事集聚京城,召开年会。
这是林家的传统,随着产业越来越多后,慢慢增设的。
也是为了能够激励手下人好好干活,创造更高的收入。
他们赚了很多钱,也得让手下人多赚一些,来年干活的动力才会充足。
年会上,林玉溪代表对林氏各个产业的情况进行了汇报,给业绩最好的前十名管事安成绩先后办法不同数量的年终奖,那可是真金白银,让人看了直呼眼红。
最后环节是一起提前吃个丰厚的年夜饭,管事们在离开的时候,还能每人领取一份年礼。
林家人这段时间全部集中在京城。
今年,又仿佛如很多年前一样,一家人聚在一起备年货准备过新年。
这些年,家里下人多了,他们成为主子,已经很多年没有自己动手备年货。
正好今年,全家人都聚在一起。
大家也都是勤快人,又围着灶台,制作起各式年货来。
什么蒸的煮的油炸的,只要想得到的都做出来。
家里人多,下人也多,打下手的自然就多。
每样东西都做上好大一份,自家人吃不完的,还能送送亲朋好友。
仅仅是筹备年货,林家就已经变得十分热闹。
在大年夜的时候,热闹达到峰值。
满满一大桌的美味佳肴,大人小孩都穿上喜庆的新衣服。
说着,笑着,赏着烟花,度过全家团聚的除夕。
自家的好酒好菜吃完喝完,小孩子们还能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到街上赏夜景。
烟花是不是升上空中炸裂开来,大人小孩纷纷抬头仰望。
街上也热闹得很,每家铺子前,都挂上了红色的灯笼,从街头看向街尾,能看到数不清的灯笼,十分漂亮。
林玉溪今晚没有喝太多。
把孩子交给家里人,带着妻子叶晴到街上感受一下除夕的热闹。
“原来两个人偷溜出来,是这种感觉,难怪当初笑儿和世子,晚上总喜欢甩掉下人溜出来呢,这种感觉,和白天出来逛街的感觉,果真不一样。”
成亲这么多年,俩人连孩子都已经长大进学堂了,夫妻俩感情不减反增。
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姨娘妾室,叶晴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足。
看着自家丈夫笑了笑,点头同意对方的说法。
没想到,一个礼盒出现在眼前。
“打开看看。”
“咦,这不是瓷器铺子里卖的瓷娃娃么,夫君拿来送我?”
“这可不是铺子里卖的,我亲手做的,一个你,一个我。”
叶晴有些欣喜,忙跑到一个灯笼下,就着灯笼散出的光照仔细看了看。
礼盒里躺着的两个娃娃,果真一个像她,一个想林玉溪。
夫妻相视一笑,又牵起手,往最热闹的街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