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深,当年的真相在大长老的口中不断地披露着。
“情急之下,你母亲将一缕神秘果核的气息转移到了一枚普通果核之上,蒙混过了关,但却以人质为由掳走了你爷爷。”
“又过了三天,你父亲突然找到了我,说不久他要陪你娘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说是要为你解除一个枷锁,至于这枷锁是什么他却从未详说。”
“在完成了一次荡平灵兽山脉的任务后,你父亲身受重伤,回到了李家,不久便趁机对外宣称去世了。”
“从那以后,便再也没有见过你爹,你娘。细细算来,已是七年了,真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再见到他们。”
说到此处,大长老已是老泪纵横,年长如他,此刻都在微微的颤抖着。
李之涣亦是泪如雨下,他满脑子都是一个问题,情不自禁说道:“为什么父亲当时不带我一起走呢,是嫌我是个累赘吗?”
李景明抹去了李之涣脸上的泪珠,颤声道:“傻孩子,你父亲这么做一定是有他的理由,我亲眼见到在他走的时候,留下的眼泪丝毫不比你现在的少。你要相信,你爹娘对你的疼爱,一点都不比别人的父母少!”
此话一出,李之涣顿时觉得心中宽慰了几分,却仍是情不自禁哭出了声音,他只觉得内心是无比的刺痛。
父亲,你到底去了哪里……
到底是什么枷锁,需要你做下如此狠的决心……
池采薇的身份究竟又是什么,他难道真的是自己的娘亲吗。
为何自己的记忆里丝毫记不起当年父亲临走时发生的事情?
想着想着,李之涣只觉得一阵疲惫感袭来,此前接连大战,继而情绪又波动极大,如此大的消耗之下,终究是眼前一黑,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
恍如之间,如入梦境,一道道模糊的画面犹如影像一般出现在脑海之中。
这是……七年前!
时间已经到了白露,秋收时节即将来临,所有人都在自家院里歇着,享受着为数不多的清闲时光。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
奉城外,昌拜山的清静角落里,一个少年正背着竹篓在山间里采摘着龙眼。
听镇上的说书先生说,这东西益气补脾,养血安神,可以给他那身骨虚弱的老父亲补补身子。
这一采,便是过了一个下午。
看着天边的夕阳徐徐落下,少年的心思也渐渐急了起来,匆忙再采摘了几个,熟练地扔到背后的篓里,准备下山去了。
若是靠的近,还能听到他嘴里一直嘀咕着:“幸亏出了个邪灵尊者,不然这日子哪里有盼头。”
此人正是十岁的李之涣,刚被父亲带回李家不久。
灰域,这是一片没有规则,没有年号,没有制约,没有人性的国度。
听家族的长老们说,此前十三大盗的恐怖势力横行乡里,割据四方,连年的动荡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和,反而是愈发激烈了。
上至年迈的老伯,下至咿呀学语的孩童,在听闻十三大盗的名号时都会面露惊恐。
在这个没有皇天王法的地方,十三大盗便是这里的天。
城中不少族落十分不满联合抵抗,却怎敌得过那些大盗,死的死伤的伤,徒留下孤苦老小嚎啕大哭。
一来二去,再也没人敢闹事。
直到后来邪灵尊者横空出世,不仅赶跑了十三大盗,还减少了税负,赢得了天下人的人心。
但灰域依旧没有国度的存在,那所谓的邪灵尊者似乎沉迷修行,不谙世事。
思量之时,李之涣的步伐却是很快,已经来到了山下,隔着一大片儿灵气充沛的灵田,望见了他家那间显眼的房子,此刻正在冒着炊烟,想必是母亲已经从城中回来,正在做晚饭了。
想到吃的,原本凝重的小脸顿时笑了起来,顺带提了提背后的竹篓。
夏天的酷热早已散去,吹来的已是那凉爽的秋风。少年额前的一缕发梢被风吹拂,心中却是想着:“为何从未见过那说书先生干活呢,那双手比我还要柔嫩几分。”
穿过一片麦田,他记得这是邻居周宜年家的地,至于为什么能一眼就认出来,只因他家的灵药种的毫无章法,只有一小簇一小簇的瘠苗儿,与边上人家成熟茂密的灵药显得格格不入。
至于这周宜年,年纪倒是与他相仿。并不是李家族人,而是李家祖上守墓者的后代。
周宜年家祖祖辈辈皆有着一个使命,便是看护好李家的墓穴。
只可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传到他母亲这一代时,人丁衰减,只活下来她母亲一个女丁。
据长老们说,他还是当年第七大盗手下的私生子,几年前这一带还属第七大盗管辖的时候,有个悍匪头头经常钻他母亲的被窝。
直到三年前这地方换了片天,才渐渐被人议论起来。而这三年,周宜年再也没有见过他的父亲,只余下一个比他稍小三岁的妹妹。
他的母亲由于姿色较好,又被新来的邪灵尊者给带走了,说她是什么儒教异徒,可明眼人都知道是那尊者见色起意,动了坏心罢了。
李之涣放眼望去,灵田里有着稀稀拉拉的族人,正在下田观察灵药的情况。今年的苗儿长的似乎格外的好,若不是那邪灵尊者赶跑了土匪,恐怕这么多收成也是要白忙活了。
路过自家的灵田里时,看见几只瓢虫正在灵叶上贪吃着,李之涣连忙挥舞着小手把他们吓跑了。
忙了一天的他感受到了些许的疲惫,看着不远处的一方小土坡,走过去便坐了下来。一边儿喘气一般说着:“太爷爷,乖孙来看你了。今年的收成很好,应该不用再饿肚子了。”
说完便开心的笑着,放下背上的竹篓,剥了颗龙眼含在嘴里,整个人小心翼翼的躺在没有稻穗的空地休息了起来。
时间一晃而过,已是半个时辰,年少的李之涣拍了拍身上的泥土,重新背起了竹篓,方才的休息让他体力已经恢复了几分,该回家了。
不到片刻,已是到了家院的不远处,走至周宜年院前,他停下了脚步。
一滴雨水滴落在了鼻尖。
天上滴滴啦啦下起了雨丝,连绵不绝,大片大片的乌云在天边缓缓移动着,似有越下越大之势。
这是要烂白露了。
白露宜晴不宜雨,若是天晴,那接下来的几个月都将不会有雨水,利于灵药的收成。
若是下起了雨,那便是连绵不绝的秋水,下一处,灵田便是烂一处。
少年只觉得这场秋雨是如此的寒冷,透至心扉。
不知为何,脑海中却浮现了之前去城中替父亲打酒时遇到的那位僧人,他总是不紧不慢的走着,边走边呢喃:
“阿弥陀佛,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
雨越下越大,少年也不再多想,擦了擦脸上的雨水跑进了自家院里,喊到:
“父亲,我回来了,我给你采了……”
话还没说完,刚进屋的他却是愣住了。
为何家里没有人呢,方才还看到炊烟,娘亲应该在做饭才对。
饭桌上摆着两道菜,隐约还冒着阵阵热气,一条清蒸白鲢,一份油菜。碗筷下压着一页黄纸,李之涣赶忙拿起看了起来。
“涣儿,今天去钓了一条白鲢,慢点吃。你娘去城里几天没有消息,我去看看,很快就回来。”
看完,李之涣脸上却是浮现了一抹担忧,他那腿脚不便身受重伤的父亲,要走到何时才能到城里呢。
看了看背篓里刚采的龙眼,又看了看桌上的饭菜,饿了一天的他咽了咽口水,背着背篓跑了出去。
外面下起了雨,他知道父亲走不了泥路,顺着记忆中的那条小道快速的跑去。
他一直跑,龙眼也一直掉,待发现倒在泥泞中的父亲时,龙眼已是掉了大半。
李之涣哭了,不知是哭那龙眼还是哭他的父亲,从篓里拿起一颗龙眼放在父亲手里,说道:
“爹,吃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