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秋夜。
朱墨在灯下仔细看完三份密报。
一份是胡宗宪、谭纶署名的,劝自己立刻暂停抗倭债券和丝绸银行,等待朝廷旨意,如果暂停,此二人将力保自己没事。
对此,
朱墨还是有一点小感激——
这两个人的确都是好人!
这个时候还能想到他朱墨的安危,在大明朝也是少见了,比起郑必昌这些人来说,可谓是天壤之别。
另一封是张居正写来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钦佩之情,说恨不得立刻就能来江南帮忙筹划。
对此,
朱墨觉得果然没看错此人。
来大明之前,他就很欣赏这个张居正,而此时看来,整个大明朝,的确也就他一个人看得懂自己的作为……
这个人以后可以大用!
这就是朱墨的结论。
而第三封信,是来自飞玄宫的那个老道,还有李三爷。
他们在信中没说别的,只提到江南的朋友有没有帮忙,除此之外就是嘘寒问暖,最后说尽快回京,到时候再小聚一番云云……
对此,
朱墨感到了一丝温暖——
毕竟还是这两个忘年之交最让人挂怀……思来想去,除了普清老道师父,就是这两个人对自己是真情实感了……
而对眼前的事,
朱墨则是充满了信心!
因为事情到现在为止,进展得比预想要快要大。
原先,
他以为明朝后期已经没有什么民间财富了,而此时看来,民间财富仍然极其庞大!四五厘的利息,十天就筹到了一千二百万两,的确超出了预想。他原本以为最多五百万两的!
另一方面,大明的商业基础也特别好,这些认购者,三分之二是商人,三分之一是缙绅,都说来认购是为了长期稳定收益。
这就非常让人鼓舞了!说明大明朝的富人们是非常理性的!
这就有了银行业的基础!
现在,
事情可以进入第二阶段了,那就是——
丝绸银行!
在此前的方略中,他没有详细说明具体内容,而此时就要公之于众,那就是:丝绸银行并非普通的存贷银行,而是投资银行!
投资的领域,就是大明的纺织业!
因此叫做丝绸银行,或者织造银行。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调查,他已经摸清了底细——
大明的纺织业其实是分散的,织造局只有三千架织机,每年产20万匹丝绸,但大明的出口总量,却是50万匹以上。
那就说明,民间存在着许许多多小作坊!织造局和大商家除了自己生产,也去民间收购。
如果能把这些小作坊搞大,产量岂不是就要成倍增长?而要让小作坊迅速成长起来,最需要的当然是银子!
而此刻,
银子已经在手!
那么接下来的事,就是借给这些小作坊。
大明纺织业的利润,对外贸易在200%以上,对内也有50%多,那么,借钱的利息就可以放到八厘以上,比如一分。
如此,
则丝绸银行的一千多万两白银,每年将有四五厘的息差,足以构成丝绸银行的利润,一千万两白银,偿还利息后,每年还能赚四五十万两。
不仅如此,
大明的民间作坊之多,早已超出想象,对银子的需求那可是天文数字!一千万两根本不够用,以后还可以扩大数倍,比如三四千万两,那么光是银行的利润就有二三百万两!
除此之外,还有纺织业的税收,加起来,大明的财政收入至少每年都有一千万两以上!
如此,
则大明还有什么可愁的?
朱墨实在看不出来。
至于朝野的议论,
朱墨根本不惧,
因为系统有历代帝王的加持,真要硬刚起来,项羽之力、冉闵之武,岂是开玩笑的?严家真要动粗,他朱墨就加持明太祖天赋,直接在江南称吴王了!
为此,
他早已亲笔草就一份告示,
因为是写给老百姓看的,省去了诸多华丽辞藻,用大白话写道——
【《告纺织商户书》
夫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
大明丝绸银行今已成立,首批到位一千万两白银。
皇家信用、童叟无欺!
有缺钱的纺织商,或是想做纺织的桑户,皆可向吾借钱!吾只收一分利!
期限可长达三年!
吾言出必行。
大明赈灾特使,布衣朱墨。
手书。】
与此同时,
他命令郑必昌在江南全地派出衙役、更夫、乞丐,到处宣讲、张贴,又在每个县衙门单独成立了“丝绸银行办事处”。
每县配两个人员,其中一人是干过钱庄伙计的,薪资由朱墨本人支付,比普通衙役高出一倍!
告示一出,
整个江南地面当然是炸了锅!
每个村、每个镇,都有人三三两两赶到县衙,人人是喜大普奔,每条路上,每处街头巷尾,都是议论纷纷。
可以说,凡是有水井处,朱墨的名字就成了绝对热点,上到六十,下到三岁,人们都在热火朝天地议论这位大明第一才子!
……
这日清晨,
朱墨带着笑笑生,直接去了一个地方,
那就是淳安。
夏天时,淳安、建德发了大水,总共三十万灾民,其中五六万已经无家可归。虽然已经过去了数月,但由于朝廷没钱,救灾始终捉襟见肘。
淳安的新任知县海瑞,本是清流推荐的,这段时间几乎是每天派人来省里催促——
好几万灾民就要断粮了!
而省里呢,又实在没有办法,上月还是戚继光从营中拨出一部分送来,这才撑了一个月,而此刻,粮食又要没了!
朱墨对海瑞这个人,自然是十分钦佩,但也很奇怪:这个人到底是什么人?他真的是嘉靖朝的海青天吗?
但无论如何,这个人是真是假,朱墨都让人带来了几车银子稍后出发,一共是三十万两。
如果海瑞是个伪君子,他打算直接将其拿下!
如果是个真好人,这些银子就算是见面礼了,以后当然还有更多。
只是在心里深处,朱墨总觉得不太真实!
因为他所来的现代,是不可能有这种人的,每个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在明朝生活了十几年,也很少看到有几个好人。
……
两人一路乘着马车,到了淳安县外二十多里的一个市镇,正要通行,却听一处草棚茶馆里挤满了人,许多人都在议论纷纷——
“那个朱公子开钱庄还真大方,才收一分利,咱们县都是两分呢!”
“胡说!这些钱只能做织造!你当借了钱去赌吗?”
“赶明儿我家也去借钱买一架织机!”
“听说朱公子说了,只要是借了他钱买织机的,织出的丝绸他都愿意收?”
“那是!我们村里都有七八户借钱买织机了,杭州那边已经在赶造了……到时候每一匹能赚好几两呢!”
“这么好的办法,为啥以前的官儿想不到啊?”
“你当人人都有朱公子的大才吗?我听京里人说,朱公子是神仙下凡……”
“别扯了!是神仙还不知道咱们淳安的苦吗?别指望那个朱公子,还是指望咱们的海老爷吧!”
“是啊……还是海老爷靠谱!”
“人要知是非,没有海老爷去戚将军那里借粮,淳安人都活不成!”
“……”
一提到海瑞,
茶棚里瞬间一片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