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艺术的思想性关注不够
电影作为世界第七大艺术,其作品本身表现出鲜明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但电影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不能简单等同于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很多时候也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表达,这也决定了电影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很难达到平衡统一。有些电影作品在艺术视角下颇具创新精神,却并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有些电影作品能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却很难在主流艺术界获得称许。就高校开设的电影类公选课而言,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电影的艺术审美,对电影艺术的思想性关注不够,这就导致有些课程选播的作品内容肤浅、价值失范,易对学生形成误导;有些作品立意不深、主题不明,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背离;有些作品镜头暴力、剧情低俗,不符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与审美习惯。这种忽略电影艺术思想性的美育教育,看似高度聚焦电影作品的审美表达,实则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追求,没有从根本上把握好教育方向,无法真正围绕学生的发展现实和教育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育服务。
2、对学生群体个性化审美的认识不充分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突出、个性化风格明显,反映在审美层面也以“求新”、“求异”为特征,往往将个性化的、符合自身风格的对象定义为美,而对传统的、具有社会普遍性的审美观认同较低。这种基于自我感知的个性化审美观,在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下,极易陷入病态与误区。整体来看,高校及教师对学生群体个性化审美的认识不够充分。部分教师将学生群体个性化审美视作学生自我意识的外在表达,认为学生审美所表达出的个性化、独特化,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环境、成长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将师生间的审美冲突简单归结为代沟。基于此,教师对学生群体个性化审美的表现、成因以及影射的教育问题缺乏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群体中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不健康审美观,奉行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审美异化,狂热追星、摒弃理性的肤浅审美,得不到高校与教师的足够重视,自然很难从审美教育、思政教育的协同角度给予学生充分引导。
3、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深入
电影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目的在于通过电影作品独特的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学生注意,进而帮助学生实现从电影娱乐性到艺术性、思想性的认知深化。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开设电影艺术相关课程,仅能实现较浅层次的课程目标,尤其在课时较少、学分较低的公选课程中,电影艺术被局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工具,教学过程以观赏影片为主,教师很少对影片展开细致描述,基于电影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更为少见。电影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不是简单的新增几门课程,更不是单纯地在课堂集中播放影片,而是立足学生美育现实和教育需求,真正为学生提供有思想、有深度的教育服务。八壹中文網
二、电影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路径
1、要强化课程的意识形态安全
电影艺术融入高校美育教育是高校美育创新问题,也是思想政治问题,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教育前进方向,将意识形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具体教育实践中,高校与教师必须严把影片筛选关。一方面要坚守影片筛选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所选影片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必须契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必须与我国审美习惯、社会文化相一致。另一方面要注意平衡影片类型,教师出于审美艺术需求可适当选择国外优秀影片,但更要在挖掘本土审美要素视角下提高国产影片比例。尤其在大思政理念下,教师要进一步推动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彼此促进,将艺术类电影、主旋律电影同时纳入教学影片选择范畴,从而使学生在立足国情现实、着眼人类文化的基础上,既能充分尊重电影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又能养成具有思辨力、判断力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