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你是要煮粥吗?”
正打算舀点玉米面煮玉米糊糊的李母,被身后突然传来的声音吓了一跳。
李母怒气冲冲地转头,正想狠批来人一顿,却发现出声的是薛菱一,顿时换上笑脸道:“一一起了啊,你是想要喝粥吗?”
李母问完话,手上也立马转变了方向,朝着那没多少存货的米缸子下手。
看完李母这脸色变换的全过程,薛菱一不好意思的摸摸鼻子,她也不是有意吓李母,这不是看到李母要煮饭,所以一时激动了嘛!
她总算是可以靠近这年代的粮食了,她都已经感觉到这缸里的钱钱,不对,是大米在朝自己挥手了。
“我都可以的,我不挑。”
薛菱一毫无心理负担的回答李母,毕竟她这可不算是扯谎。
前世,虽然薛菱一祖上是北方人,可薛家生意重心却在南方,而薛菱一也是在南方出生的,直到薛菱一高中时,薛菱一才和爷爷搬回到帝都。
所以薛菱一是属于米面都可以的北方人,但是,她是一个嗜辣的北方人,这点就没办法改了。
但还好,薛菱一穿的这原主,也是个无辣不欢的北方人,因为原主母亲就是川省人,而原主这兄妹俩又都是随了母亲。
虽然,无论是原主还是薛菱一,从下乡到这新河大队后,吃辣那基本是不可能了,但米面的话,那也都是没在挑剔的。
“那行,今天咱们先煮粥,明天再喝玉米糊糊。”
虽然看薛菱一一副坦坦荡荡的模样,但李母也没再改变主意,直接就拍板定下了。
薛菱一脸不由僵了一下,这米面和自己说的好像不太一样。
虽然在早上吃了这李家的玉米饼后,自己对这里的饭食,暂时还保持着一种好奇的观望态度,但禁不住原主这身体生理上的抵抗啊!
有一说一,这时候的玉米饼虽说糙了点,但玉米的味道,可比自己后世吃的所谓有机玉米浓郁多了。
眼看李母的手就要伸到米缸子里了,薛菱一连忙上前自荐:“娘,要不我来吧,您今天先教教我,这一顿该做多少份量,不然我这啥也不知道啊!”
李母想了想,觉得薛菱一这话也有道理,虽说这地里的活计,不需要她来干了,但这家里的活,她也不能啥都不沾手,否则家里其他人该有意见了,而且这传出去在村里的影响也不好,还容易被那些个小人扣帽子。
索性家里的活计,也没什么难的,自己和老大媳妇再搭把手,也就没什么累人的。
李母考虑完,顺手就将手上的葫芦瓢递给薛菱一,并开口解释道:
“现在是夏季,地里活计不忙,咱们家一天就吃两顿饭,早上就喝糊糊或稀饭,伴着玉米饼子、窝窝头或者馍馍;晚饭呢就吃二米饭或者高粱米水饭。”
薛菱一点点头,这二米饭和高粱米水饭,原主在知青点的时候吃过,所以薛菱一也从原主记忆中看到了。
所谓二米饭就是用大米和高粱米两掺的米饭;而高粱米水饭是把高粱米煮熟以后用凉水泡透,也是这里夏天常吃的主食。
看薛菱一点头,李母继续说道:“咱们家5个大人加思瑶一个孩子,煮稀饭和糊糊的话,就用缸里这个碗舀一碗的米或玉米面,贴玉米饼子的话就舀3碗半的玉米面,周末清清回来再加上她的份量。”
薛菱一估摸了下米缸里这碗的大小,大概也就能装半斤的米。
当然,薛菱一敢这样估计也是根据他们知青的口粮补贴,再加上李母给的这一顿饭加起来4碗半的数值来估量的。
她们知青下乡,前半年有每月40斤的原粮补贴,按照出粮率70%计算,约莫就每月28斤。
没办法,这年代副食品少,菜里油水也少,所以人们对主食的需求就相对要大,成人基本每人每天大概1斤的口粮左右。
这李家还算条件不错,才能在夏季也能吃上干饭,毕竟除了薛菱一,这李家有4个成年劳动力,家中除了李清清,也只有李思瑶这个小辈。
再则李父李母也还是正能干的年纪,加上李清泽每月寄回来的津贴,李家饭食才能保持这水平。
任思迅万千,薛菱一还是坚定的把手伸进米缸,借着米缸遮挡住李母的视线,她大胆的舀了一整碗米收进空间又移出,想了想,又在缸内换了位置,重新舀米接连复制了2次,这才满意的舀了一碗出来。
示意给李母看,并装模作样的询问李母:“娘,是这样的一平碗吗?”
李母笑着点头,这孩子还真是没吃过什么苦,单是做个饭都这么好奇。
“好了,一一你先把米煮着,娘舀点玉米面做菜团子,你爹和你大嫂出工,一时半会还回不来,倒是你大哥这家伙,非要送清清去学校,这会应该在回来的路上了。”
这天气,先煮好粥,也不怕放凉了。
薛菱一照着原主在知青点的记忆,将米淘好,又洗了几个红薯切块,一起倒入灶台上的锅里加水焖好。
这才在一旁看着李母的动作,就看李母先是端过一旁的盆子,而盆里是事先就剁好的野菜,再将手上的玉米面倒入菜盆一起搅匀,依次加盐加水后,做成大小合适的窝窝头,放到一旁桌子上的蒸架上。
薛菱一看得津津有味,觉得蛮有意思的,便也上手做了几个,只是她做的这些,个头就不太均匀了。
等野菜窝窝头都做好了,那边灶上的粥也烧开了,李母这才掀开锅盖,小心翼翼的将盛着窝窝头的蒸架放到锅上后,这才重新盖上锅盖。
做完这些,厨房也没什么可忙的,李母便打发薛菱一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