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记忆中的自己距离《命题一生只一人》开书已经整整一年了,在今天它终于完结了,没错,可以用“终于”这个词。在我最开始的计划里,这本书不会写这么长时间,它大概在2019年的5月份或是6月份就会结束,可断断续续,还是到了现在。在这一年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无心写作。大概就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经历了一段当时认为很灰暗但现在提起却又没什么的日子。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的身份,哪怕是我这样一个在校的大学生也会有多种身份,而我能做的就是在这些身份之间尽量转换得自然一点,不把一个身份里的情绪带到另一个身份中。还好,当我现在回过头再去看过去了的事情时,我发现那其实并不值得一提,更不值得我花那么多的时间去从那段自认为灰暗的日子里走出来。所以,其实结果很重要,只要结果好了我们都可以站在终点随随便便、轻轻易易地谈起过程,甚至可以说过程我并没有努力。这个过程里,我忽然发现其实我一直在试图找寻记忆中的自己。从2017年的《恍然无措才错过》到2018年的《命题一生只一人》,我似乎一直都有一种类似于“找寻记忆中的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命题一生只一人》中尤其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恍然无措才错过》还是《命题一生只一人》,都像是我过去十多年里某个生活的片段,我把它们截取下来,于是就成了一个故事。我可能遇到了一个想爱却又不敢爱的人,可能也遇到了一个爱了却没有结果的人,可能我也遇到了一个在我心里闪耀了很多年的人;再或者,我可能听说了某某的故事,哪怕是一句话或者一个眼神……到后来,他们都在我的故事里有了名字。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写故事的人都会借故事来表达自我,至少我是这样,有的时候这种借助当时并未发现,但过后再读却会惊讶于此。或是整个的故事,或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再或是故事中某个人物某个时候做的某件事,都会是自我的微小表达。笔下的人物,也许是我想成为却成为不了的那种人,他或她做的某件事是我关于此事的态度,甚至就连故事的结局都会是我这个人的生活态度……我故事里的人物,或者是我笔下的故事,它们一定都有我的影子。很多年以前,大概是小学五、六年级,老师让写一个座右铭作为激励。那个时候,我写的是“进步,从剖析自己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上大学,我对这句话也持坚信态度。进步,从剖析自己开始!睡不着觉的时候,闲着无聊的时候,各种无所事事的时间里,我经常在想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待生活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说得好听一点儿,这叫思考人生;说得不好听一点儿,这可以用上任何贬义词。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又或者说是消极主义者,相较于“人性本善”,我更倾向于“人性本恶”的那一方。故事,其实我是不爱圆满的,悲与喜始终都是要并存的。故事,故事。似乎都要有人的参与才能成为一个故事,甚至说先是人导致了事故,而后才成为了故事。故事的结局,一定和故事中的人息息相关。他们的行为、态度直接导致了故事的走向,也影响了故事的结局。有些时候,我也想赋予故事不圆满,因为我从来都觉得悲剧才能真正刻骨铭心,可这个时候,故事中的人又会告诉我强行悲剧只会让人感到别扭;同理,有些时候,我想赋予故事圆满,可故事中人的性格、态度、行为、处事风格等等,就不该是什么圆满。所以,《命题一生只一人》它同样不是什么圆满的故事。也或许,可以这样去想,有了不圆满才会有对圆满的期待。故事中的程诺、苏覃,熬过了很多年才得以换来一个圆满;而周园和谢梓,哪怕再熬几年,关系也不会再有什么改变。而这,应该才是故事中的他们最该走向的结局。做一个写故事的人,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真正成了一个写故事的人,也是很长时间里我都庆幸的事。越是忘不了的,越容易在生命里占据大比重,越是占据了大比重的,越容易成为生命里的永恒。我常常说高考成为了我生命中过不去的一道坎,连带着高考一起成为我生命中过不去的坎的,还有高考往前那几年的记忆。那些日子,我是真的快乐,也是真的不敢忘记。再提起与那些年有关的人或事,也许好多人的名字我一时想不起来,但提起他或她做过的事,却又还是无比清晰。也或许,先是有了忘不了的人,而后才有了忘不了的事,最后才有了忘不了的时间。先后顺序,真的很重要!《恍然无措才错过》、《命题一生只一人》都不约而同地与那段特定年龄的青春岁月息息相关,大概也是由于我内心深处那是最不愿意舍弃的一段记忆。青春,是秘密、是永恒、是不愿割舍!渐渐老去才知青春不易。其实我大可以说一句我还年轻,但我同样也可以说一句怀念青春。这几年,我尤其爱看以前看过的故事。那些故事,真的不是有多吸引人,只是我怀念当年看那个故事时候的自己了,怀念当时自己的心情了。就像我一次又一次地写那些特定年龄段的青春故事一般,也许我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的时候也还会再写,但同样的故事、同样的人物、同样的经历,肯定不会是同样的结局,甚至连带着故事的结局也都会不一样。它们,也许会证明着我的渐渐老去。毕竟,故事里的人,甚至整个故事都带着我的影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