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
王珪眉头微皱,沉声道。 他没有看到李世民的神色变化,否则也不会回答这么快。 “王相真的了解清楚辽州情况了吗?”
“他们不明所以,你作为侍中也是不查查就来找朕吗?”
李世民突然大怒。 一把将刚才拍到的奏折甩出去。 啪的几声,暗中上的奏折跌落在地,落在王珪两人脚下。 “陛下,辽州民众苦不堪言啊!”
王珪和裴寂两人对视一眼,裴寂也上前一步道。 现在两人不是说方源的罪证,而是说方源在辽州管理的情况。 辽州那么大,不管方源做了多好的政策,总会令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侵害的。 其中,辽州的世家受到的影响最大,都快成为被剥夺的部分,还要讨好那些贱民。 “好一个苦不堪言,朕看到的却是辽州某些世家胡作非为,想要造反!”
“朕真是太过于容忍河东,以至于有恶势力敢造反,还敢做出杀现任刺史以自居等等行为!”
“朕新居帝位,所以地方的恶势力就不将朕放在眼里了是吗?是觉得朕的刀不够锋利吗?”
李世民的声音更大。 气势也变得更加汹涌澎湃。 就像是一个发怒的猛虎,啸出王者之气。 同样的,李世民也是已经得知辽州发生的事情。 辽山王氏父子竟敢趁刺史不在,发起政变,联合世家谋其刺史位。 若非方源有防备,那现在传到自己的耳中,就是成了方源毒杀百姓,王承柘县令力挽狂澜,拯救辽州于危难之中。 于是,自己被隐瞒,辽州刺史也在诸多世家的推荐下,顺理成章成为辽州的新任刺史! 可恶,真是可恶至极,完全不能容忍! “陛下息怒!”
“那是方源的诡计!”
裴寂脸色一变,沉声道。 毫无疑问,李世民是在指桑骂槐。 骂裴氏,也骂王氏,骂两世家才是罪魁祸首。 同时,也暗骂了自己和王珪两人有眼无珠,看不清真相。 “裴相果然是老了。”
“朕以为裴相该致仕了。”
李世民眼神一冷,盯着裴寂,沉声道。 “陛下不信老臣,却让老臣致仕,陛下就不怕伤了臣子们的心吗?”
“老臣为大唐鞠躬尽瘁,为大唐开国奋不顾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裴寂也是眼神一冷,沉声道。 今日,他是有想要来缓解和皇帝关系的。 要不然,裴寂遇到问题就直接去找太上皇吐槽。 然而自己的主动示弱,换来的竟然是李世民要求致仕。 这让裴寂很愤怒,同时也很不甘心,对李世民十分不满。 “裴相屡屡犯错,朕恐大唐的杰出人才毁在裴相手里。”
“为了裴相好,为了朕好,也为了大唐天下好,请裴相致仕!”
李世民沉着脸道。 看似客气,但充满怒火的眼睛紧盯着裴寂。 裴寂黑着脸,正准备反击,但突然间,御书房外来朗读的声音。 “据辽州城来报:辽山王氏父子联合裴英华等人,下毒于辽州各大工厂工人,以致于三千多人中毒。”
“辽山王氏父子趁机夺取辽州刺史府掌控权,带领三百族兵围堵方府,试图强行定罪辽州刺史方源,被假离开的方源识破反击。”
“辽山王氏父子承认罪行,同时榆社县县令周凯乐曝出诸多王承柘罪证,父子罪证确凿,并已经认罪待斩。”
“裴英华配合辽山王氏父子动乱辽州城,以至辽州城百姓处于恐慌中,据秦良材举证,裴英华是太原山贼幕后支持者,并参与前几任辽州刺史之死,罪证确凿,自杀服罪!”
杜如晦走进来。 与之而来的,还有房玄龄以及长孙无忌。 三人受李世民之请,早已经在殿外等待多时,听到里面发出咆哮声,随即进来。 “杜相能够确定这里面的证据是真的吗?”
裴寂深吸口气,沉声道。 他曾和裴英华有过不少次书信来往。 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太原山贼是裴英华暗中支持的。 一旁的王珪低着头,眼神闪过担忧,他觉得自己闯入了一处旋涡当中:皇帝想要利用这次问题将裴相革出出去。 一个太上皇的人,不能处于这么高的位置。 两人之间的矛盾,朝中大臣就没有几个不知道的。 “裴相若是不信,可以亲自去查。”
杜如晦轻声道。 这一刻,他没有像上次那么咄咄逼人。 今日之后,裴寂大概率是被贬谪出去了,给点同僚的面子。 “陛下,臣告辞!”
裴寂黑着脸,沉声道。 他转身,就往太极宫外走去。 “裴相,朕希望七天后能够收到你的辞呈!”
李世民面无表情说道。 作为老臣和开国功臣,他已经屡次给裴寂好脸色了。 如果裴寂还不识趣,那就不要怪自己不给他身为老臣的面子了。 裴寂停下脚步,众人都看着他的身影,但裴寂却没有回应李世民的话。 仅仅是稍微停顿,然后再此往大门的方向走去,不过身影变得落幕不少。 出了御书房,裴寂在门口站了片刻,没有直接返回裴府,而是前往太安宫。 “陛下,臣先行告退。”
王珪小声说道。 想要趁机离开皇宫。 他是想要替王家讨个面子。 也对方源非常不满,想要借此机会给方源一个教训。 但很明显,他来的时间错了,杜如晦三人都是皇帝的心腹,跟着打天下的。 现在不是讨面子的时候。 “王相急什么,来到来了,朕刚好有事情想和王相商量的。”
李世民面无表情叫住王珪。 王珪的能力做侍中稍有些不足。 但考虑到王珪可能掌握了隐太子留下的财产,李世民强行将他升上来。 因为王珪与太原王氏有关系,所以朝中反对的人很少,故而王珪没有阻力就成为了侍中。 “陛下请明言。”
王珪讪讪道。 想着李世民到底要说什么。 “朕欲重视科举,全面推行科举,不知王相有什么意见?”
李世民沉声道。 自上次和方源聊完之后,他就一直想着科举的问题。 确定,科举的推行,科举的重视,将会能够瓦解世家对地方的控制力。 比如这次辽州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方源,其他人做刺史的话,可能就被王家父子成功了。 因为都是本地的世家,三县县令仅仅不是本县而已,也都是辽州的一员,他们辽州的世家商量好之后,就可以动手了。 但这个时候,如果有更多不是本地的官员,也不是出自各世家的官员,那他们就不会同意这件事的发生,世家就会有助力。 为了尽快拜托世家对地方的掌控,李世民决定从现在开始推行科举。 刚好,利用退裴寂之势,减少更多人的反对。 “陛下,科举乃是前朝遗物,不好太过重视吧?”
“历史可能会说我们大唐没人,只会搬照前朝的东西。”
王珪沉吟片刻,沉声道。 “陛下,臣建议慎重考虑!”
杜如晦站出来说道。 他事先并不知道朝廷要重视科举。 “陛下,请慎重!”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也纷纷开口。 很明显,在场的四位大臣也是第一次知道李世民有重视科举的想法。 “隋朝暴政,天下群而攻之,这是天下百姓的意志。”
“然隋朝也有值得我们大唐借鉴的东西,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
“我们不否认一件事的好,也不掩盖一件事的坏,只要这件事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就可以借鉴。”
“朕欲重视科举,推行科举,从各道各州各县开始,命朝廷大力宣传,最起码达到乡民也知道朝廷重视科举。”
李世民沉声道。 眼神慢慢变得锐利。 眼前除了王珪,杜如晦几人可以说是最值得信赖的那一批了。 但即便是最值得信赖的那一批,也是反对科举重视和推行的那一批。 因为他们本质上还是来自各大世家,身后有着千千万万的利益关系等等。 “陛下,现如今朝廷即将对东突厥开战,科举一事是否徐徐而图之?”
王珪沉吟片刻,依旧不太想同意。 科举事关重大,触发了太多世家的利益。 前朝之所以灭亡,也有推行科举的部分功劳。 “是啊,陛下,请慎重!”
杜如晦几人纷纷附议。 “战争与科举,是两回事。”
“朝廷只需要士兵打仗,不需要所有人都打仗。”
“若朝廷因为打仗就什么都不用做,那留着满朝诸公还有什么用,随裴寂致仕不就行了?”
李世民沉声道。 依旧坚持重视科举和推行科举。 方源的话,辽州刚刚发生的事,让他彻底坚定重视科举。 如果朝廷有充足的钱,他还会按照方源的意思,支持学子出行的盘缠。 “陛下睿智,臣支持!”
王珪心中叹息,恭声道。 很明显,李世民是警告不要忘记刚才犯下的事。 裴寂就是下场,他还没有追究自己的问题,所以得同意他的政策。 不得已,王珪同意了李世民的政策。 “杜相,你们呢?”
李世民看向杜如晦,咄咄逼人道。 “臣支持!”
杜如晦心中叹息,恭声道。 李世民再逼问长孙无忌和房玄龄,最终两人也同意。 “很好,明日早朝就重视科举和推行科举一事重议。”
李世民满意点头。 打发王珪和杜如晦等人离开。 虽然初步实现了想法,但李世民却没办法开心。 世家到底还是太过猖獗,在帝都还好,但地方则是不好管。 如果有更多像方源这样的官员就好了,自己的皇权也能更加集中。 想到方源,李世民开始担心,方源这一次虽然仅是对裴氏和王氏两族动手,但却让天下望族不满,估计接下来会有很多世家针对方源。 ...... 在李世民担心方源的时候。 方源一行人已经真正离开辽州城,出发朗州。 这次出发,方源与张三,还带上红絮和青媱以及薛家姐弟等人。 方源需要薛博武的保护,薛娇燕又不想一个人待在方府,于是同行。 一连好四天,众人都是在颠簸的官道上赶路,进入朗州地带才好一点。 水泥路目前除了武陵县和辽州,朗州也有一条,是方源修建武陵县的时候修过去的。 仅有一条,只能到达朗州城。 但因为这条路的原因,朗州城的人流量也挺多的。 不少在武陵县经商的商队,都可能会经过朗州城,带动了当地的经济。 这个时候的朗州城,虽然位于偏僻的南方,但是不比现在的辽州落后。 “哎哟,总算都到朗州城了,可把我累垮。”
薛娇燕惨白着脸从马车上下来。 她还没有这么辛苦赶过路,路上竟然还吐了好几次。 “姐,你还好吧?”
薛博武在背后关心地拍着她的后背。 但薛博武力道没有轻重,这一拍差点将薛娇燕拍得背过气。 “你想谋杀亲姐啊?!”
薛娇燕连连咳嗽,一跃而起赏了薛博武一个栗子。 砰的一声,疼得薛博武连连捂着头推开一边,可怜巴巴看着薛娇燕。 “娇燕,你总是这么用力,就不怕敲坏博武的脑子?”
方源眉头微皱道。 关于这一点,他早就想说了。 正常人被这样被敲脑子,都容易脑震荡。 而且薛博武的脑子本身就不好,他都怀疑是不是薛娇燕的功劳。 “要你管。”
薛娇燕瞪了方源一样。 随即嘀咕着:你以为我想啊,我是想敲好他脑子。 但后面的话方源没有听到,白了她一眼,就不再提这件事。 两姐弟之间的事,方源觉得自己不应该过度插手,省得闹不开心。 很快,张三和红絮青媱三人就在朗州城中买了不少水果等等,出发赵府。 赵家在朗州城也是颇有声望,并非寒门,而是出自南阳赵氏,是其的一个分支。 故而赵家府邸庄严豪华,不比方源在辽州的方府。 经过通报,很快就有人走出来迎接。 为首的是一个黄裳少女,约莫十五六岁,小跑着出来,宛如黄鹂飞出,期间伴随着银铃般的笑声。 快跑近方源等人的时候,她突然放慢脚步,像是小家碧玉一般迈着轻快步伐走向方源,腼腆叫道: “源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