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 焕发活力(1 / 1)

大型工厂的比选告一段落,高建武没有等着,而是主持出台了一个新的部属企业管理和考核制度,把企业经营层选拔机制和考核进行了制度化的管理。

  现在首批20家工厂就是第一批的试点,如果成功后,将会推广到根据地所属企业上面去。

  尤其是效益差的老厂和新建工厂,高建武作为主管部门,他不能看着有人占着位置不创造价值。

  现在底子这么差,他容不得有人尸位素餐。

  大规模调整了工厂的管理层后,果然,当这批专业管理上位以后,根据高建武的要求,开始对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进行了全方面的整改提升,他们干了这些行业不少年,尽管高建武引进的新生产线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全新的东西。

  但是管理方面却是共通的,特别是尊重技术人员方面,这些专业人士同原来的管理班子完全不同,配合起来根本没有难度,因此很快上任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雷厉风行地解决了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生产问题,开始大规模生产出合格质量的产品。

  面对这样的一个结果,各个根据地哪怕是意见最大的现在也没有什么意见了。

  结果就硬生生摆在那里,大家还有啥客观理由可以找?

  高建武也松了一口气,要知道这批次企业是他下一步发展的基础,要是搞不好他从哪里赚钱来进一步扩大生产。

  这一批工厂是他的摇钱树,短期内就指着他们赚钱了。

  从产能开始进入正规生产节奏后,高建武开始从食品开始,在国内市场进行了销售推广,尽管这批产品由于采用了国外进口生产线,摊销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按理成本方面同一些小厂要高一些。

  但是在定价方面,高建武对于国内的定价却没有参考国际市场进口产品的价格去对标,而是按照国内食品行业第一集团军品牌的价格去对标。

  这样保证了一定的利润同时,让大家获得国际品质的食品,按国内中高端消费品牌的方向去打造。

  由于在推广方面,高建武让销售端在国内各大城市开展大规模试吃促销,凭借着扎实的产品质量,很快就赢得了城市中高端消费者的信任。

  开始在国内市场形成规模化的销售,其余的工业产品也不断开始推向市场,组团开始了高建武提出来的系列国内中高端品牌布局。

  他的目标很清晰,现在国内方面,对标进口洋品牌进行竞争,将国内市场空间从洋品牌手中拿回来。

  这是第一个小目标。

  接下来的第二个小目标就是走向国际市场,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去,而且还要占据主流市场份额。

  第一个小目标看起来好实现,但是第二个目标就难了,食品这个行业,在国内市场还好说,现在基本上处于相对饥饿的状态,缺乏是生产出合适的产品去补缺。

  只不过现在国内市场空间,由于绝对贫苦人家太多了,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家庭真的不算太多,高建武这一波操作,本来目标就是盯着第二个上面。

  国内市场空间有限,高建武并不指望在国内创造多少销售量,毕竟罐头和饼干这些食品在现在国内算高端消费,高建武在国内市场的目的是打造一个可以同国际品牌竞争的新品牌。

  用来验证产品和挤占洋品牌。

  在这个前提下,食品厂的销售面向的主要就是国内有限的那些大城市。

  相对来说渠道的建设就比较单一,把大城市销售代理点建设起来,然后通过这个销售端,在城市报刊和广播打广告和地面推广到城市百货点,这个事情基本上就打通了。

  至于要产生爆款,在这个电视都还不存在的时代,能够采取的方法不多。这个还是需要时间去慢慢沉淀。

  所以在这个方面,高建武的考核指标是调查购买用户的真实体验,他不是让食品厂去做这项工作,而是成立一个专业的第三方调查机构!

  这个第三方调查机构并不是仅仅针对食品一类商品,而是包括现在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高建武都需要看到顾客对商品的体验是什么。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顾客体验还没什么人关心,因为现在大部分商品都处于短缺状态,有买的好像就算不错了。

  但是高建武知道很快就会进入商品爆炸时代,不提前将商品质量提升搞在前面,很难创立下百年口碑的商品品牌。

  如果是面向未来的市场竞争,现在不做,等到商品爆炸时代到来那就来不及了。

  德货和日货曾经都风靡全球,以俩个弹丸小国居然能够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帝国,靠的不仅仅是说国民的勤劳。

  更多的是他们对于产品质量的追求,用几十年的时间不断更新产品质量,最终在世界各地形成了这个国家出产的产品都质量很好的潜意识,这些都是几十年不断精益求精的结果。

  而相对来说,在高建武自己的那个时空,由于某些人利欲熏心输出了一些伪劣产品到国外,导致我们国家一段时间变成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别说没法树立起品牌,整个国家产品的声誉都被他们败坏干净了。

  高建武现在既然有了主管工业产品的机会,他当然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挥。

  所以这次新工厂的事情,高建武一方面是不满意新的这批厂长不专业,对于产品生产完全不懂科学瞎指挥,更是决定借此机会,把质量意识提前灌输下去,对于不符合规格的产品,坚决说不!

  用一个全面的工厂经营层大更换让根据地的商界人士涨点教训!

  高建武这样大张旗鼓的干这件事,不但在新的工厂里面形成了全面的威慑,对于老的工厂大家也看到了不重视产品质量的结果,开始对自己工厂的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

  在高建武还没有对他们下手之前,一个个开始,全面自查自纠。

  按照小道消息来说,工业部对于部属和根据地直属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和产品质量的管理即将启动检测和考核机制,届时考核不及格的领导层将会全面进行清理!

  这个消息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的文件下发,但是已经传得满天飞。

  毫无疑问,源头就是在高建武那里。这是他故意放出去的风声。因为对于老的工厂来说,高建武知道成立的时候具有很多客观条件的局限性。

  所以这些老工厂高建武不想一把抓住进行处理,而是先放出风声,让他们有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进行自查自纠,如果能对自己的工厂进行和产品质量进行合理的改革,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那么这些人哪怕还有一些瑕疵,他也决定给他们机会去成长。

  毕竟他们在初创阶段,这对于这些工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为了让这些人能够抓住重点进行改革,高建武让人整理了早期重工业、五小工厂以及军工等行业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将这个标准发布下去,同时对工厂工艺流程,也让人整理出来当前新建工厂的工艺流程管理要求。

  这样老工厂就可以比照这俩个标准或要求找差距和不足。

  抓住最后的窗口时间进行改进和优化。

  经过前期大刀阔斧的整改,已经形成了足够大的威慑力,高建武在工厂改革中强势的作风,让那些新工厂不少功臣都被放回原来的地方,完全没有半点人情可讲。

  这就让整个根据地工厂绝大部分领导层都打起精神来,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改进。

  ...

  “响鼓不用重锤。如果他们能够自我优化改进,实现工艺流程的标准化作业和产品质量控制。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全面改进提升机会。”

高建武听到下面反馈各地都在按照新标准要求拼命改。

  禁不住还是有些欣慰。

  毕竟现在距离这些工厂的开办时间都不长,早一些的可能有三四年,大部分其实都是最近一两年中成立的。

  企业惰性还没有深入骨髓,从这个时候改革其实刚刚好,比较容易纠正。

  要是等七八年后,那很多人都形成惯性,不但积重难返,就是管理层你想动一下都是很麻烦的事情。

  现在管理层也没有那么多人,一般小一点的就一个厂长一个组织代表,连副厂长都没有配,大部分工厂部门也少,就一个财务部可能有一个俩三个人部门,其余的管理都下放到了车间。

  管理层次和人员都很少。

  毕竟要应对打仗,工厂这块能节约人手就节约下来。

  等到战争全面结束以后,这些事情就麻烦了,大量的干部需要安置,而政府那一头的领导位置也是有限的,政府机构安排不下,多余的干部就只能安排到工厂,这些一般人感觉比较清闲和效益好的地方。

  很快就形成了整个企业的臃肿,更别说围绕着企业开始了无限制的配套,什么小学、医院、幼儿园、附属商店、食堂、招待所等等。纯粹就是建设成一个新的独立小社会。

  高建武深知这种体制的弊端,现在从根源开始就完全避免掉。

  所以在开办工厂的时候,已经让当地根据地政府做好了工厂的配套规划,而且工厂现在选址方面也不让选择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独立存在。

  工厂的住房、衣食住行都靠着当地根据地政府去承担配套工作,包括建设住宿楼,这些是当地政府的资产。

  当然在建设这些配套设施的时候,高建武也考虑到了当地的财力物力,对当地有着建厂配套的资金进行扶持。

  由于这个时代收归集体的土地不算钱,人工成本也是只开工人食宿,建设住房的成本只有材料费,工厂的工人住宿楼又是按照高低床8人间作为标准工人宿舍,相对来说配套这块还是比较省钱。

  建设好后,工厂方面将按照房间对当地政府缴纳一定的住房租金,用来弥补政府在住房投入的资源,作为地方一项长期的财源,可以维持住房维修管理,以及结余一部分来建设幼儿园和学校这些配套设施。

  因此,工厂除了食堂是工厂来进行自己管理,高建武在规划工厂的时候把他的其他所有社会职能全部都切割开。

  这样工厂那边领导层全力以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面,不会被乱七八糟的社会职能干扰。

  不得不说,高建武这个规划还是挺成功的,由于一开始工厂就职能单一,工厂的领导位置也不多,现在根据地当地政府也没有把主意打到工厂上面,这样工厂的经营受到地方干扰也比较少。

  按照高建武的进一步打算,工厂这块从现在开始就分开进行企业化管理,垂直领导,如果以后工厂规模膨胀到工业部直接管理不下来的时候,就开始接下来进行集团化管理。

  涉及到基础保供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就尽量国有民营方式集团化,工业部垂直管理这些集团化大企业,确保资源集中利用和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比如军工,重工业,重点外向型轻工业这些企业,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管理复杂,这种就是统筹到工业部专业管理。

  如果只是当地的中小企业,则放开以民营方式为主,实现充分的市场竞争,国有部分可以占股分红,但是不介入管理,只是派人监察和审计,确保资产不流失,尽到股东责任。

  这是高建武那个时空得到验证的机制,想来提前几十年就开始实施的话,其中弊端纠正应该更早一些,优化得更好了。

  这些在一开始的时候,高建武就进行了试点和引导,现在至少在晋阳那边运作是非常优秀的,无论是晋阳重工还是晋阳钢铁、晋阳化肥和晋阳机械厂、晋阳煤业等这些已经成长起来的大型集团化企业。

  就是平安根据地那边的五小企业,目前也发展壮大到每家都有千人以上规模,在晋地也算得上是数得着的企业。

  虽然地域不怎么样,资源也不够好,但是机制足够灵活,让企业活力很好,加上有山下左之助建立企业的销售渠道,平安企业的产品销售一直都没有问题,而且还打造出来平安制造的口碑品牌。

  这个试点的成功,也是高建武到现在还能在工业发展方面把持大局的根本之一。

  毕竟老人家说过,实践是检验一切的标准!这些实实在在的成绩,在高建武离开平安和晋阳这么久,几乎都没有关注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保持着极强的发展势头和活力。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我要做门阀 重生之龙魂兵王 回到古代做主神 圣心双雄太极是只猫 邪王嗜宠:鬼医狂妃纳兰凤瑾 无上正道 天下豪商 大明至圣 大楚怀王 白狼公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