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忆宸望着眼前密密麻麻的南征军将士,听着耳边如同山呼海啸一般的呐喊,嘴角下意识的流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从自己入仕的第一天起,就始终记得一句话,叫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对于沈忆宸而言,造福一方很简单,执掌整个帝国不出错却很难。他无法提前给自己的执政下达一个定义,但至少从目前将士跟百姓的欢呼中可以感受到,应该没有让大多数人失望。 不过很快雷鸣一般的欢呼声音就戛然而止,待文武百官分成两列站队整齐之后,紫禁城内响起了一片悠扬的钟声,一席明黄色的身影出现在午门城墙的最高点,他便是大明皇帝朱见清。 见到天子现身,在场的南征军将士跟京师百姓,全部都惊呆站在原地。要知道以往明朝受降献俘礼,一般都是在奉天大殿举行,亦或者是在社稷坛祭天。 《明史》中有记载的午门献俘,均是在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其中最为盛大的一次,便是著名的“抗倭援朝”。从此这项仪式就被传承了下去,到了清朝每逢重要战事胜利,均会皇帝亲临午门主持献俘礼。 但这是明朝的明良帝时期,将士百姓们几乎都认为,主持受降礼的会是沈忆宸,完全没有想到天子亲临,哪怕朱见清仅仅是个幼帝,那股帝王自带的权威跟尊贵依旧无与伦比。 “拜!”见到众人齐刷刷站在原地没有动作,鸿胪寺的鸣赞官站在城楼上高呼了一句。 这一声“拜”仿佛打破了时间停滞,只见午门广场跟护城河畔人影如同浪潮一般,齐刷刷的匍匐在地行五拜三叩大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参观过后世故宫,亦或者在网络上看过图片的都知道,午门广场是独特的三面包围设计,就如同一个口字去掉了一横。 这种结构加上三面高高的城墙,天然形成了一个回音壁的效果,南征军将士整齐的山呼万岁,回荡在午门广场的空间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神圣感。 哪怕沈忆宸对于皇权并不感冒,此刻都感受到什么叫做至高无上的天子威仪。 站在城墙上的明良帝朱见清,他同样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万民朝拜带来的心理跟视觉冲击,远远不是朝堂上数百名官员能比拟的。 同时除了规模上的区别,还有一种便是相比较中枢老臣的城府老练,午门广场的将士跟百姓情感更加直接热烈。他们为见到皇帝而振奋,他们为大明的胜利而骄傲,他们为荡平不臣而自豪! “原来凯旋而归是这样的场景。”
明良帝嘴中喃喃的说了一句,可能他还无法完全理解征服麓川对大明的意义,但他已经能隐约明白胜利对于一个帝国的重要性。 “陛下仅是看到了一面,南征军还有着劳民伤财的另一面,前些年百姓可谓是苦不堪言。”
听到明良帝的喃喃自语,曹吉祥不顾触霉头贬低了一句。 先不说正统朝时期的数次征伐,从景泰朝始到今日的得胜回朝,朝野内外很难否决沈忆宸的功绩。 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当年沈忆宸僭越君权,给了靖远伯王骥永镇一方的承诺,压根就不会有今日的午门献俘,更不会彻底平定整个大明西南的边患。 这份功绩带来的自豪感,一旦感染了明良帝朱见清,那么就会让沈忆宸的形象在皇帝心中又上一个台阶。曹吉祥毕竟是跟随过王振的人,他非常熟悉幼帝面对亲近之人,那股亦师亦父的依赖心态。 这个位置,绝对不能让沈忆宸给取代! “先生说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特别身为君王更要学会取舍,利大于弊即可。”
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沈忆宸教给明良帝,更多是他仕途上这一路走来的领悟,用生命跟鲜血换来的“慈不掌兵,善不为官”八个大字。 连大臣都是如此,更何况是执掌一国的帝王? 帝王不是天生的冷漠无情,而是他的身份注定了不能拥有过多的私人情感, 明良帝的这段话让曹吉祥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很明显幼帝心中的天秤,已经逐渐偏向了沈忆宸那边,这样下去哪怕自己内官的优势,都敌不过帝王师的头衔。 五拜三叩结束,宣展官捧着一面“露布”来到了皇帝面前,这就是礼部紧急筹备献俘礼的时候,临时写出来的“捷报檄文”。 内容是斥责麓川土司叛乱不忠,诈降不义,殃民不仁等等罪行,当然训斥完毕之后,就是赞扬大明南征军的英勇战绩,令四海臣服等等。 沈忆宸对于这种官方的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兴趣,注意力全部放在眼前的南征军将士身上。虽然是他秘密策划了这场献俘礼,但实际上时间紧急加保密缘故,沈忆宸并没有提前接见过这批大明虎贲。 某种意义上他跟皇帝以及文武百官一样,是第一次见证南征军将士的真实状态。 相比较北方边军的沧桑,南方边军的脸庞要更加消瘦,并且大多数布满了各种伤痕。这是长时间穿梭在深山密林里面,被枝条给划出来的疤痕,还有就是各种蚊虫鼠蚁叮咬的痕迹。 很多人都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知道九边防线遭受的压力跟伤亡。事实上大明中期麓川这几场战役的伤亡数量,要远远超过除开土木堡战役的北方伤亡。 单单沈忆宸推动的这第四次征伐麓川,就从南直隶、云南、湖广、四川、贵州等各布政司调集了十六万战兵,算上军户辅兵跟民夫,总数量接近五十万人! 这五十万人里面,能最后完完整整回家的,应该只有三十万人左右。倒并不是说麓川土司兵马有多么强大的战斗力,而是南方潮湿环境疟疾瘴气导致的非战斗损失太大,后期纯粹是靠国力硬撑下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明英宗朱祁镇推行的几场麓川战役,引发了整个大明东南农民大起义。确实就如同曹吉祥说的那样,百姓在战争税苛待下,实则已经苦不堪言! 幸运的是,这一切到今日结束了。 午门的三面城墙起到了类似“回音壁”一般的效果,在没有扩音系统的古代,让在场尽可能多的将士跟百姓清晰听到“捷报檄文”的内容。 相比较沈忆宸对于官方的照本宣科没兴趣,普通将士跟百姓们就完全不同,很多人听到麓川蛮夷的罪行热血上涌,再听到南征军的英勇事迹可谓是热泪盈眶。 “没想到麓川之战会如此艰难,我大明多少儿郎永远埋骨他乡?”
“麓川这群蛮夷三番两次叛乱,听闻这次贼酋思禄被靖远伯斩首,整个思氏土司皆被夷族,大明虎贲的在天之灵终于得以安息!”
“当年隋唐二朝五帝覆灭高句丽,如今我大明三代帝王接力剿灭麓川,乃有汉唐遗风!”
“如果没有沈宫保凭借一己之力主战麓川,恐怕大明南疆距离出现第二个安南不远矣。”
“是啊,多亏了沈宫保深谋远虑,多亏了靖远伯用兵如神,真是家国之幸。”
各种唏嘘感慨的话语不绝于耳,听在在场众官员的耳中,他们内心之中却十分复杂。 要知道仅仅在一个时辰之前,大多数人都在激烈反对沈忆宸“裂土封王”的提案。现在冷静下来思考一番,沈忆宸如今的提案跟当年力主征伐麓川是何其相似,说不定真的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丢失八百余年的故土新归,大明疆域幅员万里不输强汉盛唐! “捷报檄文”宣读完毕,赞礼官出列高呼道:“献俘!”
直到这一刻,才是真正的献俘大典来临,只见密密麻麻的南征军往着两旁移动,中间瞬间出现了一条宽阔的道路。 紧接着能看到在道路的尽头,有着一群身穿山文甲的重装兵马踏步向前,走在最前面的统帅更是身穿了一套,偏向于礼仪性质的大汉将军亮面甲,手中提着一个木盒。 这名统帅的身后,押送着一条长长的俘虏队伍,他们就是麓川、缅甸、乃至天竺地区土司贵族,如今一网打尽全员押送到了大明京师! 对于这个木盒的形状,沈忆宸算是再熟悉不过了,当年自己主持受降礼,南征军将士就是把贼酋思任法的项上人头,用石灰等防腐物质腌制起来,放在木盒之中献驰京师。 这么多年过去,思任法的孙子思禄头颅,再度装在了同样的木盒中献驰京师,意味着整个麓川思氏一族的覆灭。 “臣平蛮将军宫聚,率领南征军将士斩杀麓川贼酋思禄,取其首级还请陛下查验!”
说罢,宫聚就把手中木盒打开,一颗严重脱水萎缩,呈现出诡异青灰色的头颅,出现在了众人视线之中。 这颗头颅的出现,让在场很多官员下意识偏转脑袋,不忍直视令人作呕的画面。曾经沈忆宸也出现过类似的生理不适,但现在的他却在脸上看不到丝毫表情波动,仿佛就跟看到一颗皮球那般寻常。 沈忆宸这种表现,不仅仅是要展现出大明高官的镇定自若,更多在于他早就不是当初那个“雏鸟”。入仕这些年见证过太多堪称人间地狱的画面,一颗敌人的头颅又算得了什么? 相反,现场居然还有绯袍大员级别的高官,见到头颅后流露出失态的神情,简直就是大明之耻! 唯一不能苛求的便是站在城楼上的明良帝朱见清,他毕竟还是一个幼童,咋一见到诡异干煸的头颅,本能害怕吓的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宫聚。 还好这个时候曹吉祥反应比较快,他横跨一步贴近了明良帝朱见清,然后一只手搭在后背上轻声说道:“万岁爷,这不过是大明的手下败将罢了,没有什么好怕的。”
曹吉祥的这个动作跟话语,给了明良帝朱见清很大的安慰,他竭力全力维系住平静如常的模样,避免出现胆怯的神情损害到天子威严! 按照历朝历代正常的献俘流程,儒家“仁义”思想主导下,皇帝这个时候大概率会展现出天朝上国的包容大度,宣布宽恕赦免主要战俘,并且对方也会非常知趣的痛哭流涕,磕头谢恩感激中央王朝皇帝的仁慈。 并且这一副画面,还会被写入史书中称赞,树立为天子“仁治”的典范。 只可惜这一次,注定不会是一场普通的献俘大典,就在礼部官员在没有得到明示的情况下,准备按照惯例提醒皇帝宽恕赦免俘虏,来赢得一个仁君美称的时候。 沈忆宸走出队列,一步步的来到了平蛮将军,麓川总兵官宫聚的面前,打量着木盒中的这颗贼酋思禄的头颅,以及俘获的麓川土司贵族俘虏。 沈忆宸这个突然的举动,让在场文武百官诧异不已,皇帝都还没有表态,献俘大典还得按照流程走下去,你这无召出列是想要干什么? 就在众人一片疑惑不解的时刻,沈忆宸猛的转身面向城墙上的明良帝朱见清,声如洪钟一般的上奏道:“麓川前前后后四度征伐,历时十五载血战,无数大明南征军将士为国征战,马革裹尸还。”
“这份国恨家仇,不杀不足以告慰将士们在天英灵,不足平复活着的南征军袍泽血海深仇。”
“臣内阁首辅沈忆宸,奏请陛下将麓川战俘斩首示众,合赴市曹行刑,请旨!”
沈忆宸知道献俘大典的礼法流程,当年他主持的受降礼,最终结果便是在礼部尚书胡濙一句“如仪”提醒下,不得不压制住内心的愤恨不平,接受了麓川首领假惺惺的投降,眼睁睁看着他们再度卷土重来,又行反叛之事! 时过境迁,沈忆宸不再是当年那个没有任何权力,仅挂个代天子受降头衔的小小官员。曾经的遗憾绝对不会再上演,他得给这么多年为国征战牺牲的南征军将士一个交代。 这次俘获的麓川俘虏,无论身份高低贵贱,是否摇尾乞怜,大明都不会再有虚伪的仁慈道义。 他们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