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是云天明在神经外科创造的收诊记录,第二个是云天明在中医科创造的收诊速度。这次已经超过了上次神经外科的速度,让那些心存质疑和等着看笑话的人全都闭嘴,即使妒忌憎恨,也不得不承认云天明的能力。扩建大楼已经顺利封顶,接下来就是填充墙体和粉刷墙面。估计到年底就能完工。现在是落实中医医院的最佳时机,如果等大楼盖起再行动就已经迟了。以云天明的实力承担中医医院患者肯定没问题,但具体怎么划分职能,又需要多少员工,投入多少资金,这都是难题。医院收入虽然很高,但大部分都是财政收入,想要成立独立医院,需要上级批复投资,没有资金一切都是浮云。这件事云天明可以通过魏建刚来争取,但他不想落下人情,就暂时没有打电话。云天明的想法就是,凡是尽可能靠自己完成,这次也一样,就按照实际情况打申请,看看上级是什么意思。这份申请云天明足足写了三天时间,分析了整个中医的形势,以及成立中医医院的好处,还分析了医院成立后将会带来的巨大收入,所有数据都经得起推敲。这样的文件,如果上级看了一定会好好斟酌的,但能不能汇报上去,就是未知数了。按照正常流程,应该先给院长发送,然后经由院长同意,再汇报给卫生局。但在郑小平这一关,就彻底卡主了。云天明发送邮件一个星期后,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就知道是被郑小平给拦住了。拦就拦吧,反正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时间久了,郑小平就有点着急了,摸不清云天明是什么意思,担心他是不是去找魏建刚了,越想越着急,就沉不住气给云天明主动打去电话。电话里,郑小平含含糊糊,不表达要干嘛。云天明直接说道:“郑院长,你不用绕弯子了,我知道你把申请拦下了,不过我想说的是,你阻挡不了这种大趋势的,何必呢。”
郑小平一听云天明把话都说明了,也说出了心底的话:“能挡你多久算多久,反正独立中医医院我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云天明说道:“那咱们就等着瞧吧!”
说完就挂了电话。既然郑小平不同意,那云天明就只有越级,直接向卫生局领导发送文件了。当时魏建刚在离开滨海的时候,给新局长柯斌引荐过云天明,也算熟人。柯斌在看到云天明的申请后,心潮澎湃,他的前任魏建刚一直超额完成各种业绩,到他这压力很大,如果不能做出亮点工程,估计就要栽在这个职位上了。现在看到这份文件,思路一下打开,感觉可以做出很多事情,尤其是中医医院,成立后,收入提高了,对中医复兴也是极大助力,肯定会受到上级领导重视。他坐在办公室里想了很久,而后拨通了云天明的电话,谈了很多关于中医医院的事情。两人相谈甚欢,确定了很多事情,最后就差落实了。主要是院长郑小平不同意,会比较麻烦。上次,魏建刚亲自给郑小平打电话,让他合并神经内外科,结果拖了很久很久,更别说这次柯斌了,他的级别没有魏建刚高,事情肯定更不好办。好在柯斌承诺这件事情他会全权负责,尽力促成,让云天明只管扩大现在中医科的规模即可。云天明按照柯斌的意思,大量增收患者,在九月底的时候,就在中医科的过道里加满了病床。患者总数和神经内外科差不多,但收入还无法相提并论,毕竟西医手术和各种监测设备以及用药,等等收费项目都是非常多的,单价也很高。这一点中医是根本没法相比的。整个十月,云天明都在不断壮大中医科,他在柯斌的帮助下,申请到了一些年轻员工,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想从其他科室要人,不太可能。虽然中医科发展迅速,但所有人都不看好,觉得这是短期现象,没人愿意过去上班。只有学习中医的大学毕业生才会为了进入医院这个体系而迂回先进入中医科再说。规模慢慢起来了,在建大楼也开始填充墙体,一切都是为了成立中医医院做准备。十月底的时候,天气彻底转凉,万事俱备,只等上级一句话。云天明在和柯斌沟通的过程中得知,他已经把申请文件上报了,只要上级批复同意并且下拨资金,就不用郑小平同意了。毕竟资金是直接到下发到卫生局,由柯斌统筹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