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五章 怀古武当,追思成祖 下

第五章 怀古武当,追思成祖 下(1 / 1)

既然皇帝都如此重视了,那么就先稍稍讲一讲武当山的建筑规划。前面讲过,杜光庭确定了天下道教名山的洞天福地,其中武当山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如果参观过武当山的道友听一听可能更直观一些,虽然有一些建筑看不到了,比如静乐宫深藏在丹江口水库下面了,但还是能看到当年从宏观到局部的匠心独具。总体格局上,朱棣否定了元代时武当山的那种以紫霄、南岩和五龙这三大宫观为核心的鼎立式的布局,而是确定了以天柱峰为核心的主线式的设计方案,以真武大帝从出生到成仙的历程这一条主线,同时又在整体上划分出人间境、仙山境和天国境这三大主题,这也算是一条主线。这两条主线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结合,均从山脚向峰顶逐渐推进,最终到达天柱峰主峰的金殿达到高潮而结束。朱棣之所以接受了这样设计,当然是因为这一方案完全是以真武为核心的,皇帝心里想的是什么,下面那帮人清楚着呢。真武的事迹主要是参考了道教经书中的记载以及民间的传说,共设计了三大主题:第一主题是从真武出生开始的,展示的是他作为凡人时的生活,所以山脚下的第一个宫观就是静乐宫。传说真武就是投胎古静乐国的善胜皇后出生,而静乐宫就是古静乐国的均州城内的一座道观。由于静乐宫是真武出生地,所以地位非常高,表现在建筑规模、宏伟程度上也是仅次于玉虚宫,排在众多宫观中第二。如此富丽堂皇、尽显人间富贵的美景,衬托出真武不被世俗繁华所累,拥有一颗至诚至坚的求道之心的品质。可惜,如此华丽的建筑早已荒废,早已经沉眠在山下水库的水底,成了虾兵蟹将的宫殿了。在武当山脚下以静乐宫为主体的这一部分建筑还有遇真宫、修真观等,共同展现的是人间境的主题。一路向上,接下来是占地最广的仙山境,大约是从山脚的仙关开始一直到海拔1400米的朝天宫为止,那里离主峰已经很近了,是整个武当山的主体部分,宫观最多。仙山境还有很多相关的建筑,或依山借峰,顺势劈路,或据峰设点,临崖架屋,或入岩布庙,曲径通幽,好一派仙山仙境的气象。仙山境的主题是讲述了真武的修行历程,又分成了三个小主题:第一小阶段讲的是真武修行初期,立志修仙,于是离开父母进山修行设计的。修行初期总是会有点想家思凡,所以这一部分设计了真武要下山看看父母,结果遇上了紫元真君的场景。真君当然是专门来等真武的,于是经过一番点化后,成功地把真武动摇的向道之心坚定起来,接下来自然是又回山修炼。以这段故事为主线,设计的建筑有复真观,这是真武用心苦读的地方,回龙观就是真武思凡回家的地方,还配有一些自然景观及小建筑物群。第二小段则是反映了真武坚定了道心,了断尘缘的主题。安排的故事则是由于皇后极度思念儿子,便派人想把儿子追回来,真武便随手一剑划出来一条大河,母子二人隔河洒泪分别,从此仙凡两隔。第三小段则是真武历经种种考验而修成正果的主题。在潜心修行过程中,真武先后经历了美色诱惑、舍身救人等考验,最终功德圆满,得道飞升。仙山境是以玉虚宫为中心,这也是整个武当山最重要的宫观,是武当道教事务的核心所在。最后一境就是天国境了,是真武成神后上班的办公场所。天柱峰是武当山的主峰,这里的金殿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的规制是一样的,里面就是整个武当山的灵魂、核心人物真武大帝,传说这个真武像是以朱棣为原型塑造的。天国境的建筑除了朝天宫和太和宫、金殿以外,还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等,其中太和宫是这一境的主体。总体来说,武当山这三境是参照道教的天、地、人这三大境界逐层递进设计的。其中的静乐宫是人权的代表,当时的明代管理机构就设在两侧。玉虚宫则是道教的活动的主要地点,每逢大事小情一干主持就会集合到这里开会处理。太和宫则是真武坐镇的地方,是神仙统治仙人的地方,凡人们只需要洒扫上香就行了。这样看来,三境分别代表了人权、宗教权及神权,由于有这一层的特殊含义,每境的核心,也就是这三大宫观都是按照紫禁城的格局设计的,所以当时民间还流传“北建故宫,南修武当”的说法。除了以上讲的这些宏观的设计以外,武当山的每座建筑的微观设计上也都有自己特点,每一处风景也都有不同的故事,而且往往会很自然地和真武的故事联系到一起。比如很多宫观的整体布局就设计成了一个长廊加一个矩形主体的形状,就是真武的一龟一蛇的造型。比如得真观,过了复真桥以后,从山门曲墙到神灵区一路蜿蜒,而且两边红墙还很高,人走在里面看不到外面,感觉就是走在蛇肚子里面。等到了正门以后,则进到了一个标准的矩形建筑区,这里就是龟的形象。五龙宫同样如此,不过那九曲十八弯的通道早就毁坏了。金顶的神道同样盘旋曲折,有九连蹬之称,上面的金顶则又是矩形的建筑,同样是龟蛇形象。通过上面简单的叙述可以看得出,无论是宏观上的设计还是微观上的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朱棣对于武当山工程项目的重视。在工程开始以后,朱棣还把驸马派去当监工,看来还是得有自己家里人盯着才放心。如此宏大、细致的武当山建设工程从1412年开始,先后动用了二十多万人工,也有人说是三十多万,总之就是人很多。工程从山脚一直修到山顶,大大小小的宫观建筑物大约有33处,的确是个大工程。武当山建设消耗的时间也不短,直到1423年总体才算完成,前后持续了11年。当然了,这些具体的数字还是有些争议的,比如有人说建设时间是九年,不是十宫八观而是九宫九观等等吧,就不纠结这些了。明代有一首诗如此描述武当山的道教建筑:“五里一庵十里宫”,看看古人多洒脱,不必在意具体数字多好,当然这对于理科狗来说太难了。有时候挺想学学文科生的思维,类似于“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这样的句子都能写出来,不用辛苦地从下往上,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数武当山上究竟有多少建筑。上面只是简单讲了武当山的建筑,只有房子没人住自然是不行的,有了宫观没有道士更不行。可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的宫观,武当山原来的道士本来就有限,人才储备更是谈不上,于是贴心的朱棣就给龙虎山的张宇清天师发了个微信,让他先挑选一批人才支援武当山,至少先把各宫各观的老大解决了。接着朱棣又安排道录司从浙江、山西、湖南、河南等地挑选了一批高道送去武当山援建,基本上把各宫各观的班子搭建了起来。总之,朱棣从全国各地前前后后给武当山输送了四百多位高道,如此多的精英的加入,无疑为武当山的道教发展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有了房,有了道士还不够,衣食住行,奔驰宝马可以暂缓解决,吃饭穿衣一天也不能等。有人可能会问,修仙的人餐风饮露还不行?大不了去采点松籽吃,或者打点山珍野味烧烤了,大活人还能饿着了?大错特错,为什么错不多解释,反正朱棣早就有准备,为了保证武当山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赐下了大量的良田,就连耕种的人都安排好了,反正让这些道士们吃的好,住得好,每天只管敬仙修仙就行了。逢年过节,还会赏下大量的米面油布,改善改善生活。这还不算,朱棣对武当道士可算是太周得过分了,甚至还派了部队负责安保,派了劳役负责日常保洁、洒扫、修葺等工作,道友们想一想,山上的道士还有什么活是需要他们亲自动手的?就算是再挑剔的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了吧。正是因为有了朱棣这个榜样,此后的二百多年里,武当山道教一直昌盛不衰,“宫观伟丽,皆天下所无”,成为事实上的朝廷家庙。有学者统计过,到万历年间,武当山道教从业人员已经超过了万人大关,在中国道教史上也算是少见了,这里面功劳最大的就是朱棣。通过发展武当山道教可以看得出来,朱棣对于自己借神授得到皇位还是挺心虚的,所以平时就更加重视与道教有关的事情。比如他喜欢有人报告说哪哪又天降祥瑞了,哪哪又有神仙下凡了,然后借这些消息来进一步神化自己的皇权,反复强调自己这个皇帝是受上天认可的。朱棣还立了一通碑,刻的是《御制大乐太和山道宫之碑》,其中称“昔朕皇考太祖高皇帝以一旅定天下,神阴翊显佑,灵明赫奕……”,并为此专门为太祖举办大型的金箓斋法,摆明了自己“承天孝感”的态度。发展到后来,朱棣入戏也有点深,甚至把自己当作了真武的化身,有“真武神,永乐像”的传说。在朱棣心目中,真武大帝是自己的福神,自己已经是人界至尊了,真武在仙界的地位也应该更高一些,也不枉自己花了如此大财力和精力发展武当山道教,于是朱棣便加封武当山为“太岳太和山”,把它的地位抬升到了五岳之上,这是必须的。前面提到,有人说朱棣发展武当山道教实际上是和朱允炆或张三丰有些关系。民间传说朱棣曾多次派人全国寻找张三丰,甚至远赴云南,但是一直找不到,或者说张三丰一直不给面子不愿意来见他。于是,朱棣便有借投资武当山的机会向张三丰表达自己的诚意,希望这位高人能赏个面子来见上一面,然后给粒仙丹或教些长生不老的秘法。另据消息灵通的八卦人士透露说,想当年郑和下西洋也是朱棣为了寻找朱允炆才启动的项目,因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纵迹之。且欲出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说明朱棣想挖出朱允炆的执念是一直没有打消的,所以有人就说他找张三丰也不是真正的,而是借此去找朱允炆,“隐察建文帝安在”。看来这个侄子不死,朱棣怎么也不会安心,直到死前,朱棣也没有找到朱允炆,不知道当时是不是合上了眼。实际上张三丰并没有躲着不见朱棣,不给皇帝面子也没这个必要,这里引用张三丰的一首,道友们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天地交泰化成功,朝野咸安治道享。皇极殿中龙虎静,武当云外钟鼓清。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苦有情。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细细品味一代高道的这首诗,里面给出了不少信息,有对朱棣的称颂,有对修行的体悟……,关于张三丰后面再说吧。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浴血兵魂 八岁瞎眼圣孙,开局爬出大明皇陵 唐朝好相公 大秦:寒门小娇妻 魏延的种子三国 林氏水浒 寒门状元:开局分配双胞胎娘子进击的石头 战国明月 欧洲我为皇 重生美国之富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