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风景颇佳,东南两面临海,绕山海岸线长87.3公里。崂山海岸线北起江家土寨后小北河口,南至崂山头又折而西,直到麦岛西山根,绕山区海岸线长达87.3公里。由于受燕山运动晚期花岗岩侵入影响,崂山山区的山体延伸入海,构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岛礁、海湾和潮滩。崂山海岸基本为海蚀地貌。崂山沿海属基岩海岸类型。
按照一般人步行速度一小时十到十四华里的速度,从鳌山卫城南破庙出发,现在进入崂山超过三十里了,峰回路转的山路崎岖蜿蜒、九曲回环; 终于有人喊叫:“歇息一下,埋锅造饭吃饱在赶路。”一大群人都停下脚步,现在能分清谁是英雄豪杰之士,谁是苦力俘虏脚力了,拿刀扛枪的是豪杰,背包裹的大部分是脚力,一少部分背包裹的也拿有武器!
一条小溪流水潺潺,一片青草茵茵摇曳,周围树木随风飘舞,一群身份不同的人群,杂乱无章地坐着休息。 一个身体粗壮有力,身高五尺以上,杂乱胡须横生,大嘴隆鼻环眼的人,来到黄二柱子跟前,示意解开包裹取出大锅。 黄二柱子在大汉的指挥下,取出大锅,到小溪边清洗一下,端回来大半锅小溪水。 另外的豪杰找三块大石头,支起大锅,有人找来树枝杂草,引火烧起来野炊了。 找老林老汉背的包裹解开,包裹里不是小麦和小米,是黑豆,养马必须的精饲料的一种。 是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黑豆蛋白质含量36%,易于消化,对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脂肪含量16%,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吸收率高达95%,除满足人体对脂肪的需要外,还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 黑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黄素及黑色素等物质,其中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含量很高,具有营养保健作用,黑豆中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对保持机体功能完整、延缓机体衰老、降低血液粘度、满足大脑对微量物质需求都是必不可少的。 黑豆是一年生缠绕草本,长1-4米。茎、小枝纤细,全体疏被褐色长硬毛。叶具3小叶,长可达14厘米;托叶卵状披针形,急尖,被黄色柔毛。顶生小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6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锐尖至钝圆,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均被绢状的糙伏毛,侧生小叶斜卵状披针形。 总状花序通常短,稀长可达13厘米;花小,长约5毫米;花梗密生黄色长硬毛;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密生长毛,裂片5,三角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圆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斜倒卵形,有明显的耳,龙骨瓣比旗瓣及翼瓣短小,密被长毛;花柱短而向一侧弯曲。 荚果长圆形,稍弯,两侧稍扁,长17-23毫米,宽4-5毫米,密被长硬毛,种子间稍缢缩,干时易裂;种子2-3颗,椭圆形,稍扁,长2.5-4毫米,宽1.8-2.5毫米,褐色至黑色 花期7-8月,果期8-10月。 虽然黑豆营养成分丰富,但是人在没有食盐、油、蔬菜等调味配菜搭配,只是山溪水煮黑豆,那滋味谁吃谁知道! 好在歇息有一个小时后,树叶、片石、衣襟都是餐具,一人一大把煮熟一小时的黑豆,渴啦就自己去喝山溪水。看来山中早餐就是一把煮熟的黑豆和山溪水了。 煮黑豆的时间里,黄二柱子和小林山子二人昨天吃饱了海鲜大餐喝足了海藻汤,昨晚休息时间充足,今天背的东西也不多,现在精力充沛旺盛,休息时间二个人去不远的石板附近,寻找野蒜。 野蒜是葱科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肥厚呈球形,直径达2厘米,具白色膜质叶鞘;叶多为半圆柱形,中央稍空;花茎由叶丛中抽出,单一且直立,平滑无毛,伞形花序球形,具多数花,花被粉红色,花被片卵状长圆形,基部稍结合,先端钝或锐尖,背脊紫红色;果为蒴果;花期一般5-7月;果期7-9月。因可类似韭菜一样食用,故亦名“洋韭”。 野蒜在中国除新疆、青海外各省区均有分布,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性喜高温高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脊干旱。多生长在草甸、水塘边、河边沙石地等。一般以鳞茎繁殖作为主要繁殖方法。野蒜根为白色,可做药用,名薤白。其味辛、苦,性温、滑,无毒。主要用于治疗胸痹心痛,赤白痢疾等症,并有降毒驱虫,防霉保鲜的作用,对心脏血管的健康很有帮助。 野蒜既可以蘸酱生食、盐渍咸菜、炝拌、做汤、调味, 又可做面食菜馅。 现在是夏秋之交的高温高湿季节,野蒜生长发育旺盛,小溪边,大石头根下,遍地都是葱翠欲滴鲜嫩多汁,两人一会儿采来两大捆抱回来;先给林老汉一把后,干脆人人有份,二十多个豪杰土匪和十五个纯粹脚力几乎每人都得到一把山野菜,即调剂口味也增加了食物,人人都很喜欢。 好处是得到告知,今天所有人的目的地,崂山西南大青山下,荒废多年破损严重,已经多年没有人修道的道观:上清宫。 哪里距离现在的位置还有三十里左右,目前有一半路程。 崂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巫师在崂山餐霞修炼,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元、明两代达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崂山,邱处机三次来崂山说法阐教,影响深远。嗣后,北七真在崂山各创宗派,争建道观, 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在崂山道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李哲玄、刘若拙、邱处机、刘处玄、李志明、徐复阳、张三丰、孙玄清、耿义兰、齐本守等著名道人受过皇帝敕封。 因地处海滨,岩深谷幽,风景秀美,自古便被人们誉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传说山中不仅住有神仙,而且还有可致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古往今来,许多方士、道士及文人墨客纷纷前往山中隐居修炼及参观游览。 据山志记载,秦始皇曾赴崂山求仙,会仙人安期生;徐福入东海求仙药时曾从山中出发,今太清宫前海中尚留有徐福岛,为当年徐福东渡入海之处,宫东面有一巨石,上书“波海参天”,下书“秦始皇二十八年游于此山”,传说秦始皇曾于此东望蓬莱。唐宋时帝王好方术,修仙学道之士视崂山为幽奥寻真之境,许多方士道人进入山中修炼,并修建宫观。 唐、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元、明两代达到鼎盛,至清代不衰。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全真道北七真均涉足崂山,丘处机三次到崂山说法阐教,影响深远。嗣后,北七真在崂山各创宗派,争建道观,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繁荣。迄今道众均为道教全真派。 根据《胶奥志》、《崂山志》等书记载,崂山道教庙宇不止九宫八观,峰前崖后,山坳涧旁还有很多小道庵。崂山道众常说:“崂山道观天上星,七真降临归正宗,若问宫观谁为首,老君峰下太清宫。”在崂山道教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有李哲玄、刘若拙、丘处机、刘处玄、李志明、徐复阳、张三丰、孙玄清、耿义兰、齐本守等著名道人受过皇帝敕封。
崂山山区内尚存道观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通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皆修葺一新,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著名宫观崂山尚存道观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遇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皆修葺一新,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遇真宫建于元朝,有三殿,殿中神像都是元代彩塑,价值较高。玉皇殿上有块翘首鹤状巨石,上镌一洞叫“仙鹤洞”,洞上有丘长春书“仙鹤洞”三字。洞旁有徐复阳墓,墓东有“舍身台”,台上有“炼魔石”,台东下面是一道深涧,名叫“摸钱涧”。 明霞洞是一块巨石构成,石上刻有“明霞洞”三字,传说当初洞很大,清康熙年间一场雷雨,洞忽然坍塌,如今洞石大半埋在地里。“明霞洞”的西面有斗姆宫,是元代所建,明朝隆庆年间,道士孙紫阳重加修缮,洞西旁挺立的巨石上,刻有“孙紫阳修真记”。从洞后梯形小径而上是“紫阳洞”,即孙紫阳的静养处,洞左侧有一小洞名“三峰洞”,传说系张三丰所凿。 华楼宫创建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天顺年间(1328)重修,宫右上有大石垒迭的峰顶,叫“凌烟崮”,崮南下为“山岩子洞”,洞中藏有元朝道士刘志坚的遗骨,洞门如今敞开着。据传说,洞口起初封闭,明万历年间,由于雷雨,洞门忽然开裂,洞中刘志坚的遗蜕完好如故。如今洞中刘志坚的遗蜕已失,洞旁石上镌“云岩子刘志坚永止门三阳洞”等字。 云岩子刘志坚是华楼宫的初建者,在宫中修行30年,死后其弟子为其立了一座行状碑,叙述其苦修经过,碑文由元大学士赵世延所撰,现立于宫中。太平宫建于宋初,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当时命名为“太平兴国院”,又称“上苑”。宫内照壁上刻有“海上宫殿”四字,相传是敕建时所题。 上清宫简称上宫,宋初敕建,元朝大德年间道士李志明,重加修整。丘长春在此留有不少石刻,庭中石上镌“访道山及青玉案词”一首,另一石刻“上清宫”三字,宫西巨石上镌“鳌山上清宫”并诗十绝。在宫南有丘长春墓,据元史记载,丘长春的遗蜕在北京白云观,这里应该是他的衣冠墓。太清宫崂山宫观之首,与上清宫、太平宫同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敕建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