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和侯君集接下来恐怕要有一次龙争虎斗,不过这个和景文都没有什么关系。而景文也只是要负责准备出征的问题了,因为他是将来征东军团的军务部长,所以也就要扶着出征。至于接下来,按照常规,皇帝御驾亲征也都必须要有人监国。而监国其实也就是在皇帝不在的时候,由亲贵皇族来进行代替处理政务。而一般来说监国的都是太子,再不济也是皇帝的兄弟。不过这个监国可不是那么好选择的,毕竟如果一个不慎,那皇帝出去容易,一旦回来可就是要被人篡权了。所以,一般都是要选择可以信任的皇族来进行担任监国,这样才能够让皇帝放心。
而李承乾知道接下来要讨论到了这个议题,眼睛里面闪过了一丝兴奋。因为如果这次有了监国的经历,哪怕只是一次名义上的监国,那对于他这个太子的地位的稳固可是非常有帮助的。毕竟监国可以说是有莫大的好处,只要能够监国,那就是一个功劳。而监国也是太子竖立自己威望的好时机,只要能够监国的时候不出岔子,那也就是让人家看到太子的“能力”,对以后继承皇位有很大好处。
至于李泰和李恪,看到了这个情况,心里面也是有些无奈。李泰和李恪何尝不想进行所谓的监国,可是他们不是太子,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能够有资格监国的机会。一般都是太子监国,所以他们不是名义上的太子,自然也就没有机会监国了。他们当然知道监国的好处,可是现在却是看得到,摸不着的东西。所以李泰和李恪心里面非常着急,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监国这个事情,朕……”李世民好像有些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而景文立刻意识到,李世民不希望李承乾监国。毕竟李承乾不是李世民心里面的继承人人选。所以也就不希望李承乾获得这个监国的权利。不过现在也确实没有什么人可以合适监国的人,所以李世民也是有些无奈。难道真的要李承乾来监国吗?一旦监国,那也就是和准皇帝不远了,所以李世民不希望李承乾那么快走一步。如果李世民让李承乾监国了,那也就是可以帮助李承乾来稳固太子的位置,这个不是李世民心里面愿意的。
景文主动说:“皇上,其实皇上出征,国内是否有一个监国也都是无所谓的。皇上的恩德施加于四海,难道还怕有什么跳梁小丑起来兴风作浪吗?所以皇上并不需要还怕什么跳梁小丑,只要朝廷上面的文武百官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那也就不用害怕出什么岔子。至于太子监国这个事情,太子尚且年幼,经验难免不足,还不适合把一个国家直接交给他。所以,臣以为只要让几位宰相好好处理政务也就行了。”
“如果遇到普通人不能解决,比较棘手的事情,我们不妨让有资格进入政事堂里面的几位宰相一起商议。然后我们现在政事堂里面有五位宰相,那正好是基数。那我们让他们主动投票解决,少数服从多数。只要有三个人同意了。那也就是可以实行下去了。并且把一些副本送到前线,这样皇上如果现什么问题,也可以一票否决的推翻,这样也不会出什么岔子。”
景文这个说法其实也就是模仿后世的所谓民主集中制。让几位宰相投票解决相应的事情。反正这种民主集中制也是有他的好处的,那也就是能够尽可能的把权力分散,然后一定程度的集中。这样可以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里面,而唐朝的政事堂制度其实也就是这么做的。只不过他并没有明确政事堂的权利范围。所以政事堂里面的宰相也都是只有议事的权利,没有决策的权利。而决策权利也就是在皇帝手里面,不过现在是皇帝把相应的决策权暂时下放到了宰相手里面。这样也就是可以让宰相有一定的实际权利了。
这样其实太子是否监国,也都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景文也就是想要通过这个方法,来阻止太子进行所谓监国的活动。反正几个宰相都是皇帝的心腹,那些并非心腹的人也都在这几年里面逐步的“被退休”,那还能够怎么样呢?所以既然几个宰相都能够决定了,也就没有什么意见了。
“既然这样,那就由几个政事堂里面的宰相一起开会讨论国家大事。而如果遇到了不能自己决定的事情,那也就是由你们开会解决,少数服从多数。至于你们如果还是不能够解决,那就送八百里加急送到前线,然后朕亲自批阅。”
“至于太子,还有泰儿恪儿,那就跟各位相爷好好学习国家大事好了!你们还年幼,不适合马上直接处理国政。”李世民说道。
而李世民直接以年幼的理由来否决了太子监国的建议,改为由各位宰相一起群体监国。至于理由,也就是太子年幼,不适合直接处理国政。不过这个“年幼”,这个可就值得说道了。是否年幼,标准绝对也就是存乎一心而已。只要皇帝说你年幼,你也就年幼,毕竟难道你的年龄还能够大过你的老子吗?所以,在父皇面前孩子永远都是年幼的。
而李泰和李恪却幸灾乐祸的看着李承乾,毕竟李承乾没有获得这个监国的权利,因为他太过“年幼”了。而李承乾却满脸怒火的看着景文,显然是对于景文坏了他的好事非常不满。
“得,老子居然再次拉了仇恨了。不过,我只不过是代替你老子说出来他的话,我有什么办法。如果我不说,也会有人说的。谁让李承乾你这个家伙太过着急了,连隐忍一下都做不到,那么快就在军队里面安插人手了?这样才引起了你们老子的忌惮,所以这才是你失去地位的原因。”景文暗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