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先秦"易学"评论——《周易》一书在先秦时期形成的"易学"派别第四章先秦"易学"汇集——《易传》,对《周易》的学术研究第四讲:《小象传》对《周易》的解释我们讲了《易传·大象》文,接下来看《易传·小象》又是如何释《周易》的。《小象》是附在今本《周易》每卦爻辞后面的《象》曰,是对所谓“爻辞”的解释。因今本《周易》每卦有六个爻辞,也就出现有六句解释的《象》曰。如今本《周易》里《彖》、《大象》、《小象》附在《周易》每卦里的卦辞和爻辞后面。《乾》卦( )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 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日:见龙在田,德施普也。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上九:亢龙有悔。《象》日: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初六:履霜,坚冰至。《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今本《周易》共386爻辞,故《小象传》有386爻的解释爻辞。无论《易传》里的《彖》、《象》、《文言》均是《周易》的学术文章,到西汉不但把《周易》尊奉为经,而且把《易传》也尊奉为经。到后来帝制里把本属《周易》学术东西一并附在《周易》一书里,合二为一称谓《易径》。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今本《周易》(或称《易经》)一书的那种编排。《小象》文对《周易》里的句子解释,并不像《大象》文那样是取画符号的八种取象而点出《周易》里的篇名。《小象》文没有以取象而论事理。《小象》文释《周易》有自己的特点,多以“道”、“位”、“志”三说。如“位中正也”、“位不当也”、“道大悖也”、“得中位也”、“未失道也”、“失道凶也”、“上得志也”,“志可则也”、“志在内也”等。《小象》应在《大象》文之后产生的释《周易》的文章。《小象》文虽没有出现八种取象说,但已出现了阴阳的说法,并且引用"六·九"数字爻题之说,故《小象》所面对是今本《周易》为研究对象。《小象传》应是西汉早期的作品,当在《彖》文之后产生的。即有《大象》、《彖》之后,是《小象》文。《小象》的特色是采 用“道”、“位”、“志”、“德”、“义”之说以阐发《周易》里的文辞。如《周易·睽》:“遇主于巷,无咎”《易传·象》:“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周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易传·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则也。”
《周易·震》:“震苏苏,震行,无眚。”
《易传·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周易·随》:“孚于嘉,吉。”
《易传·象》:“孚于嘉,吉,位中正也。”
《周易·颐》:“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易传·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小象》文在对今本《周易》文句所论述的道理中出现的判词,如吉、凶、厉、咎等(这是《周易》时代的文法用语而已)不过是转换成了“道”、“位”、“志”,“德”之词。对《周易》文句里判断词的“吉”或中性句子而改成“位中正也”、“未失道也”、“志可则也”的这种正面语言。对那些“凶”、“咎”等判词语,则用“位不当也”、“道大悖也”等反面语代替。也许《小象》文的作者想把《周易》曾在史巫手里用于卜筮的阴影抹去,还是想把《周易》从史巫用于筮卜的手里夺回。回到《周易》本来的面目上去。才把吉凶,吝咎之词换成“道”、“志”、“德”这儒家的话语上去,让人们一看就明白这是义理之书,不是占筮之用。《小象》文这种变换词汇的“释”法,是一个新发展。《彖》应在战国末期产生的文章,而《小象》文应在《彖》文之后。《小象》文不象《彖》文阐发出新的儒家思想。《小象》文基本保持了《周易》文句的原汁原味,只是增加了“道”、“志”、“德”、“义”、“位”的说法,以替代《周易》里原句中的“判词”之意。《小象》文里也出现了“阴”、“阳”以释《周易》。如释《乾》文里的“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释《坤》文里的“象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这用“阴阳”来释《周易》当在战国末期。但《小象》里只有这两处就没有了。而《小象》文不象《彖》文里多处出现“圣人”一词,而《小象》文里始终运用的是“君子”称谓,因“圣人”之词是最流行于战国中后期。而用“君子”论事出现一前一后,前是战国以前,后是战国以后。从这来看《小象》文当产生在战国以后。从《大象》、《小象》、《彖》文三者来看,其时期不同,而内容也各有时代特色。《大象》文产生的最早,在春秋后期,没有脱离类象的思维方法。采用八种自然物象来类说事理,同史巫用八种物象来比附人事吉凶先知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但思想内涵确是天壤之别,一种是巫术,一种是哲学。《小象》文抛弃掉了八种类象,运用儒家的“道”、“志”、“德”、“义”、“位”之词义,重述《周易》之义理。 把“道”、“志”、“德”贯穿到释解《周易》的思想里,替代了吉、凶、厉、咎之字眼。不过那种释解《周易》方法与现代释解则不同。你若想从《小象》文看懂《周易》文章句子,同样《小象》文是帮不上忙的(但也不否认《小象》文里也有对《周易》原文进行了一些疏解,使原意更明确化,但很少。如释《观》中的《小象》文:“‘观我生’,观民也”,只有看懂了《周易》文章,也就看懂了《小象》文句。《小象》所谓的释《周易》类似葫芦与瓢的关系。《小象》文照着葫芦画了个瓢,没有发展出儒家的新思想,不同与《彖》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新的儒家伦理道德政治观。如《彖》文在释《周易·家人》时发展出的道德政治思想。“《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这完全是战国后期王权思想上升的理论基调,也是战国时期儒家道德政治秩序观的思想核心。《小象》文不同于《彖》与《大象》文里的思想内涵。《小象》文里的王权专制思想还没有那样凸显,也没有《大象》文的思想深度。《小象》文在释《周易》时,多是引述原文重复时,而以“志”、“德”、“位”、“道”之词判定可行与不可行的说法。基本保持原文吉凶吝咎的判断结果。只不过是转换了时代里新的词汇,所代表的新观念而已。《小象》作者要把《周易》变成一部新的文辞来,意在让人一看就明白这是一部义理之书。我们举《小象》释《周易》文如下:《临》卦爻辞与《易传·小象》文初九:咸临,贞吉。《象》曰:咸临 贞吉,志行正也。九二:咸临,吉,无不利。《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六四:至临,无咎。《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上六:敦临,吉,无咎。《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观》卦卦爻辞与《易传·小象》文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六二:窥观,利女贞。《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六三:观我生,进退。《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噬嗑》卦爻辞与《易传·小象》文初九:履校灭趾,无咎。《象》曰:履校灭趾,不行也。六二:噬肤灭鼻,无咎。《象》曰:噬肤灭鼻,乘刚也。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象》曰:遇毒,位不当也。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象》曰:利艰贞吉,未光也。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象》曰:贞厉无咎,得当也。上九:何校灭耳,凶。《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通过以上三篇《小象》释《周易》文的举例来看,除了《小象》文里少量的句子给于原意疏解的明朗化外,大部分是以“道”、“位”、“志”可行于否的说法。故并不能通过《小象》文的释解而看懂《周易》文章的实质内涵,但非常明确的是,这《小象》文一看就知是讲义理的,与占筮不沾边,哪里是讲如何占筮的呢?从以上《易传》里的“大象”、“彖”、“小象”文来看,都是从“德义”出发而释《周易》,是讲义理的,而非是讲筮卜的。也并不是这些《易传》文章一点一滴的在改造《周易》性质过程,反而更看清了《周易》的哲学性质,使人逐步明确其哲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