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学透曾国藩 > 按捺住心的浮躁

按捺住心的浮躁(1 / 1)

【曾国藩语录】数日心沾滞于诗,总由心不静,故不专一。当力求主一之法。诚能主一,养得心静气恬,到天机活泼之时,即作诗亦自无妨。我今尚未也,徒以浮躁之故。故一日之间,情志屡迁耳。【曾国藩轶事】曾国藩修炼“静”字功夫,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克制自己的浮躁情绪。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立志自新,但浮躁成了他的大敌。他在日记中写道:“数日心沾滞于诗,总由心不静,故不专一。当力求主一之法。诚能主一,养得心静气恬,到天机活泼之时,即作诗亦自无妨。我今尚未也,徒以浮躁之故。故一日之间,情志屡迁耳。”

因为浮躁,情绪反复无常,立志也不能坚守,总是屡破屡立。越是如此,越是浮躁。许多人神经衰弱,也多是由此而起。后来经过唐鉴的指导,曾国藩认识到了“静”字的作用。他在十月初八的日记中写道:“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

反思的结果是,以前30多年之所以不能有大的成就,都是心太浮躁所致,因此必须以“静”字来加以纠正。第二年正月是最关键的时期。曾国藩力求速效,希望很快能看到立志自新后有长进,不想这正是浮躁的体现。他的焦虑和矛盾经常在日记中表露出来,如其中一天写道:“饭后,语及小故,予大发忿语不可遏,有忘身及亲之忿。虽经友人理论,犹复肆口谩骂,此时绝无忌惮。树堂昨夜云,心中根子未尽,久必一发,发则救之无及矣。我自蓄此忿,仅自反数次,余则但知尤人。本年立志重新换一人。才过两天,便决裂至此。虽痛哭而悔,岂有及乎?真所谓与禽兽莫择者矣!将自己斥为禽兽,可见曾国藩自责之厉。也正是靠这股刚狠之气,他才得以坚持下来。但由于他生性刚狠,在担任京官的时间里,“静”字功夫的火候还差得多。等出山练兵打仗,又要与上下级周旋,又要与敌军对阵,久经磨练,他才悟出“静”字的真味。即使如此,在咸丰十年(1860)九月八日的日记中,他还说:睡后,思九年所定“敬、恕、诚、静、勤、润”六字课心课身之法,实为至要至该。吾近于“静”字欠工夫耳。曾国藩在磨炼中逐渐成熟,也变得圆滑老练,头脑越来越冷静。尤其是咸丰八年复出之后,他更是谨言慎行,凡事必三思而后行。而当时的情势是,不仅要全力对付太平天国,而且还要小心谨慎地应付朝廷、地方官甚至是自己身边的部将亲友。每遇事情,他都要奏报朝廷、通告同僚,尽量减少阻力。而当大功告成之日,他也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冷静得近乎残酷,自己裁撤了5万亲手练出来的湘军,还把夺得首功的弟弟曾国荃送回了老家。事实证明,如果不是他如此冷静,等待他的恐怕就是兔死狗烹的悲剧了。【智慧解读】“静”字不独为修身、养生所必守,它还是办大事者一项不可或缺的素质。明朝大儒薛碹曾说:“观太极图得一‘静’字,为处事之本。沉静详密者能立事,浮躁忽略者反此。倘沉事,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

此处的“静”字,可以解释为“冷静”。头脑冷静的人,往往是见识广、阅历深的人。这样的人经历了很多磨难,有教训,也有经验,深知世事的复杂,因此办事时从不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下决断。这种人是由“明”生“静”,因为聪明、精明、高明而变得冷静。还有一类人是天生冷静。他们经验不多,正因如此,才谨慎从事,在未对事情有明晰的分析前,不会鲁莽行事。为了弄明白事情真相,他们会全力以赴。经过锻炼,人也变得老练、精明。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静则生明”。实际上,前一种人大多是由后一种人发展而来的,也有少数人是由于跌了太多的跟头而变得冷静的。但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说,头脑冷静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者必备的素质。吕坤在《**语》中总结道: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作热闹人,说孟浪话,岂无一得?皆偶合也。冷静其实主要对情绪而言,要求人在面对困难时不紧张,面对烦恼时不焦躁,能够保持心平气和,从而在待人处世上掌握主动。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三国:我曹操,小乔请自重 明太祖的旅行青蛙骄傲唢呐 直播:我有穿梭门可回当年晋西北八亿 大唐扶龙传 逆流启明(大明世祖) 梦回大隋之我为隋炀帝 这个书生会武功 亮剑:摊牌了,我老李就是有文化 大明无敌皇孙 典藏华夏:从直播开始震古烁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