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媳是长房长媳,个人品行、才能才是最重要的,家世也不能太差,否则压不住其他妯娌。因此他跟叶老太太精挑细选,终于挑了同样有田产和茶园、知根知底的的陶家长女做大儿媳。 尹氏的父亲尹德安二十多岁就中了秀才,很有希望能考上进士做官。一旦考上,叶家在官场上也等于有了靠山。所以哪怕尹家只有三十亩田地,再无别的进项,尹德安还要读书科举,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叶崇明还是想方设法给二儿子娶了尹氏。 三儿媳蔡氏家中是开绸缎铺的,生意做得不大不小。 这三个儿子都是叶崇明和叶老太太张罗的亲事。 偏轮到四儿子叶鸿荣时,还没等叶老太太叫媒人给他张罗呢,他自己就看中了章氏。 章氏家境没什么问题,娘家是盐商,生意做得也不小。要说起来,叶家在家境上还比不上章家。 问题就出在章氏是庶出上。她亲娘原是个扬州瘦马。章父是个贪花好色的,家中纳了七八房妾氏,儿女十几个。这样的一个家,那肯定是乌烟瘴气的,家风不正。 可叶鸿荣死活要娶,叶崇明和叶老太太一再派人打听,没发现章氏虽有些小毛病,但大方向上有什么不妥当。 两人人想着叶鸿荣是小儿子,无需支撑家业。有个家资丰厚的岳丈,娶个有大笔嫁妆的媳妇,于他而言倒是好事。于是两人就点头同意了。 章氏进门后,叶老太太发现她果然遇事爱计较,凡事掐尖要强,喜欢耍小手段。这是打小在那样的环境里,凡事要争要抢才能得好东西养成的。这种打小养成的习惯与心性,叶老太太就算有心管教,也难以扭转。 再加上她小儿子也不是个省心的,她也硬气不起来去管教别人家的孩子,章氏虽小毛病多,于大品行上倒没什么。于是叶老太太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去生那份闲气了。 章氏自恃自己娘家比所有嫂嫂都强,且二嫂三嫂没儿子,大嫂虽生了叶家长孙,却也只有一个儿子,而她自己三年抱俩,一下子就生了俩儿子,打心眼里就不大看上得三个妯娌。 另一方面,唯有她是庶出,生怕妯娌们看不起她,色厉内荏,她就偏要做出比任何人强硬的态度来。 陶氏面前她不敢放肆,可在尹氏和蔡氏面前,却是耀武扬威的。 偏蔡氏成天在院子里吃斋念佛,不出来走动;尹氏又是个生性要强爱多想的。章氏言行里流露出来的看不起,就仿佛是专门针对尹氏一人。这时常让尹氏被气得不轻。 叶雅茗拉着尹氏出了门。 这里不是说话吵嘴的地方。 走出正院她就停住了脚步,叫住章氏:“四婶,到底出了什么事?”
“呵呵,老太太不让说,茗儿你就别为难四婶了。”
章氏作出一副为难的样子。 “也行吧。”
叶雅茗似笑非笑,“本来我还说家里出了事,看看易风哥能不能帮上忙。现在看来应该没啥事,那我就放心了。”
说着她一拉尹氏和叶雅音:“走吧,咱们回去。”
“哎,等等。”
章氏在背后叫道。 尹氏想要停下,却被叶雅茗拉着继续往前走,叶雅茗嘴里还说道:“娘,我好些天没见着爹爹了,一会儿让下人叫爹回来,咱们一家四口吃个团圆饭。”
不用回头,尹氏就能想象得到章氏那一脸吃瘪的样子,她顿时心情大好,朗声道:“好,就依你,叫你爹回来。”
叶二老爷叶鸿盛不善言辞,味觉却十分灵敏,又是个茶痴,叶家茶厂所制的茶都由他来把关。因茶厂离家的距离有些远,他不耐烦每日来回跑,时常住在茶厂里。 他虽不插手生意上的事,但终是叶家二老爷。再者叶家茶叶之所以有如今的名气,全靠叶鸿盛。只要他愿意过问,家中大小事都不会瞒着他。 今日老四闯的祸,老太太和大房都不跟二房说,尹氏便想着让丈夫回来一趟,别什么事情都被蒙在鼓里。 “二弟妹,先等一等。”
后面才出来的陶氏听到前面章氏和叶雅茗这番言语机锋,赶紧出声叫住了尹氏。 陶氏是长嫂,又给叶家生了叶嘉兴,老太太向来器重她,尹氏也不好不给她面子,只得停住了脚步。 “四弟妹,是你自己说,还是我说?”
陶氏板着脸对章氏道。 因为二房没儿子,二老爷也不是个能干的,自家四老爷最受老太太宠爱,故而章氏敢给尹氏甩脸子。但她却不敢对陶氏不敬。 她道:“大嫂,不是我不愿意说,你也听到老太太的吩咐了,这件事别让太多人知道。要是传了出去,咱们叶家就别想好了。”
“事情不在说不说,而在做不做吧?做都做了,倒怕人说。整个家里,偏还只防着我们二房。四婶,我很怀疑你跟四叔做了什么对不起我们二房的事情,否则怎么就只瞒着我们二房。”
叶雅茗开口道。 她那便宜老爹不管事,整天呆在茶厂里;尹氏没儿子,亲爹又只是个穷秀才,被老太太和陶氏忽视,被章氏看不起,暗地里受了不少气。 原主是二房长女,要护着母亲、幼妹,别看长得柔柔弱弱的,实则脾气接着尹氏,性情刚硬,很是要强。 因此叶雅茗倒不必压着自己的脾气,行事缩手缩脚。 章氏一怔,就要跳脚:“你别胡说,我可不是这个意思……” “行了。”
陶氏一声冷喝,阻止了章氏的话。 章氏自知理亏,不敢再强硬,嘴里却还是不服输地嘀咕道:“一个侄女晚辈,竟然这么跟长辈说话,真是没有教养。”
不过她说得极为小声,站在她身边的陶氏也只听了个隐隐绰绰。 陶氏估计尹氏和叶雅茗没听到,她不欲多生事端,便吩咐丫鬟婆子道:“你们都退下。”
梅氏和陶氏治家甚严,只这一声,丫鬟婆子们一下子都退到了远处。 陶氏这才对章氏道:“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