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朱逸去盐山上转了一圈,再次被种下的番薯已经长出了嫩芽,还有其他的蔬果也已成熟。
工坊那边,水泥已经被制造了出来,朱逸十分高兴,直接便让福伯派人给自己运了几车回去。
后院的那个下人们用的厕所,离厨房太近了,估计当时建这府邸的人也是想着,反正是下人们用的,主人家不可能亲自来厨房,就偷工减料,蒙混过关,马三宝和自己提过几次,自己也一直说要重建,既然要重建,那就干脆建个水泥的。
这个工作不用朱逸亲自来盯着,把材料给马三宝他们,然后把水泥的使用方法告诉他们,他们自然知道怎么去做。
就在朱逸刚把水泥运回来的时候,老爷子前来拜访。
“大孙,在干什么呢?”朱元璋笑着问道。
“老爷子,之前和你说的水泥不知你还记不记得?”
“水泥?就是那个能让房屋城墙变得坚硬的东西?”
朱元璋当然记得,当时朱逸说的时候,他就想要见识了,毕竟如果有了这水泥,那些老城区都可以进行改造了。
朱逸指了指正在用水泥糊墙的马三宝。
朱元璋一脸惊奇地看着一层层灰色的水泥被糊在茅房的泥巴墙上,十分好奇。
“这东西干了以后就能让泥巴墙变得十分坚硬,不会开裂?”朱元璋问道。
朱逸点了点头:“等做好了以后老爷子你就知道了。”
朱元璋一脸期待地说道:“行,那老爷子就等你做好。”
“老爷子,我们先进去坐会儿吧,这一时半会儿也干不完。”朱逸说道。
“行,咱进去坐坐,正好找你有点事情。”朱元璋说道。
两人一同来到书房,朱逸给朱元璋亲自端来一碗茶,朱元璋抿了一口,随后招了招手,一名随从抱来了一堆奏疏。
“来,咱来看看奏疏。”八壹中文網
朱逸点了点头,随后搬了把太师椅,坐到老爷子跟前。
之前老爷子也经常让自己帮着看奏疏,所以朱逸对此也见怪不怪了。
朱逸翻开奏疏,一行行地看去。
不得不说,古人说话就是拗口,不过穿越来这么久了,朱逸也有些习惯了。
朱元璋看着朱逸认真的模样,心里十分欣慰。
“大孙,你现在没法御前听政,咱就用这种方法代替。想要了解这大明你必须从这上面开始入手。好好学,以后这大明帝国可就要靠你了。”朱元璋心里想道。
朱逸仔细地看着奏疏,自从看了那两本贴合当下国情的政书以后,他的感触颇多。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帝王,或者说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唯有洞悉了这个帝国内政上的优缺点,才能提出符合当前国情的进言,哪怕朱逸是个穿越者,但他对大明王朝的一些改革,一些建议也必须是建立在深刻了解这个王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就好比一开始和老爷子认识的时候,朱逸认为大明应该大力发展商业,可是老爷子却有些犹豫,如今朱逸在看了这么多封奏疏,深刻了解了大明帝国的国情以后,再回想起来,就感觉自己当初显得是那么地不成熟。
越是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朱逸便越发觉得很多事情,不能因为自己有一个上帝视角,便想当然地觉得应该怎样去做。
这个时代的人不比现代人蠢,他们的很多所作所为,也是在现代人看来是昏招,但实际上已经是当时那种情况下能够做出的最优解了。
满朝文武,或许贪官污吏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能够从全国那么多个举人当中脱颖而出,入朝为官并走上高位,他们一点也不蠢,相反还十分聪明。
朱逸现在看着这些奏疏,他明白,这是他了解这个庞大帝国的一个机会。
他很珍惜这种机会,毕竟这种机会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
朱逸手中的这第一封奏疏是来自淮北的。
淮北这一年下来不是很平静,先是水灾,然后又是雪灾。
多灾多难,淮北毫州府请求减免两府夏税,减轻百姓的负担。
朱逸看完了以后,沉吟了一下,说道:“老爷子,我感觉今年也确实挺不容易的,减免夏税确实比较妥当,而且还可以借此彰显皇帝的仁德,让百姓们感恩戴德。”
朱元璋笑着点头道:“没错,今年淮北灾难频发,你说得很对,可减夏税,但需要拿出个具体的章程出来,以往咱只是让你在奏疏上批个是或者否,现在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上面。”
听到朱元璋的话,朱逸一惊。
“我来写?万一写得不对怎么办?”
这可是国家大事啊,哪怕只是简单的一笔都可能牵扯甚广,老爷子居然让我来写,朱逸甚至有些害怕。
害怕自己写得不对,让大明平白蒙受损失。
朱元璋鼓励道:“不用害怕,有咱在,你尽管写。”
这一步是朱逸必须跨过去的,如果连这种决定都不敢下,那朱元璋以后怎么放心把大明这个庞大的帝国交到他的手里?
朱逸见老爷子都这么说了,想了想,拿过一张宣纸,准备在宣纸上先写下自己的意见。
朱逸首先是同意淮北那边减轻夏税的请求,然后命户部着事中核准淮北受灾百姓人口,避免瞒报灾情。
写完了以后,朱逸看向朱元璋,说道:“老爷子,您看这样行吗?”
这是朱逸第一次给奏疏上批意见,他的心里也有些拿捏不准。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逸宣纸上的内容,随后满意地点了点头:“不错!考虑得很对!看来这些日子没少看书啊!”
朱逸挠了挠头:“你给我的那两本书籍我都抽空看完了。”
朱元璋满意至极:“很好,有毅力!”
那两本书籍晦涩难懂,但如果真正看进去了,能让人受益良多。所以看到朱逸这么认真地执行了自己对他的要求,朱元璋十分高兴。
紧接着,朱逸看向了第二封奏疏。
这一封奏疏来自于关中西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