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学会学习 > 3)思维的魔力

3)思维的魔力(1 / 1)

思维的特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其本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人类的思维也不例外。就其自身而言,思维作为人脑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从众性,同时也具有独立性。这是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这个群体之中的,我们的言行和思维不可能避免外界的影响。如果影响你的人恰好又是你的师长或者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他对你的影响力就会更大。而每个人却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思维跟随活动中也会独立思考一个问题的前因后果,得出与大流相反的答案,这就是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文化课的学习中,在跟随主流的同时,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走自己的学习之路。如今,新思维的要求就是强调思维的独立性。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一次董事会上,有位资深董事提出了一项决策议案,立即得到大多数董事的附和。有人说,这项计划能够大幅度提高利润,有人说,该议案有助于我们打败竞争对手,于是大家一致建议应该组织力量,尽快付诸实施。但是,会议主持人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他说:“我不赞同这种团体思考的方式,大家刚才的表决明显带有随声附和的色彩,这会导致十分危险的结果。因此我建议把这项议案推迟一个月后再表决,请各位董事独立地思考一番。”

一个月后,董事会重新讨论那项议案,结果它被否决了。如果你的思维过程不是独立的,而是一味参照、遵循别人的想法,那么实际上等于你并没有进行思维活动,一个没有独立思维意识、不进行独立思考的人,即使掌握了再高明的思维模式,学习了再多的思维方法又有什么用呢?要树立和保持自我思维的独立性,首先要克服自身思维的惰性。思维独立性差的人认为既定的做法摆在那里,或者前者已经指明了方向,跟着走就可以了,何必劳心费神再思考呢?这样的人只能做“跟屁虫”,决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正确的方法是运用自己的思维对这些做法、方向再进行一番独立的思考,评估一下它们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而再看一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话,一方面会有改进的可能,从而提高行动的效率,也为自己提供了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另一方面,即使在具体环境下一时难以付诸实施,起码做到了心中有数,你的见识和判断力会逐渐胜过别人。第二,保持思维的独立性,还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认识到思维的独立性并不很难,但要真正在生活实践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是在我们小时候就十分欣赏的格言,可回顾我们的人生历程,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在一个群体意识极强的社会环境当中,“独立”的人往往会被“孤立”起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出于众,人必非之”,这都是思维独立的人可能会遭遇到的困境。在这样的压力下,许多人就会逐渐放弃自己独立的思维意识,过起了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生活,只有独具胆识和勇气的人才能排除万难,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贯彻到底,最终达到自己所期望的人生境界。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世界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上,日本参赛选手小泽征尔从容不迫地走上了指挥台。演奏开始不久,小泽征尔发觉乐谱中有不和谐的地方,于是他要求重新开始,但在第二次演奏中,不和谐的地方再次出现,小泽征尔认真考虑了一下,便向评委们提出:“乐谱错了。”

评委们平静地回答:“乐谱没有问题。”

小泽征尔坚定地说:“乐谱真的错了。”

评委们还是一致否认,并催促小泽征尔不要浪费时间,继续演奏。小泽征尔忽然大声吼道:“一定是乐谱错了。”

这时,评委们相视一笑,同时起立,向小泽征尔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是评委们故意把决赛的乐谱写错来考验参赛者,在那次指挥家大赛中,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在众多评委的误导面前坚持了自己的信念,通过了这一别开生面的考试,最终他荣获了冠军。第三,保持思维的独立性,离不开坚定的信心。当我们的观点与众不同时,总会有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耳畔喋喋不休:“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所以这样是对的,只有你一个人那样想,所以你是错的。”

如果你信奉这种荒谬的逻辑,那么你将一事无成并且终生遗憾。除非你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实自己的观点或意愿是错误的,否则千万不要轻言放弃,很可能它就是你从此以后胜人一筹的转折点,甚至它可能是你今生今世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如果始终都是在社会洪流里身不由己地浮沉,或是在旁人的眼光和言论当中并不情愿地束缚自己正当的思想和行为,而从来没有按照自己独立的意愿去生活,去思考,那么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会蓦然发现,经历了这一生的并不是他真实的自我,而是一个世界的傀儡,他有许多要做和该做的事都没有去尝试,他的许多本来很有可能实现的美好心愿都已经化成了泡影,就这样弃世而去,如何能心甘啊!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未来能够有所成就,甚至你渴望自己能有一番与众不同的人生历程,就一定要锁定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方向,不要让“多数人”的话像灰尘一样迷蒙了你的双眼,黯淡了你的心灵,如果你自己认为是对的,不必在意大多数人的反对。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曾说过:“一项新事业,在10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5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等到有七八个人赞成时,那就太晚了。”

走在求知的路上,无论你是在学习书本知识,还是学习社会知识,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随大流固然是必要的,但选择成功是每个人的意愿。要成功就必须先学会保持你自己的个性,区别于人。避免走入思维误区有时候因为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会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想得过于复杂。究其原因,就在于那些人总是钻牛角尖,无法让自己从原来的思维误区中走出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农场的瓜园开园了。这天,场长派人到瓜园里摘了一车西瓜,准备去研究院旁的建筑工地卖。等到了工地,摆好摊子要卖西瓜时,才发现带来的小台秤只剩下底砣和一个1公斤的秤砣了。这下大家可傻眼了,车上的西瓜小个儿的也有3公斤以上,这台秤现在就只能称2公斤的东西,四处去借秤也都没借到。这可咋办呀?正当他们着急的时候,买西瓜的人来了,听说秤坏了没法称,有好些都扫兴地走了,还有一些没有走,围在那里看热闹。其中有一位说:“把西瓜切成两半来称吧!两个人各拿一半不就得了!”

大家都觉得这主意不错。正准备切开西瓜卖时,旁边走过来一位文质彬彬、戴着眼镜的老人。他急忙拦住大家说:“先别着急,你们把西瓜都切开称,要是卖不完不就坏了吗?我有个法子,咱们可以试一试!”

说完,他掏出一个手帕,又向其他人借了几条手帕,他将现有的秤砣放在台秤上,称出它的重量,然后用几条手帕分别包上小砂石等重物,根据事先已经称好的那个秤砣的重量,称出1公斤、1.5公斤、2公斤等不同重量的小布袋。在卖西瓜的时候,把已知重量的小袋当秤砣挂在底砣上使用,少了秤砣的台秤就又可以准确称量了。工人们高兴地买到了大西瓜美美地享用时,戴眼镜的老人却悄然离开了。后来大家一打听,才知道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华罗庚。这个方法与曹冲称象的方法是一致的。一般人之所以想不到利用这种方法称重就是因为已入了思维误区。要想走出思维误区,我们这里有三种方法可供参考。首先,在疲劳或没有头绪的时候让自己放松一下。有的人之所以总是走入思维的岔路口,就在于他长期沉浸于一种环境中,形成了思维定式而无法跳出。这个时候,只要适当地放松一下,也许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比如我们做习题的时候,如果很长时间都打不开思路,最好的办法就是休息一下,这样稍过一段时间之后,头脑就会逐渐清醒,然后就会产生新的思路了。其次,学会向别人请教。人多力量大,这不仅仅体现在劳动的过程中,还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个人很容易受到思维的限制,而人多就可以很快打开思路,因为每一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别人的想法正好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最后,适当转换思维领域。所谓的思维领域就是你思考的范围,比如做数学题的时候,要是长时间无法打开思路,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再做数学题,换做学习英语或者看其他的课外书,让大脑适度休息。而且,表面看起来在做别的事情,其实你的大脑一直没有闲着,依然在潜意识中进行着积极的思考,所以,换一下思维环境,对你解决原来的难题将有一定的帮助。利用这三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走入思维误区的几率。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观察他人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多思、多想。尤其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动脑,不要停滞于老师教你的一种方法解题,要学会从各个方面考虑问题,寻求一题多解,这样才可以锻炼你的思维能力,组建独立、创新的思维架构,避免走入思维误区。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思维形态呈发散状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特点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在思维过程中寻求多种条件和多种结果。按照通常的逻辑思维,思维过程是单向的,思维结果是单一的,这是因为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是遵循习惯性的思路,并且思维目标又是事先就已经明确了的;发散思维者则不然,他们在思考问题时,不拘泥于某种程式化的思路,而是充分注意思维过程中的各项条件,在思维结果上,则会考虑到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发散思维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流畅性,指思维过程敏捷,少有阻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想到多种多样的答案。二是灵活性,指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随机应变,不受现有知识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因而能提出新的办法、新的构想。三是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种类要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能够从前所未有的新的角度、新的观念去认识事物。其实发散思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是我们在儿童时期对各种事物都感到好奇,具有海阔天空的想像力,这都是发散思维的体现,但是这种发散思维还不能算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而仅仅是发散思维的原始模式,虽有广泛发散的活力却杂乱无序,缺乏稳定性和明确的指向,需要通过后天约束性的思维训练来使之规范化、有序化。但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下,却又对发散思维“矫枉过正”,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思维的深度和有序性,采用强制的手段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进行压制和束缚,这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能力,却限制了思维的视野和活动空间,从长远来看,很不利于培养完善、健全的思维模式,因为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却摧毁了发散思维能力,好比是丢了西瓜,拣了芝麻,许多学校教育出来的“优等生”大都思维观念狭隘,思路不开阔,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就是例证。美国思维训练专家罗杰欧克讲述了他高中时代的一件事。那天在课堂上,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点了一个圆点儿,然后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有人回答说:“是黑板上的一个粉笔点儿。”

其他同学都松了一口气,最明显的答案已经被人说出来了,其他人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这时,老师却说:“昨天我和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做同样的练习,他们一共说出了不下50种不同的答案,有猫头鹰的眼睛、雪茄烟头、星星、鹅卵石、捏扁的臭虫、腐烂的鸡蛋、小水滴等等,为什么在你们的眼中它就只是一个粉笔点呢?”

后来罗杰欧克回忆起这件事时感慨地说:“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这10年里,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找到惟一正确的答案,还丧失了寻找其他答案的能力。我们学会了怎样做到更具体、更明确,却丧失了大部分的想像力。”

我们知道客观世界是无限的,思维对象有无穷多的数量、无穷多的关联以及无穷多的变化,当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有许许多多的相关条件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可供我们来利用,其产生的直接、间接的结果也是无穷无尽的。发散思维虽然不可能穷尽所有这些条件和结果,但它打破了思维过程当中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肯于对任何想法和观念都耐心地加以审视,而不是抱持“一棍子打死”的态度,这就大大拓展了思维的视野。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观念,而对其他事物和观念缺乏关注,客观来讲,这一现象是无法彻底避免的,但思维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当某一思路行不通时,不要认为就束手无策了,重新审视你的思维对象,换个思维焦点试试。要想让自己拥有杰出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妨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练习:首先,学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人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是紧密相联的,在进行思维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运用想像力,使自己尽快跳出原有的知识圈子,只有让思路不局限于一点,才能让思维更加开阔。其次,不要过分紧张。要想进行发散思维,就必须拥有一个较好的思维环境,同时也应该保持较好的心情,这就要求我们在碰到问题的时候不能过于紧张。紧张只能使人方寸大乱,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助益。最后,要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从单一的角度进行,应该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同时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或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收敛思维唐代宗在位的时候,曾传下圣旨,端午节那天要在宫中设宴款待朝中文武群臣,以示龙恩浩荡。大臣们为此都开始了精心的准备,想借此机会送给皇上一件贵重的礼物,以此来换取皇上的好感,这对以后升官调任都是大有好处的。端午节当天,官员们早早就带着礼物来到宫中,大家凑在一起相互打听各自送给皇上的礼物,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很是热闹。只有大臣李泌双手空空、沉默不语地站在一旁。上朝之后,满朝大臣先后将备好的礼物呈献给皇上,小太监们拿着礼物让皇上逐一过目,有西洋珠制成的精美宝塔,有出自东海的大颗夜明珠,有西域美玉制成的玉佛,还有一棵极为罕见的千年高丽参……皇上看后龙颜大悦,命人一一造册登记。这时,一个小太监禀报:“启禀皇上,李泌李大人没有献上礼物。”

皇上一听,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李泌:“李爱卿,你有何好礼要献给朕呀?”

李泌一听皇上问自己,立即上前说:“启禀皇上,为臣的衣食住行全是皇上所恩赐的,臣觉得今天送什么礼都是拿皇上的东西再送给皇上,所以,为臣要献上真正算是自己的礼物!臣愿将自己献上。”

代宗听后大笑道:“这才是献给朕的最好礼物啊!”

李泌把自己当做礼物献给皇上,表达了誓死效忠皇帝的决心,这当然是其他大臣的礼物所不能比的。李泌之所以和其他大臣不一样,就在于他所运用的方法与众不同,这种方法我们不妨称之为收敛思维法。所谓收敛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思维形态是由外向内,呈收敛状的一种思维方法。收敛思维恰好与发散思维相对应,发散思维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将思维向外界发散,以搜寻尽量多的信息和答案,而收敛思维则相反,它是通过对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集中指向一个中心问题。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都是基于逻辑思维方法的变形,发散思维体现的是思路的灵活敏捷,收敛思维则体现出思路的深入凝重。发散思维是收敛思维的基本前提,倘若思维的发散性不够,即没有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就开始收敛思维的话,会由于信息太少而不足以证明结论的准确性;反之,如果思维过程始终呈发散状,没有相应的收敛思维加以约束和综合,发散思维将无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在应用的时候,两者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先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找收集相关信息,再运用收敛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综合、分析,提炼出最优、最准确的答案。这样的思维过程不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现实生活领域当中的应用都十分广泛。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虽然不重视发散思维,但对收敛思维的训练却并不缺乏,无论是文科教育还是理科教育,都有许多这样的题目——先给出若干条件,然后让学生从这些条件当中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类问题都与收敛思维密切相关。有的读者可能会说:既然我们都受过这么多年的学校教育,收敛思维已经够强了,难道还需要训练吗?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任何技能的提高都是没有止境的,收敛思维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最常用到的思维方法,我们应该使之精益求精,更何况个人的收敛思维能力只是相对于个人的其他思维能力高出一筹,但相比于别人的收敛思维能力却未必能占到优势,因为受过多年学校教育的不止你一个人。提高自身的收敛思维能力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对周围信息的感受力和洞察力。许多时候,人们在信息量的占有上并无多大差别,但多数人把这些信息各个孤立来看待,既看不出其间的关联性,也不能从中发现与自己所关注的问题之间的隐性联系,而收敛思维能力强的人却能够从看似“分散”的信息当中归纳出与中心问题相关的要素,并把这些要素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二是提高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有些人的思维很灵活,能够收集到比较丰富的与中心问题相关的信息,但在众多的信息面前却茫然无措,不能从中得出明确的结论,犹豫不决,以致坐失良机。在这一点上,又对思维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立体思维它是把具体的思维对象放到与它相关的背景条件当中,在思维过程中不局限于思维对象自身的属性和运动规律,同时还要考虑到背景条件对它的影响。立体思维是一种宏观的思维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通常意义上的具体思维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它的背景条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思维对象。“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立体思维,只有相对的立体思维,没有这么一个位置可以让人高高在上,俯瞰芸芸众生,有的只是更高的境界,更高的层次。通常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习惯于就事论事或从自我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立体思维者则不然,他们更善于从大局着眼,从宏观的高度寻找微观层面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果把人们习惯的思维层面作为平面层次的话,那么,立体思维者是站在更高思维层面上看平面层次上的问题,这样立体思维者的眼界、解决问题的途径自然要比平面思维者开阔得多。故其所做所为常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奇效……”立体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以事为主的思维活动中,把事件作为平面层次,把背景环境作为立体层次,从整个环境的角度去分析事件的演化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方法又称环境法。另外一种是在以人为主的思维活动中,把一方的思维活动作为平面层次,把双方或多方的思维互动过程作为立体层次,从预测双方或多方的思维互动过程的演变趋势出发,探求或设计解决问题之道,这种方法又称局外法。虽然立体思维的基本原理并不十分复杂,但是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立体思维者却不容易,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学识做基础。一个学识肤浅、阅历单纯的人是无法驾驭宏大的思维活动场景进行立体思维的。另外在思维活动中,平面和立体的界定也是相对的,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时,当你认为正在从立体俯视对方,自以为得计之时,却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别人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被人摆布。训练我们的立体思维能力,有助于我们活学活用,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捷径,以宏观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使问题更加明朗、清晰化。这就要求我们:第一,明确思维的目标。所谓思维的目标,就是思维过程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任何一种思维模式来说,明确思维的目标是首要的任务。目标明确的思维过程比目标不够明确的思维过程简化得多,效率也高得多。由于立体思维自身的复杂性,其思维目标也不是单一的,而要从多个层次来区分。一个学生在老师的布置下完成作业时都有哪些目标呢?从完成作业事件本身来看,学生的目标就是完成作业,向老师交差;但期望学有所成的学生明白,完成作业是为了学好功课,考上理想的上一级学校,更进一步的目标是自己将来的出人头地。如果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那么他有多种办法达到这一目标:他可以认真地完成,也可以敷衍,也可以抄袭;但如果学生把实现美好的前途看做最重要的目标,并且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他此时正确的选择应该只有一种:认真完成作业。立体思维要求思维者对所面临问题的各层次目标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并且明了各层次目标之间的关系,这样,思维时才知道焦点在哪里,方向在哪里。第二,选择思维的视角。思维的目标确定之后,就要针对思维的目标选择相应的思维视角。思维者把多种视角纳入思考范围,根据问题的性质,从中选择合适的思维视角。这一步骤是选择性的,以横向思维为主。根据横向思维的原理,思考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思维视角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性的思维视角,正因为自己的视角是习惯性的,所以感性的成分居多而理性不足,往往会被局限在一个固定的视角下,而认知不到其他的思维视角。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第三,根据在上一步骤所确定的思维视角,选择相应的思维方法对问题加以分析。比如,塞翁失马也许会给自己带来较小的损失。但以一匹马换取自己的平安或更多的财产损失是值得的。塞翁失马很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那就是这匹马会带更多的马回来。塞翁失马可能会减少养马的负担,如果此马有疫病走丢,可能会更利于其他马的健康……通过立体思维的训练,我们可以扩大思路、避免形而上的求知方法将我们引入思维的绝境。在学生时代,努力培养我们自身的立体思维法不仅利于我们目前的学习,更有利于今后的生活。系统思维在人类历史上,系统论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系统论思想出现的很早,但成型却很晚,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提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一般将之看做是系统论思想的萌芽。20世纪中叶,以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将系统论完善为一门科学。中国古代也很早就产生了系统论思想。田忌赛马就是系统论的实际运用实例。田忌是战国时期齐国的最高军事统帅,深得齐王的信任。齐王每年都要和田忌赛一次马,由两人各出三匹马比赛,胜两局者为胜方,并下注五百金。田忌的马不如齐王的马好,结果一连几年,田忌连连败北。这一年,齐王与田忌赛马的日期临近,刚好著名军事家孙膑出任齐国的军师,他听说这件事后,便向田忌建议如此这般,就可以获胜。赛马的那一天,田忌一改往年赛马的次序,往年赛马双方都是用上等的马对上等的马,中等的马对中等的马,下等的马对下等的马,每年田忌都是三场皆输。这次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再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三场比赛下来,田忌的下等马输给了齐王的上等马,其余两场田忌全部获胜。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比方说中国象棋的棋子,一个马和一个炮的威力大抵相等,但马炮组合的威力却远胜过双马组合或双炮组合。拿破仑说:“一个法国士兵打不过一个马克留人,但一千个马克留人却打不过一千个法国士兵。”

在系统论产生之前,人们往往是把事物孤立来看,或者把整体事物拆分成若干部分,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这种思维模式固然有利于对事物的局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却忽视了一点:在宏观尺度上事物是以整体形式存在的,对局部的研究或许可以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但是并不能解释事物的整体行为。要想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必须将各个局部按照某种结构模式统一起来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相对全面的结论。系统论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系统的有序性,系统当中各个要素都是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关联到一起的,其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平衡关系和制约关系,这些关系的性质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质和效率,这就好比同样是炭化结构的金刚石和石墨,属性却大不相同。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系统划分为两类,优化系统和劣化系统。优化系统就是指通过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使系统发挥出更高的效率,劣化系统则是指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冲突,从而使整个系统的效率降低。这从各种各样的集体组织中有明显的体现,配置优良、合理的组织中,各个成员各尽所能取长补短,组织的整体效率自然提高,而一个组织系统中如果矛盾重重,能量都消损于内耗,其整体效率也会大大降低。系统论的第三个观念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补性,各个具体要素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征,这些功能和特征既有优势也有不足,需要有其他的要素来补充,而它本身也可以去补充别的要素。比如现实世界中的男女之间就存在这样的互补关系,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也处处体现这样的互补关系。系统思维就是基于系统论之上的一种思维方法,它的现实作用着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系统思维有助于简化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有助于加强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世界,但是通过系统思维我们可以认识到,那些看似截然不同的事物和学科背后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又使它们在系统的意义上统一起来。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不但需要掌握更多、更有价值的知识,更需要提高归纳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而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将知识学习系统化。每一门学科的知识本身都具有整体性和有序性,只有把握了其整体性和有序性,才能对该门学科做到清晰有序的认识,知识如果在思维意识当中是杂乱无章的,既不便于学习和理解,也不便于运用。另外在更高的知识层面上,不同学科之间又蔚然而成一更大的知识系统,如数理化、文史哲等,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融会贯通。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假如有两个人的知识拥有量相同,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很成系统,另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不成系统,则前者对知识的运用一定更灵活,创造力也更强。第二,系统思维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和处理实际问题。事物既然是以系统的状态存在的,我们在做相应的处理时如果只关注具体要素,而忽略了系统中的其他要素及其协同效应,必然导致思维认知的片面,任何事物最终必须契合其所在系统的整体效应,才能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法国雕塑家罗丹雕塑了一座巴尔扎克的雕像,正当他对这件近乎完美的作品欣赏不已时,他的一个学生向他提出,这座雕像的手实在太奇妙了。罗丹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终于他认为学生的观点是对的,雕像的双手的确比整座雕像还要完美。罗丹并没有为这双完美的手感到骄傲,他沉思片刻,毅然抄起一把斧头,把雕像的双手砍了下来。但是要素服从于系统也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系统的整体效率是相对优化的,否则低效的系统是对高品质要素的泯没和浪费,罗丹的雕像固然因为它的双手影响了雕像的整体效果,但这也是因为罗丹的雕像没能在整体上达到与雕像双手同样高的品质。这就是我们在学哲学时所说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只有部分达到优化组合才可以使整体的优势大于部分之和。反之,则会影响整体优势的发挥。系统思维的训练可以增强我们更全面,更周密地考虑问题的能力。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这一点尤其突出。因此,无论在音乐、绘画、书法或者舞蹈训练中,都应该从全局出发,注意各部分之间的优化组合,切不可以局部夺全局之彩。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盗墓:从签到鲲鹏血脉开始 晴天微风 心悦此月 一品女神 离婚后,我娶了前妻的闺蜜! 末世系统之萧霖 暧昧不是罪 意欲何为 顶级大佬从痛风直播开始 都市天才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