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别人面前把想法表达清楚,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准确地把自己的想法或情感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了解、理解你。良好的口才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早一点儿着手培养孩子说话方面的习惯,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章显是个特别听父母话的孩子,可是有一点,他就是不爱多说话。平时,做完作业,他就喜欢读书或者看电视,很少同父母一起交流、谈心。章显的爸爸妈妈平时也是大忙人,不是很重视孩子这方面的表现。2005年11月11日电视里公布了奥运福娃,章显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这个节目。爸爸和妈妈在讨论五个福娃哪一个名字和形象更好一些,在一旁坐着的章显却一言不发。妈妈觉得每一个孩子看到小福娃可爱的样子,都会情不自禁地说上几句的,爸爸也意识到儿子实在是太沉默了,家里几乎听不到他的声音,于是问道:“儿子,你喜欢哪一个福娃呢?”
章显见爸爸问自己,想也没想就回答说:“都差不多。”
妈妈接着说:“我喜欢‘北北’。你觉得怎么样呢?”
章显说:“嗯,可以。”
爸爸和妈妈相视了一下,妈妈又对他说:“显显,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对任何事物都该有一个自己的喜好评价呀?每个人都是有头脑和思想的。你有什么想法,以后要跟爸爸妈妈说出来才行。”
后来从章显的老师、同学那里了解到,章显碰到说话、发言的事情就往后躲,上课回答老师问题从不举手,偶尔被老师提问到,他会满脸通红、吭哧吭哧地说不出话来。父母不能简单地把孩子不爱说话归结为性格因素,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实际上越是早一点儿从习惯入手重视这个问题,越容易“撬开”孩子的嘴巴,让他变得爱说话。当然,孩子爱说话还不够,还必须会说话。所谓会说话就是说出的话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说话有条理,而且能抓住重点。说话的一方要表达清楚,以便听的一方能马上理解,没有偏差,没有误会。许多孩子很能说,在家里,只要给他机会就可以不停地说下去,但大多都不着边际,有很多时候话讲完了,听的人却一头雾水,不知道孩子到底表达了什么。有很多孩子,在父母面前能说会道,但如果来了生人,便吓得不敢出声。有些孩子在私底下说得头头是道,但真正让他上了正规场合却扭扭捏捏,说话结结巴巴,这些都不利于孩子今后独立地走入社会,做父母的应该从小引导孩子会说话,有勇气有信心说话。父母要学会倾听,满足孩子说话的欲望。一般情况下,孩子回到家里见到父母通常会把发生在自己身边有趣、稀奇的事情说给他们听。这时父母应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述,并要用一些神态、身体语言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听得很投入。如果父母正忙着没时间听,要态度温和地跟孩子商量:“你看,妈妈正忙着呢!等会儿我坐下来仔细听,好吗?”
因为孩子在讲话前总是一腔热情,这样一说,孩子就不会感觉很失望。父母还要学会引导、激发孩子的欲望。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常常喜欢独自一人玩,默默地做事,父母对待这样的孩子要千方百计地引导他说话,把他说话的欲望给激发出来。问孩子一些问题,尽量避免问那些只需要孩子点头说“是”或摇头说“不是”、“有”或“没有”这一类问题。可以问他一些学校里的情况,比如“老师是怎样夸奖你的?”
“班里和你最要好的同学都有谁?”
父母要学会指导、帮助孩子说正确的话。孩子说话时可能会出现用词不当、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父母在听的过程中,要随时帮助选用正确的词汇,要求孩子有准备地搭配语言,让孩子把话讲完整,教孩子把想讲的话联系起来思考后再讲出来。长期下来,孩子语言的准确性就会不断提高。父母要注意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由于孩子的知识面较浅,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要少,辨别能力比较低,所以,他们说的话常会与客观事实不符。父母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孩子的说话内容,并做出肯定,给予正确的判断。在父母与孩子共同的评析过程中,孩子思想的准确性、深刻性会变得更好。孩子爱不爱说话,还跟环境有关。家里人多说,孩子的语言能力也强。思辨能力跟口才有着必然联系,思辨能力强,口才就好。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让孩子多看一些科普书,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平时多跟孩子交流、讨论一下人和事,多参加社会活动。在家庭中不管讨论任何问题都让孩子发表意见,也可以锻炼孩子的口才。多看书,看多了,理解多了,学习书中优美语言的用法,逻辑思维自然有条理了,孩子也就会引经据典,更有说服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常带着孩子出去走动走动,多见见人,多与他人交流。只要有机会就与孩子说话,有意识地反问、提问。让孩子在聚会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全家人一起演讲,大家相互提意见,哪怕孩子说得不好,也要鼓励他。总之,父母要多给孩子提供训练说话和锻炼口才的机会与环境。许多孩子在说话方面存在障碍。前人说:“一言可以兴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具备良好口才的孩子能与周围的人很好沟通,与周围的同学朋友友好相处,能在某些场合很大方地推销自己。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没有竞争意识的人是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