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迎舟耳尖发烫,白玉小脸染上大片绯色。
在他腰上掐了一把,手指在衣料上划了一下,腰部一点多余的赘肉都没有。
江岸斜靠在车上搂着沈迎舟,宽阔灼热的大掌慢慢拍沈迎舟的背安抚。
小院的大门忽然开了,
清朗的男音从门里传出,
“江岸,刚才就听人说你来了,怎么?要我这个老朋友亲自下来接你才行?”
情急之下,沈迎舟一把推开江岸若无其事的站在旁边。
男人一身休闲衣笑眯眯的看着江岸和沈迎舟,
少女墨发堆云,肤白胜雪,明眸善睐,一颦一笑都带着灵气,
男人气质冷清,身材倾长,面若冠玉,
两人站在一起,周围的光线都要明亮许多。
王清忍不住啧啧赞叹,
“郎才女貌,你们俩站在我门前,我这破门都瞧出点古朴典雅的气质了。”
江岸扬了扬下巴,“王清,”
沈迎舟颔首正要简单认识一下,被江岸拉着进了院子,
王清跟在后面一边关门一边吐槽江岸,
“兄弟你可不够意思,连睿子和白景都见过你对象了,怎么到我这连名字都不说,也忒小气了。”
进店门以后,沈迎舟打量装修摆设,外观看着是料理的十分干净舒适的农家小院,可细看又发现处处是精致的。
这样的摆设,沈迎舟有点印象。
等菜品上来以后,沈迎舟的记忆完全打开,
“这是……”
王清拿起茶壶给沈迎舟添水,淡笑着说,“你去过京都那家店是吗?”
去年在京都报到前一天,王睿带他们去的店就是这样的风格。
王清看出沈迎舟的疑惑,正想主动开口,被江岸抢了先,
“这家和京都那家是一样的。”
被江岸抢了先,王清补充道,
“这家店叫无名私房菜,全国各地现在一共有3家,一家在京都,一家在港湾,还有一家就是我们现在的这家了。”
京都和港湾都是现在和以后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城市,
繁华闹市中的一片清净之地,大隐隐于市的理念。
可是柳渠……跟这两个地方比起来差的似乎不是一星半点。
沈迎舟是从柳渠往外扩张,算是从小地方向大地方扩张。
像无名私家菜这样的风格,开在柳渠多处都不合理。
圈子里混的都是人精,王清怎么能看不出沈迎舟的疑惑,
只是他笑着看江岸,却也不出声解释。
江岸翻了翻菜谱,伸手摸摸沈迎舟的后脑勺,淡声问,“还想加什么菜?”
无名私家菜每道菜份量少,但是种类很多味道可口,大大小小的盘子都摆满桌子了。
“不加了,这些足够吃。”
两人都是开店做生意的,王清和沈迎舟很能聊在一起,
互相交流了一下各自的发展打算,
抿了一口茶,王清笑笑说,
“我做这个不过是有个能在每个城市有个落脚点,扩张的事慢慢来。”
私房菜的受众和张记卤味的受众不同,私房菜的受众是对菜品和环境都有高要求的中高层次人群,而张记卤味的受众是普通大众。
私房菜抓住主要受众就可以,但是张记卤味只有不断扩张才能生存下来,
王清点点头,很认同沈迎舟的想法,“确实是这样,”
两人吃过饭,江岸跟王清聊起公事,
沈迎舟起身打算去院子里转转,被江岸按住不能动。
王清被塞了一嘴狗粮也不生气,淡笑着说,
“你那天说的事我知道,我这有这笔钱,但是兄弟不是个管厂子的材料,我这散漫的性子你也知道,隔几天就跑出去玩了,要不我出钱找个人帮忙管理厂子。”
指尖点着桌面,江岸沉默了一会摇头,他要的不是有人能管理厂子,是要懂经济的人彻底救活厂子。
沈迎舟看看江岸,再看看王清,
不太确定他们说的跟自己想的是不是同一件事,
颦眉想了一会,王清给出一个办法,“要不我跟我大嫂打个招呼,找个大学的老教授过来指点指点?”
事关重大,沈迎舟嗓子有点发虚,“你们说的是肉联厂的事?”
王清看向她点头,连江岸也看过来了。
吞了吞口水,沈迎舟猜测道,“厂子要找人承包?”
“对啊,江岸上回跟我说了,5000块就能承包肉联厂,资金的事县里可以批条子从银行贷款,
我这人实在是不懂经营厂子的事,我开私家菜馆就图一乐,赚了赔了都没啥大事,承包厂子这事关系到工人的命运,我确实是做不来。”
县城肉联厂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过几年光房租都不止这个价,5000块钱这是捡个大便宜。
沈迎舟面上不显,但是心脏砰砰直跳,
过了一会,平静道,“要是我能承包呢?银行能批下来多少贷款?”
江岸忽然笑了一下,“先说说你打算怎么办?”
沈迎舟弯眸笑笑,“商业机密,”
从经济试点最初开始,沈迎舟就展现出超人的商业天赋,她愿意承包快要倒闭的肉联厂,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
晚上回去,沈迎舟算了算账,
承包肉联厂当然不是只花承包费,机器引进是一笔巨大的支出,这是个机遇,但也是巨大的挑战。
火腿肠在后世的市场巨大,但是国内最初做火腿肠的企业并不顺利,市场打开要做广告,让大众接受火腿肠这个新东西是要有付出的。
而且张记卤味账上的钱是一家人的,不能她一个人做决策。
第二天沈迎舟给张兰花和沈建国大概讲了下火腿肠机器,又讲了承包肉联厂的想法。
沈建国对这些事两眼一抹黑,
“我在大河村看好养殖场就成了,其他的事都交给你跟你娘商量。”
没吃过火腿肠但是她张兰花一直信闺女,
承包肉联厂肯定有风险,但是人不冒风险咋能赚钱呢,
张记卤味现在能开三家分店,那都是闺女冒险赚回来的,赚到的钱每个月都给他们老两口,他们相信闺女的眼光,
“娘看这事能办,要爹娘给什么帮忙你就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