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已经有仝家的员工发出去了各种照片,各种现场视频,更多的是鼓曲社的演出。
一下子,消息扩散的更加大了,这里可包含仝家企业的很多高管,当他们把这些发到个人围脖或者社交平台时,既是宣传了仝家的企业,更给文峰鼓曲社做了免费的广告。
要知道,这些高管们的圈子可都是同类人,就这样鼓曲社一下子从曲艺界的那些艺术家们进入了很多企业家的视线。
从孟凡鑫的节目安排看,苏文峰不得不佩服这位师哥,各曲种交替上场,就没让场子冷下来。
透过舞台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仝家的众人对晚会的节目是满意的。
上去两对相声了,也没让场子太过混乱,说明在场的观众们听进去了,虽说有上面几个节目托着,但也没拉胯,是好的开头。
按照孟凡鑫的安排,今天大轴是苏文峰的《同仁堂》,倒二的是乌伦珠日格,中场的是马世友和王世奎的《对春联》。
开场的娜仁和袁金生算是把整台晚会拔高了,现在就看中场不塌腰,那么整场晚会就可以说,就非常成功了。
袁金生的演出成功了,他是第二个被老太太亲自打赏的,这一幕被他下场后发到了网上,立刻被邵路声讨了。
“欺负人也没有这么欺负的!”
接下来的节目可以说演员们都受了刺激,每个人都拿出了十二分的力气,虽然也有使过了劲儿的,但是对整场演出影响不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晚会也到了中场时间了,本来按照仝显贵的想法是搞个中场休息的,但直到现在仝老太太的精神头还很足。
仝显贵想跟自己的老娘请示下,是否需要休息,被老太太这一通白眼,旁边的小辈们都憋着笑。
马世友和王世奎上场了,新制作的大褂,衬托着两人是分外的精神。
马世友和王世奎两人都比较闷,按说从搭档的角度来讲不好出名。
而且马世友太正了,也就是老先生说的:脸上没有买卖。
但是他愣是靠着一股子茛劲儿,赢得了高仁怀的喜爱,可以说自封箱开始,每周高仁怀用在马世友和王世奎身上的时间,超过了到凤庆胡同的时间。
这让才加入鼓曲社的孟凡鑫吃醋的很,总是嘀咕:要是当初师父这么教自己,他也能出名。
高仁怀就说了两个字就把他的嘴堵住了:官迷。
不过,自那以后,孟凡鑫也厚着脸皮加入进来,使得师徒间的感情又得到了提高。
两人上台鞠躬,马世友开篇。
“做一个相声演员也不容易,首先说得有文化。”
“那是呀!你看我们天天都在学习嘛!”
“你念过书吗?”
“我念过两天。”
“什么学校毕业?”
“嗐!我念的还是过去那个经书哪。”
““五经”、“四书”、“十三经”啊。”
“是呀!”
“那些书我也念过,什么“三字文”、“百家经”、“千家姓”……不是……三眼井儿(北京地名)。”
“还三里河儿哪!”
“对啦!三里河儿(北京地名)。”
台下绝大多数是帝都人,两人说的这些地名多数人都知道,甚至到过,所以夹杂在“四书五经”中的地名小包袱,让大家很亲切,都发出会心的笑声。
“什么呀?“三百文”,“百千姓”……我也乱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这个大家的反应平平,倒是仝家的那些人,无论年长或年幼的,都笑了起来,从这点上说明,仝家的开蒙教育不错。
“对啦!你说念完这几部书念什么?”
“念念《大学》。”
“念完大雪念小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
“叫你在这儿背历书哪!”
这个在场的大多数人都懂,除非你不是国人,中国古典大经和节气的结合包袱倒是新颖,现场气氛浓烈起来。
“你不是说念大雪吗?”
“我说念《大学》。”
“对……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嘛!念完《大学》念什么?”
“《中庸》。”
“念完中用念不中用,等你念到废物点心就算毕业啦。”
这个包袱抖响了,台下的观众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就连在台口把着的高仁怀都会心的笑了。
“没揾,挺好!”王德禄也是给袁金生把场的,至于金旭和张贺两人没有参与这次演出,他们太“怪和贱”了,怕犯了忌讳。
“是啊,没揾就好!”高仁怀其实内心是欢喜的。
台上,马世友和王世奎接着不疾不徐的说着。
“那我就没用啦。我说念《中庸》。”
“念完《中庸》念《论语》、《孟子》、《礼记》、《春秋》。”
“对了。”
“这些书光念不行,得会讲,不会讲就不能开笔做文章。比如你吟个诗,对个春联,都要从书中寻章摘句才行。”
“那倒是。”
“你看我这个人没了事儿最喜欢对春联,最近在家中我搜集到几副绝对儿。”马世友转身对着搭档说道。
“绝对儿?”王世奎一脸的疑惑,两人可是入活儿了。
“就是有上联没下联,谁也对不上来,我走过多少个地方,访问过多少个大文豪,结果一个对上来的也没有,这几副绝对儿太好了,我准备登报。”
“登报干吗?”
“征求下联儿。”
“你这绝对儿是什么词句呀?”
“怎么?你打算对呀!”
“我不是打算对,我想听听。”
“大文豪都没对上来,就阁下您听了有什么用啊?”
“你可不能那么说,绝对儿碰巧了对得才妙呢!”
“好,我说一说你听听,你可别胡对呀!”
“当然啦。”
“不明白就问我。”
“当然向你请教。”
“第一副:买卖兴隆通四海。”
“完啦!”
“啊。”
“我当什么绝对儿呢?(故意假谦虚)我给你对对行吗?”
“我这儿正找不着下联呢?”
“可我对得也不一定恰当。”
“没关系你对吧!”
“你那上联是什么?”
“买卖兴隆通四海。”
“我给你对:财源茂盛达三江。”
“哎呀,高才。”
“这也不是我的高才,过去我们家对过儿煤铺就贴这么一副对联儿。”
这个包袱也响了,而且反应比一般的情况要好,其他的演员对为他们挑选节目的赵峥度老人更加佩服了。
到了现场大家都琢磨过来,没有一个买卖家不愿意听这些拜年话的。
尤其现在马上过年了。
吉时!
吉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