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君自成儒教在世掌教,却无甚修为。儒教上下,皆无大神通者,只有孔圣遗留功德护身。仲君便以和氏璧镇儒教气运,将中原人族之运与儒教教运合二为一。
自此儒教日兴,是以将代人教为正统之势,孔圣则飞升为文宣王,凭在文昌星宫中所得星斗之气,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炼出法宝麒麟夺。
孔丘成儒教教主,乃入紫霄宫拜谒天道圣人,鸿钧赐予法宝江山瑟,为礼乐至宝。通天教主亦在其中听鸿钧讲道,年满五百方能回自家道场。通天见孔子也倡有教无类,且门人中贤者众多,大生矜恤之心,赐宝儒教,意欲扶立。
至此,儒教虽立,且号称中原圣教,却始终不被道、佛、幽冥诸教正视,皆以为力弱单薄,不足以称。而通天教主经紫霄宫多年听讲,亦欲东山再起,试图使截、儒合流,成为一教。
第十三节【王莽篡汉,觉如归禅】
中原虽是人族起源、天命龙兴之地,却始终战乱不息,所积业力不亚于巫妖二族,杀气冲霄,同时诸天修士、妖魔鬼怪渐渐开始离开地仙界,至人间立下宗派。是以大劫将至,天道意欲结束人间动乱,海内、海外皆为一人统领,且得千年安稳。称为“开皇大劫”。
自高祖一统,人间界分为两大部分:海内群洲、海外大荒。中原位于海内中央,亦为天地之心,南有南溟天池,荒无人烟;东有东瀛诸岛,群仙散居。除中原人之外,西域匈奴人、犬戎人也纷纷崛起,西南还有雪域珠峰,终年酷寒,划定中原与西方天毒之界。西域之西,便是圣山昆仑,直通天界。
此时西方天毒国境,虽恒水功德被幽冥教所得,而教化生民、止杀向善之功则归于佛门。准提菩萨又奔走东土,因其亦佛亦道,用东土教门之语阐述沙门精义,使得南溟西北临近中原之人尽信佛陀,奉白象为圣物。
准提遂建道场于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因地处四极交汇,传教便利。道场方立,恰逢傲来国石猴出世,因其为女娲补天遗留之石,有无数因果气运。准提引其入灵台道场,起名为孙悟空,教化其七十二变,八九玄功,以与圣人女娲娘娘交好。
孰知猴头天性顽劣,学成后在花果山水帘洞称王,与通天教主外修门人牛魔王等结拜,合称七大妖圣,为祸不小。孙悟空又大闹东海龙宫,得定海神针,引来天庭多路围剿,皆仗准提圣人传习而大破之。有诗道这石猴曰:
灵台一念成方寸,斜月洒映三星辉。
地煞显化石猴数,八九玄功筋斗追。
自号齐天比大圣,人间变乱帝失威。
开皇替劫棋终落,安天宴饮无人催。
孙悟空自号“齐天大圣”,又连破天兵,致使玉帝再次失威,人间界遂出变乱。此时的海外大荒,分为东、西、南、北四荒,各自通向一极。其中南荒之境,荒蛮贫瘠,又因此前妖族势大,阿族人类始终难以兴盛,几乎灭绝。幸得巫妖二族劫后逐渐势弱,阿人甘慎从南溟天池窥得妖师鲲鹏,得以拜师,一统南荒,于昔日后羿射日之地建寿华国,为四野尊。
阿人皆身肤黑色,甘木是食,天生可活八百岁。而甘慎享国后却不尊鲲鹏,遣使至中原祭拜人族三皇圣人,招致鲲鹏降怒,要用南溟之水淹没其国。幸得力士辛央篡位称帝,始拜鲲鹏为尊,寿华国人从此永生不死,为海外一霸,称为不死民。辛央为辟央帝,自称鲲鹏弟子。
其时东海之外,瀛洲之南,扶桑之西,有一国名为奢比尸,为十二祖巫之一奢比尸门下赣榆尸所立。因奢比尸掌握四时天气,赣榆尸亦以独门巫法享名于世,是以其国终日遍地乌烟,炎浪滚滚,雷霆之音不绝于耳,如同人间地狱。
奢比尸国肆虐海上,以飓风之术形成一个海渊,为祸难书。鲲鹏与妖子妖孙来回于南北二极,时在中途于奢比尸国遭难,因此欲除之,乃传下妖法,并遣门徒肥遗至寿华国,为妖圣羽蛇受阿人供奉。
寿华国日益强大,辟央帝也意图远征东海,建功立业。肥遗却向妖师献计,愿托身入中原,以中原人大军征讨巫国,并报赤龙杀身之仇——昔日高祖斩白蛇起义,那白蛇正是肥遗真身。幸得鲲鹏所救,并赐予鹏之二翼,肥遗方能复生,为羽蛇。
肥遗化身中原人王莽,为不被玄门识破,故意扶立儒教而上,要恢复礼乐王制,被称作在世周公,惑乱天下王公贵族、黎民百姓。后受禅让而称帝,大肆胡为乱作,又派王师征讨东海,败坏人教、儒教气运,惹祸不浅。
王莽篡汉时,中原四海分崩,天下大乱。天界又陷于孙悟空之乱,无力平定人间。肥遗为报高祖之仇,将掌中原气运和氏璧摔下朝堂,坏了边角。儒教教势随之摇摇欲倒。有诗记述这王莽篡汉之事:
赤帝兴汉白蛇义,肥遗化羽扰中原。
佯恭礼乐复王制,在世周公惑盘桓。
禅封篡改正统命,四海分崩坏角边。
刘氏千秋一旦暮,便起巨君窃绵延。
东方朔其时正要羽化飞升,却见汉室倾颓,天庭反无所作为,遂羁留红尘,召玄门诸仙议中原大事。阐教孙膑算出肥遗篡位所为何事,往燕地见大巫九凤,述奢比尸国之罪。九凤为十二祖巫之外巫族唯一有大灵智者,且为玄冥弟子,修为甚高,遂领部落与群仙大破赣榆尸,以其尸填入东海海渊,从此疏通无阻。九凤命大巫天虞统御此奢比尸国。天虞改国名为天吴,是以天虞本为天吴部落出身。
孙悟空最终也由太上老君圣人用金刚镯擒拿,但因其修有八九玄功,故天庭无论施以何法也伤不得他。而老子既知此是西方准提之计,只因“开皇”大劫将至,要用悟空三尸夺得人皇大位,以损道门气数。老君便于八卦炉中炼取悟空根行,并予火眼金睛,使其终为妖孽。
但老子不知悟空生性桀骜不驯,竟在火眼金睛炼成之时打翻老君炉,进而大闹天宫,天庭诸将皆难擒俘。无奈之下昊天请西方如来佛祖制悟空归位。如来以五指山镇压之,言五百年后自有人来赎他。玉帝遂摆安天大会,与三教诸天仙人一同宴饮之。
奢比尸国崩,孙膑领诸国道教掌门,以秘术助光武帝恢复汉室,在长安用火石流星法困住肥遗斩之。此后孙膑又使张良转世为天师张道陵,兴盛中原道教,开辟三清法门,势极兴旺。而东汉明、章二帝时期,阿弥陀佛现身帝王梦中,使得佛门亦传入中原。
佛门从此传出天毒。而在天毒北雪域珠峰,因有魔罗无天修行于此,以致妖魔横行,生黎倒悬。阿弥陀佛有心拯救此地百姓,乃以功德金莲吐露金光,使无天座下十二品灭世黑莲生出一位神灵,名莲花生。莲花生虽从黑莲中生,却得金莲滋养,不曾受魔教侵蚀,而一心向佛。
无天忿怒阿弥陀佛分解了灭世黑莲修为,却因其为圣人,只得将怒火发泄于莲花生身上。不料莲花生自离无天修行道场,在雪域广传佛法,使人人皈依三宝,又得观世音指引,以三世心咒为法,如释迦牟尼除波旬魔军一般大破无天。无天将自身化为诸魔,堕入轮回,后转世成为魔尊大黑天。
观世音菩萨欲使莲花生作雪域珠峰沙门掌舵,而莲花生却也自入轮回,愿重新以人族之身指引雪域之人度进正道。莲花生遂以功德成沙门莲花生大士,尊为大宝上师。
莲花生大士转世为贫民祭品,将被魔国献祭时召群奴纵马逃亡,又在途中力战群雄,得尊号为格萨尔王。于珠峰之上建佛门桑耶寺,得取前世功果,法号觉如。冥河老祖见格萨尔王有统一雪域之势,派群魔侵袭,格萨尔王制密宗法器,召群佛法相下界,万魔难侵。雪域珠峰最终成佛光普照之地。
只是佛教虽得以大兴,又有女娲偏袒,但毕竟无三大法器,先天不足。为使佛道合流、成第一大教,便议定西游之事,将大乘极乐妙法弘于东土,分化道家气运。元始,老子二清自认为是盘古正宗,怎能与佛并列,亦早想好对策。有诗记述之:
雪域珠峰无天横,金光吐露莲花生。
皈依僧宝向正道,三世心咒诸魔崩。
转生觉如桑耶建,密宗法相祥云撑。
普照兴盛天下地,议归西游佛道争。
第十四节【西游取经,月唐纷争】
王莽篡位后,中原九鼎又几经奸贼篡夺,已是教化荒废。汉末时曾有韩信转世曹操、彭越转世刘备、英布转世孙权三分天下,解梁老龙因转世项羽犯下大错,亦转世为关羽赎罪,并立下忠义武圣大名,死后归天,为关圣帝君护法元帅、佛门伽蓝菩萨。三国归晋后不久,又有蛮夷作乱,加上亲王争位,致使中原南北分裂。
却说开皇大劫降临在即,按天道旨意,人间一统之主必须出自中原。这引发诸教往中原传教,试图使真龙天子皈依其教门。
此时,如来佛小乘佛法,也日益在民间兴盛,占到三分人教气运。而玄门也在张道陵天师兴盛之后,经太极仙翁葛玄、妙济真君许逊等真人明道,信徒愈多。
开皇大劫本应在隋时发生。其时南北朝并立,隋文帝一统中原,建号“开皇”,又东征诸夷,道、佛二教皆在此盘旋,欲作天子之师。熟知这却引炀帝杨广篡权夺位,以代替父亲成为统一江山之主,兴建运河,意欲外侵。
地仙界自镇元子开辟以来,群仙逍遥自在,不想再临杀劫。而儒教教主孔子也不认同天道以一场杀劫一统中原的旨意,想使隋主以儒教之“仁德”致四海臣服,隋炀帝却不听从。孔子遂至地仙界,同西牛贺州地仙之祖镇元子、五行之祖赤松子联合,取江山瑟、地书、五行鼓三件紫霄宫圣宝,与娲皇圣人造人功德共同镇压世间业力,以使大劫得推迟。
不久炀帝因穷兵黩武,大劫却未显至,以致九州叛离,天下人起义。孔子又以平定中原为名,请天庭使紫微大帝下界化身李世民,荡清诸寇,统一东土。四象神君也为助孔子,有青龙转世单雄信,白虎转世罗成,双双化身下凡。
儒教本该因此功德而大兴,却因李世民身拜玄门,而让道教成为国教。单雄信、罗成二人也没能尽力辅佐大唐便被害死,且单雄信本尊青龙因怨念李世民,迟迟不得归位。至唐高宗年间,李氏王族尊道德天尊化身李聃为始祖,并封为太上玄元皇帝。道门鼎盛,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
此时准提欲以大乘渡世佛法替代释迦牟尼小乘修己之法,传真佛于东土。又因释迦牟尼前世为截教大弟子多宝道人,准提便将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二教合并,并与接引退位,让如来作为佛门教主。释迦牟尼从此不再轻举妄动,只得按耐异心全身心投入佛门。
释迦牟尼二弟子金蝉子转世为三藏法师玄奘,与李世民相见。因昔日李世民起事时曾受佛门少林相助,加以观世音菩萨受阿弥陀佛法旨前往大唐国都长安显圣,赐下由西方极乐世界中八宝功德池中所孕育的莲花化成的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两件后天至宝,玄奘得受李世民之命西行天毒,求取大乘三藏真经。途中经过五指山,救出大圣,作了孙悟空师尊,又先后收西海广晋龙王之子敖烈、天蓬元帅转世猪刚鬣、卷帘大将沙悟净为徒,一心前往天毒取经。玄门自然不会束手待命,释迦牟尼也暗中插手私赦妖兽以看管不当为由作劫阻挠,并在老君坐骑青牛为乱时派遣罗汉“失落”十八粒金丹砂送予老君,与天庭共作八十一难,阻挠唐僧一行,却都被一一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