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见了,喝道:“丞相,何必这样死板?赶快进屋里避避雨吧!”一边张罗着,一边背着皇帝刘禅越过众官员,冲进皇宫里边。
蜀国军队在张猛的带领下,连续取胜,一举收复了长安,张猛真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之前呢,大家都知道,张猛只身一人潜入魏国,将魏国的顶梁柱司马懿说服投降了蜀国。
然后,又带人混充魏国使者出使西羌国,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订立了两国合约,从此以后,消除了蜀国西边的威胁。
整个国际形势在张猛的努力下,正在一步一步的想着有利于蜀国的方向发展。
前几天,张猛又把皇帝刘禅从成都护送到了长安,这一举动,直接向天下宣布了蜀国迁都到了长安的。
在这种形势下,诸葛亮决定八月二十日举行中的庆典活动,设国宴庆祝蜀国迁都成功,同时,按功行赏,重奖有功人员。
在计功之前,诸葛亮反复思考了好几天,总觉得给张猛无论记上什么样的功劳,都不足以与他的成绩相匹配。
八月十二这天,诸葛亮忽然想明白了,于是,就派人把张猛叫过来,说是有要事商量。
此时张猛正在自己办公室里和魏延姜维他们一般将领开会,商议安排庆典事宜。听见诸葛亮有请,急忙吩咐众将会议继续进行,然后,收拾一番,来到诸葛亮办公地方。
张猛进门问候已毕,急忙问道:“丞相有何事吩咐末将?”
诸葛亮笑一笑,用鹅毛扇指指对面的座位,示意张猛坐下来说话。
张猛坐下来以后,诸葛亮亲切地问:“八月二十日的庆典活动,我觉得,就不要阅兵了。
皇上入城式刚刚过去十几天,再阅兵,太频繁了,也不好。你的意见呢?”
张猛听了,说:“丞相,前天您只把预备庆典之时吩咐给末将我准备了,当时末将就觉得不必再阅兵了。
既然您这样提出来,正好,我们就不阅兵了。
这样的话,这个庆典活动,就简单多了。
丞相,这次庆典,是不是应该邀请魏国和东吴以及周边邻国派贵宾使者来参加?”
张猛说完这话,诸葛亮感到有些惊讶,直直看了一下,说:“邀请友好邻国派使者参加是必须的,但是,你小伙子,真能突发奇想,为什么要邀请魏国和东吴派使者参加呢?
嗯,我们应该通知东吴,但是魏国是我们的敌人,邀请他们参加我们的迁都庆典,呵呵呵呵,开玩笑嘛!
张猛,你这是故意羞辱人家啊!”
张猛听了,说:“丞相,怎么没有必要呢?我们只不过是派人走一趟,下个通知就回来,他来或者不来,对我们并没有多少影响。
不过,对魏国来说,一接到我们的邀请,心里的感受,不亚于被惊雷震慑。
这样做,既弘扬了我们大汉国的威风,也震慑了敌国的士气,何乐而不为呢?”
诸葛亮想了一会,点点头,说“嗯,有道理有道理,你小伙子说的有道理。很好,就这样定了。
时间紧急,马上安排他们编写邀请书,派人送出去!”
张猛提示道:“丞相,今天会八月十二日,二十日,我们就举行庆典。现在就派使者分送邀请信,骑马八百里快递,也不能及时送达。您看看,怎么办?”
诸葛亮就笑起来,笑了一会,说:“你看看我这脑子,糊涂呢。你说的是,最远的国家,使者来回就得两个月,人家接到邀请书以后,哪里来得及啊。”
诸葛亮说到这里,想了一下,说:“这样吧,西边那些太远的国家,我们就不邀请了。只把周边邻国送上邀请信就行了。
这样的话,庆典的日子也要往后退,我们就安排在九月初十日举行迁都庆典吧。你看怎么样?”
“好啊,丞相。这样的话,我们安排起来也不紧张了。嗯,还有,丞相,末将我还想着派使者给北边并州的曹真送去邀请信,同时给潼关前线的徐晃邓艾也送去邀请信。您看行吗?”
诸葛亮点点头,说:“可以,很好,你就办吧。记住了,我们的迁都庆典定在九月初十日进行。可别写错了日期,耽误了事情,闹出笑话来!”
“丞相,怎么能呢!您放心吧,末将办事,您还不放心?”
张猛说到这里,就要辞别诸葛亮出去安排有关人员书写邀请信。
诸葛亮见了,阻止他说:“张猛你停下别走,我还有话问你。邀请信的事情,让他们去做吧。”
诸葛亮说着,拿起毛笔写了一个纸条,交给亲兵,吩咐道:“送给参军马谡,请他马上办理!”
亲兵出去以后,诸葛亮又吩咐张猛坐下来,微笑着亲切地说:“张猛啊,你小子,从军一年以来,实在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呵呵,汗马功劳,说的太轻了,应该说你张猛立下了不世之功!
嗯,我想了一下,觉得你这功劳啊,给你办什么样的奖赏都不为过。
所以,我就把你叫过来,听听你的意见,你想着要什么样的奖励呢?”
张猛连想也没有想,张口就说:“丞相,张猛做出这点成绩来,都是在丞相您的指导下得到的。要说奖励,最应该得到奖赏的,应给是丞相您!张猛不要任何奖励!”
诸葛亮笑一笑,停了一下,说:“呵呵呵呵,你小伙子,倒很会说话。
这样吧,张猛,你小子,功劳,要给你记;奖赏,也要给你颁发。除此而外,你个人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
国家要兴旺发达,奖罚严明是必须坚持的一条制度。你说吧,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吧。”
张猛眨巴着眼皮想了一会,觉得自己实在是不喜欢什么计功奖赏的,至于有什么要求,实在也没有什么要求——吃的穿的住的都有,提什么要求?
张猛一时想不出来提什么要求,再想了一下,忽然觉得这些日子真的想女人了,最想的就是艾兰莎夫人,其次才是老家里边的姜梅,最后才是高玲和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