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位青州来的小三元,周清放还是很有话说的。
在看见对方带着那小山一般壮实的小厮进了会所后,周清放才对董生道:“听说他有咳疾,身子骨弱,经常感染风寒来着。不过人家身子骨再弱,那也是十七就连中小三元的人,可与你我不同。与其担忧别人,你还不如多担忧担忧我。”
董生前面还在认真听,后面听到那句玩笑话后,也是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他拱手讨饶,“是,周兄说得对,是在下多虑了,后面的日子,在下定会多担忧担忧周兄,督促周兄同在下一道温书学习的。”
周清放:……
倒也不必那么实诚。
“好了不说了,这位青州来的小三元叫白非鱼,你见过就好,没事可别轻易凑过去,若把人碰病了,我怕人家那小厮找你麻烦。”
周清放拍拍董生肩,迈脚朝会所大门去,“进去吧,我们在外面耽误够久了。”
董生跟上。
都是头一回来京都这处名人会所,董生和周清放一路过去,瞧见什么都觉得惊叹。
不过观光不是他们的目的,找到其他举子们,听诸位探讨学问、探听各种有用的消息才是真正要做的。
二人并没有多找,毕竟会所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专人引路,只需要稍微询问几句,下人就会将他们待到该去的地方。
两人被一小厮带到了一处宽广的庭院中,里面有假山活水,翠竹林荫,水榭凉亭,到处都有人站着。
董生头会过来,不知道该做什么,只站在院门口细细看着各处的人。
庭院内瞧见两人进来的人不少,不过大多数人都只是看了眼,然后便见怪不改地收回目光继续干各自的事,也就少部分人了,在瞧见周清放后,忍不住冲他打了个招呼。
周清放只是瞧一眼,便看到不远处的假山旁站着冲他打招呼的几个熟人。
看见了熟人,周清放也不犹豫,拉着董生就过去了。
“周兄好。”
“几位兄台好,今儿来的人可真多啊,我这还不算来迟吧?”
“这还没到巳时呢,自然不算,诶?周兄,你身边这位是?”
“哦,这位也是来京赴考的举子,董生,我的同乡好友。董兄,这几位都是胶州来的,也算是咱们的同乡。”
“原来是董兄,在下齐淩,久仰。
“在下……”
“在下董生,见过诸位。”
熟人见面,自然是要先寒暄几句的。
而因着周清放的缘故,董生也是成功打入了这个胶州举子小团体。
大家都是同乡,来了外地自然是要互相照拂。
齐淩几人先来一步,知道的要比周清放和董生多,因此趁着诗会还没开始,几人便与二人就这各种小道消息聊了起来。
都是一些不曾听说过的八卦,董生光是站在这儿吃瓜就差不多吃撑了。
几人站在假山旁嘘嘘索索的,时不时会因为院门口有人到来望过去,又时不时因为某个八卦去找当事人。
董生吃瓜一直持续到了巳时。
巳时到,当日商量好要来会所探讨学问,以文章作比的主持人便冒了出来。
董生看到一儒雅的蓝衫中年人站在凉亭那边,高声笑着出题,“诸位举子好,在下秦时,承蒙诸位赏脸,愿意前来参加这个不成体统的小小聚会,在下不胜感激……”
董生不识这人,但瞧见这叫秦时的人一开口,其他人便都看过去,专心听他说话,便知这人是个人物。
他好奇询问旁边的周清放,“周兄,不知这秦时是何人?”
周清放:“人家是这京都本地的考生,听说他堂兄是鸿胪寺少卿,若非如此,你看其他人可愿听他的话?”
哦,原来是背后有人啊。
董生了然,继续听对方讲话。
“……在下知道,诸位赏脸前来,皆是为了探讨学问,同为此次春闱考生,在下也不多言了,不如咱们就直接开始,大家各自出题,各抒己见,最后的文章就公布在这凉亭之中,可好?”
秦时确实不是个啰嗦的人,说完这话后,庭院内的人都纷纷点头称好。
秦时笑了笑,指向身后的回廊,道:“那里摆了桌案,笔墨纸砚皆奉上,若有需要者,尽可去那儿做文章。”
那远处的回廊隔着一片小湖,没靠近的人还真就不知道那里摆了有东西。
人群中有小小的骚动,董生也仰头朝回廊那边看了看。
看不到,太太远了,只能依稀看见回廊下确有一些桌案摆着。
不等诸人冷静,秦时又道:“诸位都是满腹经纶的才子,既来此,那自然是想同他人一较高下的,不知诸位有谁敢第一个站出来,为大家出道考题啊?”
此话一出,全场皆无声。
一群人转头看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居然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的。
董生几人站在假山旁,靠近院门口,算是站在最外围的,最能看清庭院内大部分人的动静。
周清放眉头微蹙,忍不住道:“这第一个出题可不好弄啊。”
董生赞同颔首。
确实不好弄,大家都是举子,能走到这儿,学问方面谁都不差谁,单论书本学问道理,那没什么好说的,简单了被人瞧不起,难了……好像也没什么难的,顶多就是出的东西偏僻了些,讨巧卖乖,被人落个善钻营的名头。
所以这题大抵就是论国事了
。
既是国事,那又以何为题才算是能蒙对上心呢?
他们是考生,如今既要出题答题,那自然是以出中之后可能会考的题目方为上乘啊!
在一众人沉默的时候,突然,有道声音响了起来。
“既然无人敢应,那不如就让在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