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旸等人还沉浸在册封的喜悦之中,随着册封的是一些虚职,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在梁国也算是有了官身。
李策的话让计旸等人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
冷潇潇扭头看向李策有些不解的问道:“殿下何出此言?买噶乐对我们进行封赏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李策摇了摇头,目光深邃,沉声解释道:“你们想的太简单了,此前我已经多次婉拒了封赏一事,但是买噶乐这次却依旧要给我们进行封赏,这是想安抚我们,其次这次梁帝死的有些不是时候。”
计旸闻言,心中一惊,他瞪大眼,用一种难以置信的口吻对李策说道:“殿下的意思是,梁帝并不是真正病死的,而是...”
计旸话没有说完,但是几人都已经明白其中的深意。
李策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几人这才明白李策为何这样说了。
“不过这件事情只是我的猜测,千万不能传出去,否则会引来大的祸端。”李策适时告诫道。
计旸等人也知道事情的轻重,都纷纷点头。
两日后,李策决定回国,去向买噶乐辞别。
来到宫中,此时买噶乐很快已经转换到了一个当皇帝的角色,正在批阅着奏折。
“皇上,大周贵使在殿外求见。”一名太监突然来报道。
“哦?快快请他们进来。”买噶乐放下手中的奏折,对太监吩咐道。
太监转身出去将李策带了进来。
“参见陛下。”李策向买噶乐行礼道。
买噶乐笑着道:“贵使不必多礼。”
“贵使今天来是有什么事吗?”买噶乐一脸笑意的问道。
虽然买噶乐一直都笑容满面,但是李策却感觉这种笑容很假,不过他也不在意,反正马上要离开梁国了。
李策躬身向买噶乐行了一礼,说明了来意:“陛下,我今日前来是向殿下辞别的。”
买噶乐听后并没有感到惊讶,他客气的说道:“朕知道大家思乡心切,朕也就不挽留了,这次因为有诸多琐事,没有好好招待你们,下次有机会一定让你们在梁国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陛下客气了,此次也是时间匆忙,等下次有机会再来好好欣赏一下大梁的分风土人情。”李策笑着道。
“......”
随后买噶乐又给李策说了许多一些客套的话。
从皇宫回来后,李策直接带领大军向着大周的方向出发。
黑压压的大军行进在路上,这次是要回家,所有的将士们都满怀激动,行进途中也感觉不到疲累。
大军在行进了十几里路后,到了一片山林之中,山间之中不时有野兽的嘶吼声传出。
“大家小心,不要被这山间的野兽给伤了。”李策冲着身后的将士提醒道。
大家闻言,升起了警惕之心,一个个都将武器拿在手中,时刻防备着山中突然冲出来的野兽。
在山林中行进了一段路,期间并没有发生野兽袭击的事情,大家紧张的心逐渐放松了下来。
就在李策观察着四周情况的时候,突然发现在大军的一侧树后有着几道身影。
李策假装没有看到,依旧自顾自的带着大军向前走着。
从这些人的行迹和举动来看,李策立马就猜到这应该是买噶乐派来监视他们的。
计旸在李策身侧,发现了李策神情的变化,他扭头低声问道:“殿下是发现了什么吗?”
李策点了点头,悄声说道:“有人在跟踪我们。”
“什么?有人跟踪我们。”
计旸听后,心中一惊,他没想到这才出了大梁帝都不久,就已经有人在跟踪他们了。
“我带人将这几人抓住,好生审问一下,看看是谁这么大胆子,敢派人跟踪我们。”
说着,计旸就欲掉头带人去抓那几个跟踪他们的人。
“慢着。”李策及时制止道。
计旸有些不解:“殿下为何阻止我去抓他们?”
李策没有解释,而是沉声说道:“他们愿意跟踪就跟吧!不要去管他们。”
“这是为何?如果不抓住他们,我们的行进路线岂不是就暴露了,万一对方在前方暗中埋伏我们怎么办?”计旸有些担忧的问道。
李策却是不以为然的解释道:“放心,这些人都是买噶乐派来的。”
“我们都已经离开梁国帝都了,为什么还要派人跟踪我们?”计旸想不通买噶乐派人跟踪他们干什么。
李策淡笑道:“这位梁国的新任皇帝是不放心我们啊!”
“不放心我们?我们可是千里迢迢帮大梁打退了齐国军队,而且还救了他一命,这还不放心我们,真是良心被狗吃了。”计旸有些愤愤不平道。
李策安抚道:“无碍,所谓害人之下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这么多人马,如果突然对大梁发动攻击,大梁肯定很难快速反应过来,所以买噶乐不会允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只能派人跟踪我们。”
听到这,计旸的脸色才稍稍好了许多。
......
一切正如李策所料,买噶乐只是派人监视他们,并没有在暗中埋伏兵马。
就这样,李策带领大军一路到达了大周边境,这期间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而那些买噶乐派来跟踪他们的人也在他们进入大周境内的那一刻,全都退了回去。
与此同时,远在帝都的周帝,收到了一封六百里加急的文书。
周帝打开文书,上面赫然写着李策已经带领大军进入了大周境内,不日将到达帝都。
周帝看完后,脸上泛起笑意,而且哈哈大笑了起来。
此次李策能够带领大军班师回朝,说明已经协助大梁打赢了齐国,这让周帝对李策又看重了几分。
喜悦过后,周帝也没忘了正事,他立即召见了文武百官以及几位皇子。
因为李策凯旋归来按照礼制是需要派人在城门口迎接的,而此次召集百官就是为了商议由谁去迎接。
经过几番激烈的讨论过后,都没有敲定出一个合适的人选。
这时,太子李治主动站了出来,向周帝请缨道:“父皇,六弟班师回朝,就由儿臣带人前去迎接吧!”
周帝见没有合适的人选,当即应允道:“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