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有人高兴有人犯愁
青瑾到了岭南的第一个秋天就收到了庄子上的好消息。
先是多彩楼的冰块几乎霸占了京城一半的市场,入秋后还有几个侯爵府的管家下了明年冰块的定金,后接到关外庄子上羊毛衫大额销售的喜讯。
关外的冬天,地都冻出了裂缝,小北风像刀子似的猛刮,一下一下刻在人的脸上。
大雪满天飞风呜呜嘶吼,冬日的寒风是真真实实地扎进血肉的,呼啸的疾风狂躁地卷着冰冷而来,奔腾着,如同一群手持大刀的魔鬼。
关外庄子上的人,凭借着一年辛勤汗水的劳作,秋天来临之前几乎每家都分到了二十两银子、三床羊绒毯,两床棉被以及每人两身羊毛衫和其他为数不少的过冬的碳火、米粮、肉食……
这足以庄户们一家度过一个寒冷的冬天。
庄头把所有的土地按照地力的衰竭平均分配给每一户人家,除去每年应交上来的田租税负,余者皆为佃户所有。
每家每户认养两只绵羊,饲料由庄子统一发放,羊毛由专人整理,羊粪由庄户们用来施各自田地的肥,庄户们只每天负责照看绵羊,所挤的羊奶可由庄户们自行买卖。
除了每日下田耕作的劳动力,其余人由庄头统一调度,或放牧绵羊、或收集羊绒、或纺织羊毛线……
青瑾让农妇们把羊毛衫分成小号,中号,大号,特大号,尽量做到普及大众。
至于每日日落之后日出之前绵羊在家被照看的任务很自然的落到了每家每户孩子们的身上。
庄子上实行现代工厂的集中化,统一化,专业化的管理措施,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再加上一系列绩效奖励的刺激,每月的羊绒生产只要交够主家要的羊绒,剩下所得的钱财皆可按生产价换成羊绒,拿回家纺织用来贴补家用。
于是,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农妇映着月光夜以继日的耕织,家里的男人和刚刚懂事的幼儿也会在一旁帮着捻线抽丝。
佃户耕田,农妇纺织,小儿挤奶……一家人其乐融融。
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的同时,商品单价的成本相对减小,青瑾和庄头仔细斟酌了关外物价和这一年的成本,订下了价格……
关外的两个庄子如此昼夜不停地耕作了一年,暮夏初秋时节,羊毛衫瞬间抢占了关外市场。
关外的秋天比关内许多地方的冬天还要寒冷许多。王公贵族住暖阁、出门有奢华的皮草,普通老百姓一家人多用麻布填一些芦花,破草叶御寒。
因为棉花不被王公贵族追捧,市场占有额小,种植面积少,被处理加工的程序繁琐,人工费高,商品价格极高,现在还没能普及。
所以,羊毛衫的出现,几乎满足了关外人对于保暖的需求,关键的是比起昂贵的皮草和穿起来笨重的棉袄,轻薄保暖的羊毛衫,物美价廉更容易让人接受。
由于关外的商品经济不是关内地区的发达,甚至还没有逃出传统的以物易物的经济模式,除了金银庄头换来的东西千奇百怪,当然用青瑾的说法,必须是硬通货。
蒙国的珍珠宝石、关外深山老林里挖出来的珍稀药材、白藏的香料、西域的丝绸……
这些东西自然也被庄头运到关内加三成的钱折算成了金银。
羊毛衫在关外市场的热销让庄户们生产意识显著提高,再加上青瑾凭借脑海里大致的印象勾勒出来的缝纫机图,被农妇们根据一线的经验加工。
等到第一台缝纫机出世之时,农妇们发现机器缝纫的效率足足提高了10倍。
生产效率的提高伴随着是劳动力的解放,大量的农妇被从人工缝纫的工种上解脱出来,继续饲养更多的绵羊,收集更多的羊毛羊绒。
庄子上,庄户们的生产意识空前高涨……
一个月后,秋天来临前夕,庄头领着一队庄户们押着大量的羊毛衫到了京城。
多彩楼在秋天的第一阵风吹到京城的那一天起,结束了冰块儿的生意,开始准备配合流云阁接手送来京城的羊毛绒。
羊毛衫在关外市场的热销程度超乎了庄头的想象,等关外市场应付的七七八八,庄头很悲催的发现预料之中,送去京城的羊毛衫数量短时间内恐怕无法满足。
庄头斟酌了再三给青瑾飞鸽传书,建议送去京城的羊毛衫不要做成成品,用布料的样子送去。
一则京城的王公贵族多半会在府内豢养绣娘,布料的样子适合各个阶层的人选购,二则也可加快羊毛绒的生产速度。
青瑾想了想,同意了庄头的观点,把羊毛料放在流云阁旁边的丝织阁里加一倍价格售卖。
相对关外,京城物价奇高。比起棉衣,羊毛衫轻薄保暖、物美价廉,秋天很多大户人家开始订购羊毛料,为家里的下人裁制冬衣。
羊毛料走薄利多销路线,一时间进项也很可观。
入了秋,君氏庄子上的庄头送秋季的地租和一批羊毛料到了岭南,过岭南送去江南。
经济发达的江南冬天很短,常年生活在热带的人最不适应的就是冬天棉衣的笨重。
因此,送到江南的羊毛料加价两倍依然被抢购一空。
青瑾翻看了庄子上的账,让鸳鸯拿了银子慰劳管事们半年的辛苦。
粗略的了解了一下庄子上的生产状况是鼓励也是敲打一般和庄头们闲话家常了几句,青瑾让人把庄头们带下去招待。
等看着庄头们和下人们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青瑾长舒了一口气。
差不多快两年的时间,这庄子和铺子里的事才算是理出来了一个章程。
鸳鸯看出青瑾眉眼间的疲惫之色,拿起美人锤跪在榻下,为青瑾捶腿,青瑾心满意足地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现在就等着冬月里庄头送来的年货了
与此同时和青瑾一样盼冬月送年货庄头的人还有——
安吉侯府
漱玉院
苏氏看着秋季送来的地租,和府里只剩下的一万两银子。
她真的头疼了。
这些庄头一个比一个刁滑,她问上一句,就有一马车的话等着。
府里被她提拔的管事,没有想象中的感恩忠心于她,反而得陇望蜀、咬牙难缠。
这些人仗着伺候过沈氏,抓住苏氏管家的一点儿错漏,毫不留情的笑话打趣,见旁人得了好处,就处心积虑寻机会在苏氏面前指桑骂槐的报怨,闲来没事就四处拨火挑事,见了有好处的是一个赛一个的争先恐后的向上钻……
这半年过招下来,苏氏精疲力尽。
“三太太,府里支中秋节的灯笼烛火灯油烟火银子100两。”白桦家的说道。
“支——”苏氏的声音分辨不出喜怒。
“三太太,府里支这个月老太太小厨房的银子,共200两。”谭嬷嬷立在一旁毕恭毕敬。
“支——”苏氏此时的心情就是自己挖的坑哭着也得填完。
“三太太,府里支裁剪下人冬衣的银子,共500两银子。”傅嬷嬷随着谭嬷嬷开口道。
“支——”苏氏心里已经闪过千千万万个念头。
“三太太,府里太太姑娘们份例每人每季四套衣裙,奴才支给太太公子姑娘们还有下人们做当季新衣的银子,1200两。”吴嬷嬷回道。
苏氏看着吴嬷嬷:“支——”
“三太太,南北通货行来结上个月府里的燕窝钱,是五百一十两银子。”
……
送走了这些管家媳妇,苏氏整个人才像活过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