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战功之危(1 / 1)

临安元年,五月。

广平郡,井陉城

当朝大将军皇甫孝和,亲临前线指挥攻城。

久不现于人前的张谯也重新露面,他看上去苍老了许多,显然西面和南面太平军受挫,对张谯也造成了不小影响。

接下来半个月,双方成兵数十万,隔着滹沱河交战。

……

最终太平军丢下数万尸体,悻悻退回灵寿。

而张谯同样身负重伤。

两军交战时,关中王暗地里抵达井陉,与皇甫孝和一起将真罡境的张谯击退。

关中王试图当场斩杀张谯,却被张谯凭着阴阳道袍的毁损的代价,挡住了致命的伤害。

眼见无法得逞,关中王只得重回朝廷。

新君年幼,而朝中大臣年老成精,图谋不轨。

他需要亲自看顾,才能避免朝政落入外臣的手里。

……

杏花山。

诸葛兄弟闭门苦读,已经过了两个年头。

李常笑平日闲暇,也乐得替他们解答疑惑。

诸葛明沉下心来以后,他那可怕的天资很快就发挥出了优势。

大抵就是传说中的生而知之者。

无论何等疑难,讲一遍后就能理解,举一反三更是易如反掌。

和他一比,年长五岁的诸葛朗就显得迟钝不少。

好在他的心性不错,没有因为被胞弟超过而产生嫉妒的情绪。

整个人仿佛一块顽石,虽笨重却胜在踏实。

饶是李常笑阅人无数,也不由对诸葛朗这小子上心几分。

别的不说,光这份难得的踏实劲头,以后的成就绝不在诸葛明之下。

……

这日,李常笑走到诸葛兄弟的屋舍里。

屋里没有人,一般这个时辰他们都在地里耕作。

李常笑走到院子里的石桌前坐下,默默等待。

莫约一刻钟。

外头有沉重的脚步声传来,是诸葛朗背着刚砍好的木柴返回。

李常笑曾传授给兄弟二人一套养气的功夫,唤作“龙虎养身功”。

每日躬耕读书,增长见识的同时,也增强身体气力,不至于真的成为手无缚鸡之人。

诸葛朗今年正好十八,只有不足七尺的身高,看着也有些瘦弱。

可他如今一臂的力量,超过六十斤。

背起百斤的木材,不说是健步如飞,那也是轻而易举。

诸葛朗习惯性地抬头,便见李常笑坐在院子里。

他的眼底闪过惊讶,而后快速将背上的木柴放下,上前见礼。

“诸葛朗见过先生。今日这是……”

李常笑盯着他,手指一边掰扯,“这是你上山的第二个年头了吧?”

诸葛朗摸着脑袋,露出憨厚的笑容,“先生说的对。”

李常笑点点头,继续问道:“日后可有什么打算?”

这个问题诸葛朗还没想过,自打父亲病故,他与胞弟南下投奔叔父,几经生死。

原本只想着将胞弟养育成人,其他的根本不敢肖想。

可这两年读书明理,先生又时常带他下山,了解到世道的混乱无序。

诸葛朗的思想悄然发生变化。

他想到外头看看。

于是,诸葛朗将想法如实说出。

李常笑并未评价,而是肯定道,“有主意便好,至于想做什么,还需看过才知。”

他顿了顿,“明日华元出师,这小子跟你一般迷茫,我打算待他周游天下看看。你可愿来?”

此话一出,诸葛朗的眼睛立即就亮了。

不过很快又露出犹豫的神色。

李常笑知道他的想法,再度出声。

“诸葛明那小子,他可早就知道自己要什么。”

……

一日后。

白龟载着三人,离开杏花山。

诸葛明知道缘由,并没有跟来。

他打算继续沉淀数年。

这一趟出游不知道会离开多久,也不知道会不会回来。

临行前,李常笑留给诸葛明一道木质令牌。

令牌可以破解杏花山的“迷踪阵”,走出杏花山的地界。

不过只有一次的效用。

一旦诸葛明离开,想要再回来就不可能了。

这也是李常笑立下的规矩。

无论华元,诸葛朗还是诸葛恪,只要决定出世,在天下还未安定前,就无法再回杏花山。

他们的离开,也将让杏花山成为一片真正的世外桃源。

永远的远离战火和兵灾。

……

下山后先到涅阳城。

原来的县尉宗默高升,被调到长沙国任职。

李常笑的熟人只剩黄严和张伯祖还在。

与二人拜别完毕,正式启程。

荆、益两州,这些年他们没少去,自然没有故地重游的必要。

于是问过二人的意见,第一站是去长安。

作为都城,想必长安会有不一样的光景吧。

华元和诸葛朗只在书页,还有旁人的吹嘘中听说过长安的繁华,向往久矣而未能一见,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

临安元年,七月。

凉州传来捷报。

响应太平军叛乱的羌胡和义丛胡都被平定。

坐镇益、凉二州的“摇光将军”张包,也被青牛道宗的高手击杀。

余下的渠帅也都死伤殆尽。

至此,新朝境内只剩河北,山东的太平军依旧作乱。

随着大胜接连,朝廷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平叛期间,朝廷由于国库钱粮不足,于是听任世家大族自行募兵平叛,并依照战功封赏官职。

并州、冀州、扬州、荆州等多州的郡国官员,都被封赏给有功之人。

刨除少数出身低微的有志之士,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的官职,都落入世家大族的手中。

他们得了朝廷名分,而且又招募了大量部曲和士卒。

一旦局势恢复平稳,那些分散天南地北的郡县,将成为一个个掌握独立兵权的小王国,听调不听宣。

届时,哪怕司隶依旧有帝王坐镇。

可放眼全天下,朝廷不亚于名存实亡。

这种情况可比太平军肆虐还要严重的多。

有忧切国政的老臣上奏请命。

关中王大为重视,开始着手准备战后的收尾工作。

最大的变化,是改变战功授官的难度,将提官和升官所需的战功大举拔高,以减少朝廷继续封官的力度。

同时,关中王提拔王氏宗亲,把他们分封到郡县。

虽然宗亲子弟能力有限,却也聊胜于无,总比外姓人更值得信赖。

还余下一点,用于拉拢死忠朝廷正统的老臣,尤其是饱受儒学熏陶的巨儒们。

他们一心苦读圣贤,拥立朝廷正统。

是再合适不过的盟友。

关中王颁布政令前,是权衡过各方利益的。

几家起兵最早的士族,手中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官职和兵马,成为朝廷政策的既得利益者。

虽然最新政令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可并不足以逼反士族,反而会形成一批与朝廷共生的拥趸。

真要放任世家割据一方,那朝廷的威严可就彻底成了笑话。

这是王氏一族绝对不能容忍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玄幻:赢麻了,我的弟子都有系统 喵喵刹异世 剑曜九霄 神洲异事录 星海纪元:我的细胞挂机进化 曲终尽余欢 开局十连抽,召唤诸天神魔 我的异界这一生 万界龙珠系统 聚宝盆从四合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