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靖难(1 / 1)

此时北平城内的守卫大概有一两万左右,而朱棣的只有八百人,按理说,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朱棣应该很难拿下北平城。可出乎意料的是,朱棣并没有费多大力气便占领了北平九门,彻底地控制了整座城池。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是理所当然。现在北平城内的守卫多数是朱棣曾经的部下,他们对朱棣还是有感情的,所以在看到昔日的领导愤起反抗时,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其中。另外一个原因,我之前也说过,就是对于朱棣而言,北平城实在是太熟悉了,他已经在这里呆了将近二十年了,对于城内的兵防部署了如指掌,因此,如何最高效地分配兵力可谓是轻车熟路。

一个猛人

主要负责夺取城门的人叫张玉,他是朱棣手下的得力干将,同时也是心腹,从朱棣第一天来到北平时,张玉便一直跟在其身后。

此刻的张玉及其手下就好像那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他们的眼睛里透露着杀气,他们的心里毫无退缩和恐惧,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可谓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有如此精兵良将,天下何愁焉?短短三日后,北平九门的城楼上插满了燕军的旗帜,朱棣重新地获得了北平的控制权。而之前在北平城外待命的宋忠,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率兵退到了怀来。

而让朱棣更高兴的是,在占领了北平城后,附近的驻军纷纷加入了他的阵营,这其中大多数都是自己原来的亲信。看来,朱棣在北平待的这二十年还是很有用的。

三个人的内心

很快,北平失守的消息传回了京城。朱允炆慌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叔叔竟然真的造反了,而且那么快就把北平城给夺了回去。

不得不拔刀相向了,朱允炆并不想这样做,同样,朱棣也不想。可是,没有办法,利益不可能同时满足两个人的需求,事到如今,只能彻底撕破脸了。

突然,朱允炆想到了一个人,宋忠呢?宋忠在哪儿?手下人回答道:“在得知北平失守以后,都督宋忠率兵退回了怀来。”“快,命他急率手下部队夺回北平。”经验的差距在这里显现出来了,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朱允炆此刻已经慌不择路,此刻朱棣的部队气势正盛,而且兵力也扩充到了十万左右,让宋忠现在去攻城,那无疑是以卵击石。

与此同时,北平城内的朱棣也在担忧,虽然出师大捷,但这还远远不够,而更让他苦恼的是,以什么名义造反呢?

可能有人会说,造反还需要理由吗?需要,当然需要,对于朱棣而言,虽然骗不了自己,但他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天下人,否则,他就是与天下人为敌,这样做,将会激起民愤,即使造反成功了,那也没有几个人会服他。

于是他开始翻阅老朱生前定下的各种法律条款,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让他找到了。

朱元璋是很信任他的儿子们的,他从来没有想过在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居然会造自己孙子的反,因此他虽然在《皇明祖训》中提出了许多用来制约藩王的规定,但又允许各藩王在危急关头可以起兵护驾。其中,这段话给了朱棣理由: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最后两句话,必须要有天子的密诏,藩王才能起兵。朱棣肯定也看到了,但是他耍起了无赖,他公然对外宣称,有奸臣正在霍乱超纲,因此出兵,要“靖难”,清君侧。更出乎意料的是,朱棣竟然还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具体是谁,他也没说。

这可把朱允炆的鼻子都给气歪了,他着实地领略了一番地痞流氓的无赖。

而就在叔侄俩斗智斗勇时,另一个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了,他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

这个人就是道衍,他一生所学的终于派上用场了,他心里的抱负终于有机会实现了。此刻的他已经六十四岁了,头发和胡子都已经花白了,但没有关系,哪怕再多活一天,他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话说回来,此刻的宋忠已经接到了命令,朱允炆把他推向了深渊,他知道自己的胜算虽然不大,但身为臣子,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命令,率领着部队向北平进发了。

等待他的会是什么结果呢?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朱慈烺:我不做亡国太子! 暴唐 明末锦衣行 朱慈烺:我不做亡国太子! 有支军队叫北洋 大汉逍遥王 三国之黄天当立 大唐驸马爷 朱慈烺:我不做亡国太子! 回到东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