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人的喧闹冲破天际。
礼部准备的礼乐声响起,但是却几乎完全被淹没在民众的欢呼声中。
大魏历来是征兵制,每家每户都须出成年壮丁入军中服役,这回京的队伍中都是各家的丈夫、父亲、儿子,家眷们都在翘首以盼,此时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欢呼起来。
远处的军队陈列军阵,缓缓行进而来,当先的正是在北方边境戍守快两年的北府兵。
北府兵常年在北方防卫的第一线,是大魏战力最强的军队,即便是装备更好的禁军和数量更多的西军也是不能比的。
此次轮戍回京修整的正是北府兵中最出名的朔方军,一直驻扎在魏燕交界,声名远播,在大魏的民众心中一直都是大魏第一强军。八壹中文網
确如林一所说,林帆这次是万万不能缺席。这朔方军从前的主将正是林帆,林帆若是缺席难免让从前的部下和军中的士卒们寒心。
林帆看着眼前的军阵也是缓缓与从前那支军队的影子重合了起来,军容整齐,气势肃杀,旌旗猎猎,一时间让林帆也不由为其所动容。
军阵在城东百官迎候的地方止步,一人当先驾马而出,向前几步便翻身下马,到林帆面前深深一拜,大声说道:“末将吴谨钦率北境朔方军见过摄政王。”
林帆起身扶起吴谨钦,道:“吴将军镇守边境着实是辛苦了。”
吴谨钦抱拳道:“王爷走后,末将一刻也不敢忘记摄政王的教诲,认真操练士卒,这两年来一日也不曾落下,让朔方军不至于堕了元帅打下来的赫赫威名。”
林帆听着吴谨钦口中叫的元帅,心里微微一暖,虽说自己并未亲身与吴谨钦并肩作战过,但是见到吴谨钦和其身后的朔方军却还是感到十分亲切。
当初先帝还在世,林帆作为十分被看重的兄弟,早早地被派到边境和地方历练,在朔方驻守时就和朔方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林帆临危受命带领的军队中骨干也大多是从朔方军中抽调而来。
后来林帆立下不世战功,闯出了赫赫威名,朔方军也被誉为大魏乃至天下第一强军。可以说林帆和朔方军是互相成就了彼此。
林帆扶起吴谨钦后,心情有些激动,但是碍于如今的场面,也不便多言,便示意身后礼部的郎官们继续仪典的进程。
当先的便是大肆封赏,此次未得太大战功,所以未有太多爵位和官职的晋升,但是大魏朝廷却丝毫不吝啬财物,即便朝廷财政紧张,依旧是重金犒军。
一时之间,军中几乎是人人都拿到了大批的奖赏。
随后便是跟随大军一同进京的重臣们,虽说这场仪典本质是为这些大臣们所办,但是魏国好武,历来重视军队,这次便将大臣的封赏放在了后面。
此次回京的重臣甚多,封赏也是极为丰厚。
户部右侍郎元朗,工部尚书韩言子,刑部右侍郎吕明等一众当初分派为巡抚,从中央六部下派到地方的中央官员都各归本职,并加大学士衔或学士衔。
而各地的郡守、县令等受召而来的官员也都是牧民一方,为政有道,一并官升一级以示皇恩浩荡。
至于镇守地方和边境的藩王和勋贵们因为都是与国休戚,与官场不同,因此只是赏了一些财物,至于后续的调动还未曾言明。来京的亲贵们也都对移藩一事心知肚明,所以也未多言。
一群大魏金字塔尖的大人物们都齐刷刷地下跪叩谢皇恩。
整个封赏的过程花费了快一个时辰才结束,接下来便是边军进城检阅。
历来军队回京只要不是大败而归,都会有检阅这一遭。
所谓检阅便是军队绕外城最繁华的街道游行一圈,接受全城民众的检阅。整齐的军阵,孔武有力的身体,威武肃杀的兵甲,当然还少不了丰厚的赏赐,这些都在激发着魏人投身军伍的想法。
大魏朝廷每每举行这等检阅,并发下重赏,便是为了更好地鼓舞人们投身军伍。各国间多是征兵制,每次调拨军队都让民间妻离子散,怨声载道。只有大魏靠着募兵制让大魏的军队一直都保持着非常强的战斗力。
吴谨钦带着朔方军昂首挺胸地踏进洪都城,这正是他们享受无上荣光的时刻,林帆在城门口看着一批批朔方军入城,不禁微微点了点头。
林帆常在禁军军营巡视,平素也多见禁军操演。禁军自然也是精锐,只是如今和朔方军比起来却是少了一些杀气。
禁军多驻守京中,军中虽然多是从各地遴选出来的壮士,但是久未经战事,却是有些荒废了。
林帆心下默然,这么一支强军掌握在自己手里,也怪不得这么多人都在猜忌自己了。
林帆摇摇头,走过去与那些刚回洪都的重臣们攀谈起来。虽说林帆谈不上善谈,但是这些大员也都不是政治小白,一个个言谈之间都是略带恭敬而不失身份。一时间,林帆倒是在其中谈笑风生。
那边朔方军入城之后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洪都城内,凡是检阅所过之处,都早早地由禁军把守清开了道路,而路边两侧的道路都挤满了想一睹朔方军风采的民众。
当前入城的是朔方军的铁骑,壮实的骑兵骑着高头大马充当先锋,民众看着这些士卒自豪感油然而生,纷纷为其喝彩。
朔方军士卒听着两边民众的喝彩声,不由得把腰杆挺得更直,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发。
但是看着这番景象也不是所有人都开心。
迎春楼。
宋海程和一帮士子正在此地聚会。
宋海程看着民众为朔方军喝彩的样子脸色不由得阴沉了下来。
其中一个是士子不满道:“这些臭丘八好威风啊!也不知朝廷发什么疯,竟然给这些人如此高的礼遇,记得在太祖时期能当街游行的都是我等士子,如今这些臭丘八也能如此受待遇,真是羞煞我等士子!”
这话引起了屋内一众士子的赞同,一个个都抱怨起朝廷对文人不够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