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筝途 > 三十四 孟夏海水

三十四 孟夏海水(1 / 1)

第二日,晚饭后,相同的时间,女士已经在“听雨楼”里端坐好了。这一次,张才雪一进门就看到了她。

张才雪上前,双掌合十,朝女士拜了拜,女士也向他回了同样的礼。

张才雪说:“我还不知道您怎么称呼。”

女士说:“我姓宋。”

张才雪问:“宋女士,我看您对筝乐很感兴趣,您也会弹筝吗?”

宋女士点点头,张才雪露出一个“果然如此”的笑容,向宋女士做了个“请”的动作。宋女士便向一台古筝走去。她今天依然在白色风衣里头穿了一件旗袍,不过是浅绿色的,将她的身形衬托得高贵、典雅、端庄。

周小津、陈千禾和杨帆博士一行来到“听雨楼”的时候,“听雨楼”里正飘荡着宋女士的筝声。宋女士弹的是《渔舟唱晚》,简单的筝乐,却是好听到哭的旋律,令整座“听雨楼”都陷入妙不可言的氛围里。

一曲弹毕,“听雨楼”内掌声和赞美声十分热闹,宋女士抬头对大家报以礼貌而谦虚的笑容,继而便看到了周小津等人,不由恍惚了一下。

“几位都是筝家,对我的《渔舟唱晚》点评一二吧?”宋女士诚恳表示。

陈千禾立即摇头说:“不敢。”

周小津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实打实地指出宋女士弹奏中的问题。

他说《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充分发挥了古筝的弹按技巧和声韵配合的妙用,诗情画意,切题发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表演证明,早已是一首受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著名筝曲。

第一部分是舒缓的慢板,在演奏第一部分时,音色要求是优美的,如歌的,柔和的,右手落指要稳,出音要浓厚而含蓄,每音要准确而力度沉稳,要给人舒缓而又实实在在的感觉,宋女士这部分的弹奏速度不够稳定,会出现不自觉的加快现象,这样演奏的效果就失去了乐曲的沉稳、浓厚、含蓄的韵味。

第二部分旋律要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连抹演奏的五声音阶的下行摸进,弹琴时手要放松,用手腕带动手指在弦上滑行,指尖不能太过用力抠弦,且声音要平稳连贯,如行云流水,才能达到效果。

第三部分是一段速度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五声音阶摸进,第一段是慢速起,力度也较弱,演奏时花指要优美连贯,手松弛而舒展;第二段、第三段则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加速和加强,一定要有一个从慢到快、从弱及强的递进,才能表现出渔船晚归,由远及近的喜悦和欢乐喧闹的场景。演奏时要特别注意速度快的时候,手要稳定,不能上下跳动,尽量靠弦近些,贴着弦走;手腕一定要松弛,尤其是最后一段加上大指扫弦时,一定要用手腕带动手指,利用惯性才能达到应有的速度。

周小津说到认真处,甚至在古筝前坐下来,亲自为宋女士示范起来。

陈千禾虽也觉得周小津认真教学的品质是值得赞许的,但宋女士毕竟上了年纪,与筝童不同,要求不应如此苛刻,何况众目睽睽,陈千禾担心宋女士会因为周小津的指教而下不来台,脸上挂不住。

陈千禾本想打圆场,但宋女士并没有表现出陈千禾担心的那些反应,反倒虚心接受,洗耳恭听,末了,还按照周小津的示范再次弹了这首《渔舟唱晚》。

经过周小津的点拨,宋女士的弹奏修正了不少,但仍存在问题,周小津便再次指正和示范,一时之间,不止宋女士,就连张才雪等乐友也坐下来,跟着周小津重新弹起了这首他们平日里练习过成千上百遍的古筝名曲。

大家都是常摸乐器的人,知道周小津出手和出口都是极为专业的,昨天又听杨帆博士介绍了周小津的来路,对周小津的指教打心底里信服,更绝这是个难得一遇的学习的好机会,不但虚心倾听周小津的临时课堂,还不懂就问,渴望周小津为自己解惑。

一时之间,“听雨楼”成了小课堂,教者知无不言,学者言听计从。周小津为大家讲解的多是现代筝曲的弹奏要领,这些筝曲相比传统筝曲,流传更普及,学员们都是家长辈的人,家中不少都有在学的筝童,他们在周小津这里听来了要领,回去还能辅导自己家的筝童,有了功利主义驱使,大家的学风愈发端正,一班成年人比几岁的孩童学得起劲多了。

乐会就这么一直持续到晚上八九点钟,到了散会的时间,大家却都依依不舍,知道周小津明日就要离开厦南。

张才雪提议周小津再为大家弹奏一首筝曲,周小津想了想说:“我给大家弹一首我自创的筝曲吧。”

秦腔秦韵,无限哀思从周小津的指尖流泻出来,席卷整座“听雨楼”,这种哀思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与依赖,在闽地弹来,更为缱绻哀婉。孩子是秦地的孩子,母亲是闽地的母亲,秦地的孩子思念着闽地的母亲,几回回梦里寻找,几回回心中呼唤,可是秦地的孩子已然长大,闽地的母亲却不见踪迹,因为母亲在他幼年就已经离世了。

妈妈,你在哪儿呢?天上地下,黄泉碧落,妈妈,你的骨灰撒在了哪里?你的魂魄又归依何处?你是否如孩子想念您一般想念着我呢?

妈妈,为什么这么多年,苦苦哀悼,却始终不见您来梦里?难道您一点儿都不想念您的孩子吗?

筝声的思念变成了哀怨,旋律陡然变快变强,更加千回百转,揪人心肠,叫在场的听众随着着筝声也柔肠百折、眼含热泪,而弹筝人早已泪流满面。

周小津的眼泪震慑了众人,陈千禾的心“咚咚”跳动,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她懂,那种寻而不得的愁怨她懂,感同身受,此时此刻,她有一股想要过去抱住周小津的冲动,但是碍于众人在场,她无法这么做,她只是给周小津递过去一张纸巾,然而有人先她一步,是那位宋女士。

周小津接过宋女士的纸巾,抱歉笑道:“不好意思,让大家见笑了。”

张才雪说,这是用心创作、用心弹奏的好曲子,只有震撼才能形容听众的心情,秦筝有这样的人才,真是秦筝的幸事啊!

大家纷纷赞同张才雪的说法,给了周小津极高的褒奖,一声声“秦筝”响在“听雨楼”内,宋女士的脸色却显得很不好看了。

周小津发现了宋女士的异样,问她:“您怎么了?不舒服吗?”

宋女士立即换上一脸笑容说:“还没请教周先生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呢。”

周小津说道:“《蓝花楹》。”

宋女士整个人都激灵了一下。

从“听雨楼”出来,张才雪说请众人吃宵夜,宋女士表示自己累了,要先回酒店休息,便匆匆走了。

众人吃完宵夜回到酒店时,夜已经很深了,杨帆博士回酒店房间休息去了,周小津却睡不着,他对陈千禾说:“陪我走走?”

陈千禾在宵夜时喝了一点果酒,此刻也是睡不着,于是两个人便在酒店花园里散步。

还好,时令已经接近五月,夜晚并不冷,只有一种极为舒适的凉意。路灯灯光照射下,依稀可见陈千禾因为喝了果酒而微微泛红的面颊,煞是可爱,周小津不由露出一个笑容来,只听陈千禾叹口气说道:“如果有一天我弹古筝能像你像唐天齐那么厉害,就好了,我们闽筝就不必申请非遗了。”

“会的。”周小津说。

陈千禾猛地停住脚步,抬头看周小津:“你相信我?”

周小津点点头:“有志者事竟成。”

陈千禾心头那份突突打鼓的声音突然就没有了,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一般,向周小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说:“我想考古筝的研究生,可行不?”

前边突然传来女人的呻吟声,二人不由循声望去,花园一张长椅上坐着一人,双手按着腹部,面容痛苦,那身旗袍格外眼熟,正是宋女士。

宋女士在医院的病床上醒过来时,天已经亮了,病房内的藤椅上,两个年轻人正互相依偎睡着。

宋女士的目光落在周小津脸上,眼眶有酸酸的感觉。昨夜“听雨楼”内的那曲《蓝花楹》似乎还回响在耳侧,年轻人弹筝时愁闷的神情与泪水又浮现到了眼前,宋女士内心如针扎一般,她从病床上坐起来,惊动了藤椅上的二人。

护士被喊来了,见宋女士已经挂完点滴,便替她抽了针。

宋女士对周小津和陈千禾说:“昨晚谢谢你们二位了。”

陈千禾说道:“医生说您的身体最好要用中医进行调理,我们认识一位中医大夫,如果您不急着回台的话,我们可以陪您去看一看。”

陈千禾口中的中医大夫指的是张阿弟。

宋女士每年到秋冬季总会咳嗽数月,吃多少药都不见效,且病程越拉越长,久而久之,她也习以为常,不当一回事,昨夜算是淤积已久的一次大爆发,浑身都酸疼不得劲,着实有把她吓到。

虽然挂了一夜点滴,人清爽了不少,但仿佛身体给她敲了警钟般,令她顿时有些后怕,便问陈千禾这位中医大夫在何处,陈千禾说:“在画安,叫张阿弟,鼎鼎有名的。”宋女士“哦”了一声便不再说话了。

见宋女士兴致缺缺,陈千禾也不好强制要求,便问宋女士这次来大陆可有同行的伙伴,宋女士说有,便让周小津和陈千禾不必再管她,她请随行的伙伴来照顾就可以。

周小津和陈千禾想想也是,他们与这位宋女士萍水相逢,素昧平生,以筝为媒,有了一段小缘分,不失是一段佳话了,不如就此别过。

走出医院,接到了杨帆博士的电话,杨帆博士说她已结束了这段关于闽筝的田野调查,要返回榕州写论文去了,问陈千禾是否要同她一起回榕州,陈千禾打算和周小津再次返回画安,便在电话里与杨帆博士告了别。

挂了杨帆博士电话,陈千禾笑着对周小津说:“五月了,想必龙津村的那株蓝花楹也开花了吧,我们这次来闽南还没有去看过那株蓝花楹呢。”

那口古井,那棵蓝花楹,那个村庄,那古堡一样的城墙,都是他们共同的记忆,故地重游,自然要去探访一番。

好在厦南到画安也就几小时车程,他们拜别了张才雪,当天就回到了画安,来到龙津村时正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蓝花楹在夕阳的余晖里盛开着蓝紫色的花朵,一树烟霭,如梦似幻,清粼的井水被紫色的花树映照得越发清冷凛冽。

再次见到这古井花树,周小津和陈千禾的心境与去年冬天来时已大不相同。新西兰之行,陈千禾见到了阔别将近二十载的哥哥,也解开了居夜阑留在她心中的心结,而周小津看着那一树繁华,不知为何从小到大困于心头的悲怨突然消解了不少,心底里有一股暖流与光明似乎近在咫尺。

这种直觉与向好的预感不知源自何处,却在周小津心底里燃起越来越明晰的希望,令他充满盼头。

他不知道这盼头具体是什么,只是暖融融,从头到脚包裹着他,令他不安又激动。

上次来时,还没有发现这个村子里有民宿,这一次周小津和陈千禾在村口的古堡城墙附近看到了一家民宿,装修得十分时尚雅致。这是村里新开的民宿,周小津和陈千禾便在民宿里住了下来,二楼的两个房间,阳台是相通的,推开阳台的门,便能看到古堡城墙上的大榕树,以及远处的大海。

站在两个阳台上,周小津和陈千禾心照不宣,相视一笑,他们同时对那片海滩产生了兴趣。

闽南的海和闽南的山一样,之于闽南都有着非凡的意义。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闽南的地域特色,“蜀道难,闽道更难”,恶劣的地貌反倒成了中原汉人躲避北方和中原王朝战乱的胜地,大山的阻隔让南迁的中原古文化得以保留,并与当地融合同化,于是有了独特的闽南文化,比如为了防御野兽和匪患聚族而居建造的建筑奇葩——土楼。

而闽南的海,见证了一代代闽南人在战乱中背井离乡,在颠沛流离中靠海吃海的顽强本事,他们为闽南人带来富足的鱼获,促进了对外海洋贸易经济的发展。

古时的刺桐港、月港,一个是“东方第一大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70余国和地区有着经济贸易往来,通达东、西二洋,进口香料和药物,出口丝绸和瓷器,为闽南地区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潮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一个地处九龙江入海口,“外通海潮,内接山涧”,是“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外贸商港。两港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相继没落后,厦门港又兴起了,成为今时今日闽南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之一。

而在历史长河里,闽南人为了谋生,背井离乡,漂洋过海,不怕苦不怕累,终于打拼出了一番事业,光辉的事迹遍布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地区。祖国危难时期,闽南华侨抗日救国,投资兴学,出钱出力,展现出了可歌可泣的拳拳爱国之心。新时代,闽南华侨更是回报祖国,反哺故乡,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此刻,面对这片闽南的海,陈千禾与周小津心潮都挺澎湃,仿佛看到了时光之河里,闽南人的奋斗历程,这片山这片海都是无言的证人。

他们脱掉鞋子,于夕阳中跑入海水,感受孟夏海水的温度。

晚风,夕阳,大海,青春烂漫的男女,欢悦的笑声,一切显得那么美好,动人。

不远处的沙滩上,穿着旗袍的女人远远地看着那美丽的画面,唇角露出欣慰的笑容。

周小津和陈千禾终于发现了宋女士,没想到他们前脚回到画安,她后脚竟也跟着来了。

“您是来画安看中医的吗?”陈千禾喜出望外地问。

宋女士的目光却是落在两个年轻人握在一起的手上,两只手刚在海水中嬉戏过,湿漉漉的,一时没有回答陈千禾的话。

周小津问:“宋女士,您还好吧?您昨天晚上还在住院,您的身体没事吧?”

“海边冷,您住哪儿?我们送您回去吧!”陈千禾也忙说道。

宋女士这才回神,指了指身后的民宿,说:“我就住那里。”

“我们也住在这家民宿,真是巧。”陈千禾说。

“是的,好巧,”宋女士说,“所以,明天你们可以陪我去看那位张阿弟中医吗?”

“当然可以。”陈千禾热情地应允了。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重生后太子妃她不想当炮灰酒巷 冷漠王爷的替嫁小郎君 重生后,摄政王他不肯退婚鹤舞流光 穿成年代文里的极品女配 重生后太子妃她不想当炮灰 快穿荒年带着五个崽崽发家致富花鹿 大佬们的团宠妹妹是奶团小和尚 逃荒我靠千亿物资空间养活四个崽西兰花花 错嫁后总裁站起来了 快穿荒年带着五个崽崽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