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时,服侍着元氏睡下,燕儿坐着发呆,思前想后,终于悄然去找羽凝霜。听完她的话,羽凝霜知道元氏已经接受了自己的条件,她告诉燕儿只是笼络施恩的用意。沉吟了一下,她说:“不好吗?看,你一下就做了女官,坐享其成呢。”
“哎!”
苦笑了一下,燕儿说:“我可不是你。娘娘她……你,你不知道吗?她跟济王……一旦再闹出来,可是灭顶之灾呀。”
“我知道。所以……我会把你举荐给太后。你呢,凡事听话照做,但是多留个心眼。只要他们不能真的搅在一处,就不是你的错。太后自会体恤的。有她老人家庇护,你不会有事的。”
“可……能行?”
“你要出头,就得这样。如果图安稳,何必冒险来服侍?”
燕儿呆住。“总之呢,你眼下至少有机遇吧。若能得了太后看重,日后会有前程的。但我一直在这,太后就看不到你了。”
沉思了好久,燕儿才问:“那你……你觉得我一直在这?妥当吗?”
“你且待上一年半载,有机会时,再说。”
“还有机会?”
“有的。”
“那,那好。小小,我知道你主意多,日后你……你能不能拉我一把?”
想着这些日子的所见所闻,燕儿觉得羽凝霜比元氏更靠谱,犹豫了一下,终于问。想了想,羽凝霜点头:“如果有机会,可以。”
“啊!多谢你……以后,殿中有什么事,我一定告诉你知道。”
燕儿大喜,顿时觉得没那么慌了。见她如此,羽凝霜不由得笑了笑,安慰说:“别担心。其实太妃……最关心的就是公主。所以呢,你不要拧着,但也不要完全顺着。明白吗?”
羽凝霜看得清楚,玉阳公主是元氏唯一的软肋和牵绊。跟随公主身边,是清心殿里唯一能躲避风雨的地方。她是在提醒燕儿,若事不可为,便设法到公主身边去,方能保全己身。燕儿并不笨了,寻思了一会,似有所悟。盘算两日,元氏权衡利弊,终于给皇后写了一封举荐函,以忠诚勤勉为由,要求晋封羽凝霜与燕儿。按照宫中惯例,每年岁末,都会对宫里的司职和人事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个时候,正是宫人们得到赏赐和拔擢的最好时机。皇后持掌后宫,最大的便利也在此。在这个节点上,她可以把看不顺眼的宫人调离,安排些自己的人进去。各宫妃嫔要提拔心腹,培养亲信,都必须得到皇后的首肯。只有如德妃这般君恩隆重的,才能依托皇帝的维护,在一定程度上抗衡中宫的权威。这就是当年杨皇后敢算计元氏,把她送上先皇龙床的原因。那个时候,如今的太后,昔年的苏皇后持掌中宫,太子早已正位。即便元氏宠冠后宫,但先皇垂老,恩宠已迟。若非她有了玉阳公主,早已幽居元吉宫,不见天日了。举荐函送抵承庆殿,看罢,杨皇后吃惊不小。思忖了好一会,想起济王的撺掇,还是往玉安宫而来。听完她的话,苏太后意外不已。“她要举荐小小和那个叫做燕儿的宫女晋封女官?”
“是。太后请看。”
看完,苏太后的脸阴沉得要滴出水来。见她脸色难看,杨皇后斟酌了一下才问:“不知太后觉得如何?论理,她是太妃,身边确实该有两名女官的。臣媳若是拒绝,于理不合。”
不回答,苏太后只是冷笑一声。“哼!她聪明呢。施恩,制衡,嘿嘿,好盘算。”
同时赐封两名女官,燕儿就取得了与羽凝霜同等的地位,此后便可以分庭抗礼,元氏就有了调整和掌控司职的把柄。“……”沉思了好一会,苏太后才问:“你按例召见她们了吗?”
再次想起济王为羽凝霜说话,杨皇后的脸一僵,赶忙笑着遮掩过去:“没呢。臣媳想着要请您的示下。”
“你说得对。不同意,于理不合,会显得我们蓄意打压她。你先见一见吧。”
“是。”
“但是呢……即便要施恩,也不是元氏来给的。”
杨皇后一鄂,转念明白了什么,赶忙笑着说:“是。臣媳觉得,小小是您亲自调教的,聪明伶俐,培养她说得过去。但不知那个燕儿……只怕日后,太妃会重用燕儿的。”
看了她一眼,苏太后回顾安荣:“宣小小。”
玉安宫里,羽凝霜行过礼,苏太后便示意安荣把举荐函给她看,然后问:“小小,你服侍太妃,那个燕儿是什么人?你觉得她此举为何?”
心知自己的谋划已经成功了大半,羽凝霜恭声回答:“燕儿是太妃亲自培养的,深得她的信任。”
“……”“但,燕儿是个懂事的人。她知道轻重。”
羽凝霜补充了一句。“哦?”
“奴婢想,太妃这么做就是个分权的意思。按例,宫中女官若有两人,则分内外之责,各管一部分。如此,若燕儿管着太妃起居出行,奴婢就不宜再干预了。”
明白她的意思,苏太后哼了一声,就说:“贱人有心眼呢。”
觑着她的神色,羽凝霜轻声说:“太后,奴婢觉得,既然太妃有此打算,您不如顺水推舟。”
“怎么说?”
“太妃对奴婢成见已深,凡事都防着奴婢,只跟燕儿商议。可燕儿……心向太后,她知道主次尊卑,愿意为您效力。如此,奴婢不在清心殿,对燕儿反倒好。至少,太妃信任她,有些事,她的话比奴婢的管用。”
“……”“这些时日,太妃的很多事都是燕儿私下告诉奴婢的。奴婢想,太妃抬举燕儿就是为了施恩。可是,如果这个恩是您给的,她必定会牢记心中。”
羽凝霜有条不紊地说。琢磨了好一会,苏太后觉得颇有道理,想了想又问:“那个燕儿真的很懂事?”
“是的。”
沉吟许久,苏太后终于颔首。“哀家本来也准备给你一份前程的,你就回来吧。”
“奴婢叩谢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