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两家孩子都优秀
“你说的真是太对了!我们村的情况就是这样!不少人家一个孩子也没有考上学,其中不少人家还是条件挺好的,根本就不缺少钱。可是,孩子们都不争气,一个也考不上!我们家倒好,穷得叮当响,成稳爸还死得早,谁知道,成稳和菊香拼了命地读书,你说奇怪不奇怪!”成稳妈拿出了村中的实际情况来说事。
“你们村的情况,我们村也同样存在。村里有一户人家父亲是民办教师,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重视,结果,三个男孩两个闺女,都没有依靠读书改变命运,大都是读到初中,或者勉强读到高中就不行了,没有一个考上中师中专,更别说是大学了!最好一个是他的小儿子,险些考上大学,复读了两三年,最后还是没有能够考上大学,最后读了一个职业中专,进了陶瓷厂当了工人。他的小女儿高中都没有读完,落下一个脑神经衰弱,不得不辍学回家。大儿子初中毕业,当兵入伍了。二儿子高中毕业,回乡种菜种水果了。大女儿高中毕业,下乡当了知青,后来进了电厂当了工人。五个孩子虽然都算不错,但是,都没有达成老教师的心愿,气得他爸整天骂他们一窝猪!见到我家两个孩子,总是赞不绝口。”晁敏自豪地说道。
“哎,孩子上学完全是拼一个心劲!只要他喜欢读书,才能自觉主动,才会考上学。我家的两个孩子,都随他爸,从小喜欢读书学习,我识字不多,根本就没有能力帮助他们,从来也没有要求他们学习。农忙时节,还巴不得让他们回来帮助我干活!就是他爸在村里的小学当黑民办,他爷爷也是读书先生,所以,家里储藏的书籍比较多!两个孩子从小就跟着他爷爷和爸爸读书,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我自己读书不多,仅仅读了小学,斗大的字,认识不到一箩筐,对学习甚至都不支持!成稳这孩子,心智好,今年才十五岁,初中应届生就考上了中师,这在我们孝水镇是数第一个的,要不然,我就没有能力供养他继续读书了!”成稳妈也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一番。
“哎呀,成稳就是不错!应该读高中了,如果上了弘农高中,一定能一个好大学!”晁敏不无遗憾地说道。
“这可不!就是我们家太穷了,没有多余的钱来供他读书。这样也好,两年中师毕业,就是国家商品粮了,至少可以像你女儿那样,成为一个正编教师,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不错的工资,从此以后,风刮不住,雨淋不到,一辈子平平稳稳的,也就算了!农民嘛,还能图个啥,这样就挺好的!”成稳妈看了一眼右边推车的儿子,故意说道。
“你说的也对!不过,我还是觉得,你有些失误,应该让儿子读大学,女儿读个中师或者中专就好了!反正女儿迟早是要嫁人的,儿子还是一辈子要留在身边的,将来还要指望儿子给自己养老的!你说是吗?”晁敏表达着不同的看法。
“说得有道理。可是,我们家是儿子大女儿小,眼下迫切需要一个人解放出来给我当下手。不然的话,这日子真的没发过了!”成稳妈并不觉得后悔。
“也是,成稳都已经考上中师,我现在说这些不合适。成稳,你不会觉得心里不舒服吧?”晁敏自觉愧疚。
“没事儿!我早就想明白了,我们家这种情况,我能够读中师都已经不错!我还想早一天毕业,为家里减轻负担哩!如果我毕业了,就有一份工资了,我妹妹即便是考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我也不害怕。照样可以帮助她完成学业!作为哥哥,我不羡慕她上大学!”张成稳坦然地说道。
“行!成稳这孩子真懂事!像个大哥哥的样儿!有担当有责任心!”晁敏赞不绝口。
“不是你说,我们家成稳的确是个很不错的孩子!从小就很懂事,知道体贴帮助我,也知道关心妹妹!这个暑假,我原本想着不让女儿上学了,可是,成稳第一个站出来不愿意,他瞒着我,跑到煤矿上,非要嚷嚷着下井挖煤,来供养妹妹读书。不过,矿上有规定,人家不要他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最后,他还是不依,软磨硬泡在矿上找了个捡煤核的活儿,一干就是一个暑假,把自己混成了一个煤黑子,挣了不少钱。”成稳妈顺着晁敏的话题说下去了。
“哎呀!这么小,就这么懂事!现在像成稳这样的孩子,可是很难得的呀!十五六岁就知道给你分担困苦!”晁敏说。
“我妹妹也跟我一起去了!她也很懂事,也是一天不少地在矿上干了两个月!”张成稳突然插话道。
“哎呀!你妹妹多大?就跟着你去矿上干活了?”晁敏很吃惊。
“今年十三岁!就比我小了两岁。”张成稳回答道。
“十三岁?十三岁就上初二了?真是了不起!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好苗子!我儿子今年都十六岁了,才上高一。哎,这人比人呀,真是气死人也!”晁敏感叹道。
“不错了!我家菊香今年十三岁,等到她读高一不是也到了十五岁了?十五岁、十六岁,其实差不了多少!”成稳妈笑道。
晁敏在前面驾车,张成稳母子俩在后面推车。三个人从南大街出来,钻过一条黝黑的铁路涵洞,走过一条不太高大的大石桥,进入了河南村的南北主街道。沿着这条狭窄曲折的街道,一直从村北走到村南,然后在一座小学的门前,向着村东南走去,走过一段林木掩映的林荫道,便走上了一条缓坡路,这段路是上坡路,走起来,非常困难,晁敏拼尽了浑身所有力气,腰弯成了一张弓,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前拉车。后面的张成稳母子俩也是撅着屁股,使劲儿推车,架子车才缓缓地驶上了村东南的小土岗。
正在三个人拼命拉车的时候,突然在道路两旁出现了许多商铺,路上的人流也增多了不少,喧闹声,甚至是说笑声,此起彼伏。
晁敏不由自主地抬头往左前侧看了看,惊叫道,“弘农中师到了!”说着,便停下了车,指着左前方的那个高大的校门大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