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宁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说道“这就是土地财政急速膨胀的第二层原因,政治激励。
华夏人民达成共识:发展才是硬道理,团结一致向钱看齐。
对地方官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就是gdp,因此每个地方的执政者都有发展经济的强烈冲动,各地纷纷展开gdp竞赛,路数也都差不多:首先低价供应大量工业用地用来招商引资,入住的企业多了,税收也多了、就业人口也多了,人口多了,消费和住房需求也就上来了,这时候再高价供应商业用地,让房地产商建住宅,人越多房价就越高,房价越贵,地价也就涨得越猛,地方也就越富裕,地方再用这个钱去搞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更多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入住,更多企业带来更多就业人口,更多人口将房价推向更更高,经济就这样正向循环起来了。
这就是我们过去二十年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手低价供应低价工业用地,招商引资,创造税收和就业;一手高价供应商住用地,获得卖地收入填补财政空缺。
工业化和城市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双赢,赢两次,赢麻了。但是光靠卖地这点收入发展还是太慢了根本撑不起我们那些年我们gdp年均10%的增长率,修路搭桥、高铁机场这些都需要天量的资金,卖地那点钱杯水车薪所以土地财政只是表象,我们这二十年经济发展的终极奥秘其实是——土地金融。
我们知道,个人创业最大的难题是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同样,国家发展经济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你的原始积累从哪来。
现在是文明世界,也不可能去抢,我们在工业化初期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将农业积累转移到工业部门,从而奠定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但是接下来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的是天量的资本,这时候靠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泥土里一点点抠肯定是不行的,就算把农业全部牺牲掉也做不到。
没资本怎么办?
那只能向银行借了。
但向银行贷款首先解决就是信用问题,得有抵押物,刚好土地动不了也偷不走,天然就是最好的抵押物,于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用土地抵押贷出巨量资本,随后这些资本变成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
从宏观层面来说,土地本来就是国家的,银行的钱也是国家印的,所以用国家的土地做抵押向国家借钱,本质就是以土地为信用基础发行货币。
这时候土地就变成了华夏币的锚——这就是土地金融的本质。
将土地变成了融资工具,凭空创造出天量资本,当然也不是凭空啦,我们向银行贷款,本质是向我们的未来借钱,房地产开发商抵押的未来是房价不断上涨,城投公司抵押的未来是城市越来越繁荣,大家都是以梦为马,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这就是土地金融的魔力所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未来贴现到当下,使其价值暴增,创造巨量原始积累,从而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这和公司上市融资的逻辑差不多,一家公司上市后通过发行股票融资,股民如果看好这家公司的未来,就买它的股票。
越多人看好,股价就被抬得越高,理解了这点我们再回头看当年的房地产改革,其实那一次就像是华夏各个城市集体ipo,不过发行的不是股票,而是房子。
过去二十年,买了哪个城市的房子,就相当于投资了那个城市的股票,城市发展得越好,股票价格就越高,对应的也就是房价越高。
这也解释了华夏经济最大的一个谜题,为什么华夏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然而华夏的股市却不动如山,坚如磐石。
炒股的人都知道,我们大a股有个魔咒般的数字——3000点。
每隔几年就要来一次三千点保卫战,问题出在哪?不是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吗?怎么动不动就五雷轰顶呢?
现在明白了吧,其实股市只是配角,楼市才是华夏经济的晴雨表。
如果把不同城市的房价视作该城市的股价,就会发现这个股价的增长,和华夏经济的增长完全一致。
目前华夏楼市总市值大约65万亿美元,这个规模刚好和漂亮国股市相当,再加上一个倭国债市,这三个并称为全球资本市场三大奇迹,世界上最硬的三大资产,东西方永远不败的三大神话。
所以说,在我们这个国家一穷二白的时候,土地金融帮助了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起原始资本,随后又将资本变成一栋栋高楼,一座座工厂,一条条道路和桥梁。
最终我们用短短的三十年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无疑是个经济上的奇迹。
然而命运所有的馈赠暗中都早已经标好了价格,面对如今拥有的这一切,我们还是要思考:代价是什么?
对我们个人而言,最直接的体会就是高房价了,买一套房要掏空六个钱包,这有多少人顶得住?
当六个钱包都不够时,那就只好躺平了,低欲望社会就是这样躺出来的。
其次在社会层面,高房价拉大了贫富差距,先买房的人靠房产升值,完成了个人的财富积累,实现了阶层跃升,后来者再想上车就难了。
就像你吃着12元一份的羊肉粉,却有人有半条街的铺面收租,表面上大家都过着幸福的生。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土地财政虽然有力得拉动了经济发展,但拉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各行各业造成挤出效应,尤其是制造业。
因为它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每次大放水全部被房地产一个行业吸进去了,那其它行业怎么办?
最后就变成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这种结构性的问题需要很长时间去调整。
眼下最紧要的问题是——地方债务。
现在地方债务加起来超过50万亿,如果按照3%的年利率计算,每年利息就要1.5万亿,可见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有多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债?
地方政府借的钱都是拿去搞基础设施建设去了,而基建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大、利润低、回报周期长。
比如地铁一公里造价十个亿,而我们坐一趟的票价才几块钱,这得猴年马月才能靠卖票回本。
估计没有哪个城市的地铁是能回本的,但是为什么还是不断有城市砸锅卖铁贷款也要修地铁?
因为它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而且还倍有面子,总不能说我们那么大个城市连个地铁都没有吧!那这太丢脸了!
所以地方政府为了公共福利,不停地搞建设,谁说为了赚钱就俗了!
当然,银行表示你不赚钱关我什么事啊!欠我们的钱和利息那可是一分都不能少!
所以地方政府为了还债,只能卖地。
刚才说了,地方政府靠用土地抵押向银行借债,搞好城市建设,同时低价卖地搞招商引资吸引就业人口,再高价卖高价用地盖房子推高房价,房价高了,地价也水涨船高。
这溢出受益就可以拿去还银行的债了。
下一轮用更高的地价撬动更多的债,靠这个实现不断循环。
所以这套经济永动机的核心是——房价。
房价一旦下跌,地价就得跌,地价一跌,地方政府就没钱还债,没钱还债,银行就急了。
所以地根连着银根,所以你理解为什么各地纷纷出来房价限跌令了吧!
如今华夏老百姓80%资产在房子上,地方政府80%的负债需要靠卖地偿还,因此房价不可能大跌。八壹中文網
往小了说这是身家性命,往大了说这就是国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岁月静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负重前行。
当然,如果一直这样负重下去,大家都不敢生娃了,有没有下一代都不好说了,所以我们看到最近这几年,国家开始着手减负计划,而其中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杠杆。
目前看问题很多,短期经济转型的迫切,中期城市化见顶,长期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不足。
所以房地产终究会退出历史舞台,不过没办法退得那么快。
现在我们要帮助它怎么体面地退,它就像一个飞在空中的大气球,不能一下子刺破,否则爆炸起来就是金融核弹,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给它吹气,同时把脚下这块经济陆地一点一点码高,它慢慢往下飘,我们经济往上升,最终实现双向奔赴。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期间会伴随着很多阵痛,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承受的——凡事皆有代价!”
“师父……您不是学中医修仙吗?怎么又研究起经济学来了?”
“不是研究经济学,是要多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国家。
如果做人都做不好,还想做神仙?
修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超脱现实,所以肯定要好好了解一下经济学,你看历史上修仙很厉害的人,做生意也很厉害,比如道家几个著名人物都是财神。”
“哦,哦!那师父,我听您讲完,我决定买个小二手房够住就行了,反正以后不但不涨价,还会跌价贬值,房子是买来住的,不是买来炒的,没必要透支自己的未来。”
“嗯,对的,还有什么事吗,没有其它事我就回去了。”
“嗯,没事了,对了,师父刚才您讲这些内容是从哪本书看的,我也想买这本书看。”
“不用买,我回头带来给你,叫做《置身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