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醒来,得知鸳鸯早就悄悄起行,也不多说。因元春去了,所以梳洗后,只简单穿了一身青白色的裙袄,披了一件苍色绣银线祥云纹样的银狐大氅,头上插了一支珍珠簪。
鸿昌见她连脂粉都不动,心下不虞,想了想,提了一句:“今儿可是元宵呢。郡主就穿得这样素净?”
黛玉惊觉:“十五了?”
“可不是。”鸿昌回过头去对镜端详自己,“昨儿陛下还特意让人送了柿柿如意的吉祥摆件来。郡主这么快就忘了?”
黛玉沉默片刻,解了披风。
正待吩咐小红重新梳妆,外头有人来传话:“陛下口谕,贾贵妃病重不治,昨夜薨逝。
“昭庆郡主和义敏县主终究是血亲,可素服减妆。然今日元宵,乃是大节,还须陪伴太后左右,以尽国礼为上。”
黛玉起身肃立听了,松了口气,恭敬行了礼:“臣女遵命,多谢陛下体恤!”
来人又去了西配殿。
鸿昌便在镜子里看着她笑:“唉!我可真是枉做小人!”
黛玉弯弯唇,低声道:“也是你提醒了我。你听听,陛下口谕里,贵妃的身后事一个字没提。”
“贾府正在议罪,总要先闹清楚他们家的那些破事儿,定了罪名,才好最后落定贵妃的谥号等。”
鸿昌转过身来,又拉着黛玉的手安慰,“好在陛下心里,你和义敏都是好人,你们二人不会被牵连,这就很好了。
“如今太上和太子都不在京,陛下心志坚刚如铁,便有小人想进谗言,也没人听他们放屁。
“至于旁的那些,你可不能再多想多做了,知道么?”
黛玉知道她是担心自己念在骨肉亲缘上胡乱求情,承了她的好意,温顺点头:“我知道的。你放心。”
鸿昌笑一笑:“我也知道,其实你是最通透的,并不用我嘱咐这些。”
起身从黛玉的妆奁里挑拣一番,拿了一支浅浅水绿的翠玉簪,换下了那支珍珠簪,又往她发间抿了两朵小小的珠花。再吩咐小红拿了一挂青玉璎珞和一只青玉如意禁步,给黛玉装饰好了。
拉着她的手前后都看了看,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好歹得像个郡主才行!”
黛玉笑着抱了抱她,回手也在自己的妆奁里挑拣了一番,拿了一支珊瑚钗,红彤彤的,给鸿昌插上,笑道:
“你喜庆些,算是替我和义敏过节了。”
二人更觉亲近,携手一起去了西配殿。
探春原本也是一身素白,听了昭明帝口谕,知道这样不行,便换了一件天水碧的袄,八幅银白软缎的裙子,戴了白狐围脖。
正在饰物上犹豫,恰好鸿昌和黛玉进来,鸿昌便自告奋勇,上去给她挑了一支纯银凤头小步摇,腰上挂了一块平安白玉牌。
贾兰和巧姐儿被晴雯和雪雁服侍着起床盥洗,惊奇地睁大眼睛看着三个姑娘。
巧姐儿还小,只歪着头打量。贾兰却是张嘴便夸:“三个姑姑可真好看!比我娘、比琏二婶子,都好看!”
巧姐儿一听他说自己的母亲,顿时不乐意了,瞪圆了眼睛,奶声奶气地凶贾兰:“我娘好看!我娘和三个姑姑一样好看!”
却并不贬低贾兰的母亲李纨。
黛玉看着巧姐儿忍俊不禁笑了起来,过去搂着她,温柔地安抚:“巧姐儿说的是,你娘也好看,大伯娘也好看,姑姑们也好看,是不是?”
巧姐儿小鸡啄米一样连连点头。
黛玉笑着捏捏她的小脸:“我们巧姐儿也好看,对不对?”
巧姐儿顿时得意起来,拍拍自己的小胸脯:“巧姐儿最好看!”
众人都哈哈笑起来。
贾兰在旁,不服气地嘀咕:“你才不是最好看,林姑姑最好看……”
但临出门时,他母亲李纨再三叮嘱,让他一定要让着妹妹、听林姑姑的话。他便不敢大声,只自己嘀咕两遍也就过去了。
可众人都听见了,不由莞尔。
黛玉见两个孩子又懂事又可爱,看了鸿昌一眼,见她也微微颔首,便吩咐:“穿好了,带着哥儿姐儿一起去给太后磕头去。”
探春忙也过去,蹲身下来,低声细细地叮嘱两个孩子一定要乖、跟太后要有礼、说话要喜庆合宜,等等。
黛玉刚要张口,鸿昌拉住她,摇摇头,附耳低声道:“你让她尽尽心吧,她难过呢。”
三大两小果然去了太后寝宫,见老人家刚收拾好,端端正正坐在榻上正喝参茶。忙上前拜礼,恭祝了元宵。
太后看着两个小娃娃也似模似样地作揖叩头,惊奇地笑着看,等他们行完了礼,乐呵呵地叫起。
又招手叫了跟前,笑着问:“说得真好,谁教你们说的?”
巧姐儿便看贾兰。
贾兰一本正经地答:“在家时母亲教过怎么给祖母问安,刚才三姑姑教了怎么给太后磕头。
“吉祥话年年都说,我早就知道啦,不用别人教!”
巧姐儿跟着点头:“哥哥说得对。”
太后失声笑了出来,众人也都跟着笑。
笑声中,昭明帝大步走了进来:“说什么呢?这么高兴?”
众人忙给昭明帝见礼。
贾兰和巧姐儿也怯怯地给他磕头。
太后笑着把巧姐儿捞起来,搂进自己怀里,对着昭明帝嗔道:“说什么?说宫里好些年没有娇嫩嫩的小娃娃出生,说你怎么还不给我生个这么伶俐可爱的孙女儿来!”
昭明帝挠挠头,转身就跑,便走便道:“啊呀呀,我怎么这样无礼,竟闯了太后寝宫!
“我还是在正殿等着皇后来了,再一起给太后磕头罢!”
背影是大写的“落荒而逃”。
众人都掩唇轻笑。
巧姐儿听不懂,便只乖巧地坐在太后怀里。
贾兰却似懂非懂,反过来小大人一般劝太后道:“他那个年纪的大人都忙,忙得顾不上也是有的。
“而且,生孩子养孩子都累人。我娘和我婶子就都累得很,我娘特别瘦,我婶子也常常生病。
“您一看,就是福寿双全的,必定不止他一个儿子。不如您看着哪个闲着的,有功夫的,让他们给您生孙女儿,也就是了。
“他过年好容易歇歇,生孩子太累,还是算了罢。”
太后哈哈大笑,几乎要岔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