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这是今年永昌府各县通过县试的试卷,请大人过目。”
苏修明放下笔墨,从马辉手里接过卷子,看着那寥寥几份试卷,皱眉问道:
“怎么这么少?此次的试题乃是本官亲自所拟,难度并不大,通过县试的考生,理应更多才是。”
马辉听了,忙开口回答:“禀大人,永昌府下共六个县,按照朝廷的规定,每个县当录取十人参加来年的府试。
但纵观往年永昌府的成绩,六县总共能通过县试的考生,从未超过十人。
而通过府试的,历史上只出现过一个,那人仅过了府试,后来接连考了几次,都没能再通过院试。
几次尝试接连失败,那人自知科举无望,就没再往下考,安心做了一辈子的老童生,如今已是古稀之年。”
苏修明顿了片刻,接着摇头叹息:往前西北的局势错综复杂,朝廷对这里的掌控可以说几乎没有。
要不然,哪会出现官员被冒充的事,这才导致此地的教育相对其他城市,落后了不少。
如今一切都走上了正轨,除了民生经济,当地的教育也是官员考核指标之一。
发展教育,当下刻不容缓。
“先将这过了县试的五人招入府学学习。”他边翻看试卷,边嘱咐马辉道。
“大人,”马辉有些犹豫,“永昌府没有府学,更没有教员,只怕无法给学生上课。”
“什么?”苏修明才反应过来,他上任以来的关注点,都在经济发展上,确实没留意教育相关的事。
说来真是让人难以置信,永昌府的教育不成气候到,居然连个府学都没有。
想想也是,这里百年都没出过一个秀才,就算之前有府学,若一直没有生源,府学也只能荒废,说不定后来被挪为他用了。
想当初他所在的苏家村,还出过一个举人呢,这诺大一个府城,居然连个秀才都找不出,说出去都没人相信。
之前就算了,如今既然在自己治下,那他定要改变这种情况。
如今西北的经济正在稳步前进,经济上来了,教育理应跟上,唯有当地多培养出几个人才,经济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那么首要一点,府学得尽快办理起来。
马辉仿佛知道他在想什么,开口补充道:
“多年前,永昌府曾有一府学,后来不知何时,成了黑虎帮的住宅,如今已被我们府衙收回。”
黑虎帮连知府都敢冒充,抢占府学做根据地,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于是,苏修明点头道:“明日下午的时间空出来,随我去那处宅子瞧瞧。
既然被黑虎帮占据了这么多年,只怕很多地方都需要修善一下,才能用来再作府学用。”
说完这话,他见马辉还站着不动,遂问道,“可还有其他事?”
马辉刚准备摇头,忽然瞥见苏修明眼里嫌弃的目光,心里一个激灵:
大人成婚才一个月,正值新婚燕尔之季,自己真是不识趣,这天都黑了还来打扰大人,简直该打。
于是他立马告退:“下官无事,大人您快回去歇着吧,下官告辞。”
见人走了,苏修明才从书桌后起身,随手理了理衣裳,走出书房回到了后院。
此时天已黑了,正是晚膳时间,林宛如在院子外头张望,一眼瞧见从前衙回来的丈夫,如小鸟般飞奔过来。
拉着来人的衣袖,娇声道:“夫君你回来啦?晚膳已经做好了,我们快去吃吧,娘和妹妹都等着呢。”
苏修明笑着捏了捏她的鼻子:“好,走,今日做了什么好吃的?”
“有香酥鸭、五香牛肉、羊杂汤、皮蛋豆腐.....都是夫君爱吃的。”
“今天什么日子,怎么做什么多好吃的?”
林宛如脸色红了红,凑过来小声道:“娘说要给你补身子,她好早日抱上孙子......”
后面的话越说越小,几不可闻。
苏修明听了哈哈大笑:“娘可真是心急,我们成亲才一个多月,哪会那么快。
再说,我还没过够二人世界呢,要这会怀上,我可不乐意。”
说着,还坏笑地捏了捏身边人的腰肢,惹来一阵娇嗔:“你好坏,讨厌!”
两人调笑着往堂屋走去,屋内,许云早已准备好了饭菜,见人进来,忙招呼着坐下来用膳。
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用完晚膳,就各自回房休息了。
第二日,苏修明忙完了些衙门的事务,就领着马辉去瞧了原黑虎帮的宅子。
本来他以为,一个黑帮常驻的宅子,要转来开办府学,定是花费些力气重新装修布置,好配得上读书人的那点风雅才行。
谁知,进到里面一看,才发现自己浅薄了,虽然黑虎帮住了很久,但里面居然还布置得挺雅致。
没有什么金光闪闪粗俗的家具,也没什么虎头鹿头熊头等霸气招人眼球的布置。
取而代之的是些书画、书柜、古琴、香炉等风流雅致的装扮。
旁边姜英说道:“大人,据曾经黑虎帮的前辈们说过,创立帮派的长老们均是读书人,平日里多是文人雅士的爱好。
因此,这么多年,帮里一直保留着从前的装修风格,并没有作大的改动。”
这大大出乎苏修明的预料,看来这黑帮也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不怕流氓帅,就怕流氓有文化。
难怪能冒充朝廷命官多年,而不被朝廷发觉,人家有这方面的基因。
苏修明在这三进的宅院里逛了片刻,大概盘算了下,此处不需要大改变,只需稍微布置一下,即可作为府学之用。
他把姜英叫过来,说道:“你对这里比较熟悉,府学的完善就交给你来处理,稍后我会让人绘制修改的细节图,你参照着找工匠修缮。”
姜英忙拱手道:“是大人。”
安排好这些,苏修明就出了宅子,跨马往府衙的方向去了。
其身后,有人正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目光里满是钦慕和眷恋,直到人走出视线,才收回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