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茶心里一惊,四皇子真被逼疯了,一个皇子的城府仅此而已?
看着襁褓里握着拳头睡着的婴儿,嘴一张一合地,她的心瞬间安定了。
好像还没有给儿子取名字?
她刚这样想着,就听大太爷的声音再次在外间响起:“茶茶的孩子我来取大名吧,就叫姜玄胤,是我们姜家的骨肉,我们姜家的后代!”
“大哥,凭什么你取名字啊?我早想好了,就叫姜玄鹤,仙鹤的鹤,一听就有仙气,大哥取的一点意义都没有。”是四叔公不甘示弱的声音。
“不是,我的亲重孙凭什么你们取名字?我觉得应该按我家的规矩来,叫姜玄参。”姜爷爷取的名字确实是自家惯用的套路,都是药名。
“我觉得……”
姜父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其他三人打断。
“你不觉得!”
姜茶靠在枕头上,听着外面的争执,细想了一会儿,大太爷取胤字,是为了给她撑腰,代表姜氏家族对孩子身份的认可。四叔公和爷爷也是出于对她和孩子的爱护。
于是,她对姜奶奶说道:“奶奶,我觉得大太爷取的名字做大名,四叔公和爷爷取的名字做小名挺好,鹤崽、参娃都挺有意思的。”
姜奶奶本来脸上带点愁绪,听到姜茶的话,注意力立刻被转移了。
“还是茶茶想得周到,也不知道这些老头子争什么,我觉得这孩子就是个宝,叫玄宝也好听啊。”
“啊?”姜茶有些始料未及。
二嫂也来凑热闹:“大名叫玄宝,小名叫元宝,多喜庆。”
“元宝福气够了,但不够文雅。”正整理行李的大嫂也插话,“我觉得鹤宝有点意思,听着就和仙人有关。”
“那小名叫鹤宝吧。”姜奶奶一锤定音,大约是因为她的宝儿被认同,然后完全忘记了姜爷爷的存在。
姜茶想要为姜爷爷争取一下,但想到自己好像还没试着取名字呢,默默地闭上嘴。
大太爷听了姜奶奶的传话,乐得合不拢嘴,连忙让二太爷把祖祠的族谱请出来,给姜茶母子单独立户。
下午,大哥和二哥抬着包裹严实的姜茶,姜奶奶抱着孩子走在一旁,后面二婶、大嫂、二嫂背着大大小小的包袱,大太爷还有三叔在前面带队。一行人来到了已经干了的菊潭。
“幸好天旱,不然潭底的淤泥不好清。”
大太爷看着潭底,然后对三叔姜长卿吩咐道:“你和十郎走在最前面,带两辆牛车下去,女眷和孩子走在中间,出去后把人先找地方安顿了,让人回来报信,然后一批一批地出谷。”
姜茶没想到密道的宽度,居然能容下一辆牛车,她还想把牛杀了,牛肉收在寄存柜里呢。
密道昏暗不明,潮湿异常,前面的人把石壁上的油灯点着,可以看到石壁上人工堆砌的痕迹,一路前行,中间只休息了一次,不知走了多久,只知道担架还换二嫂和云意抬了会儿。
姜茶想要自己走,但姜奶奶说凉从脚走,做月子是一辈子的事,不能轻忽,还叮嘱她密道湿寒,一定要把身子包裹严实,不能被风吹到。
通道到底有多长,姜茶不知道,因为一晃一悠地她竟然睡着了。
等她醒来时,已经到了谷外,天上月朗星稀,篝火足有一尺多高,她躺在担架上,头上又裹了层布巾,身上盖着单被。
二哥从刚搭好的帐篷里出来,看到她醒了,说道:“你二嫂正在里面收拾呢,一会儿你就能躺进去了。”
姜茶坐起身,裹紧身上的薄披风问:“二哥,我们要去哪?”
二哥摇了摇头:“还不知道,根据那个灾害年表,大概会往南边走。咱们如今只能躲着朝廷。”
姜茶认真分析道:“目前朝廷控制力最弱的不是闽江吗?我觉得闽江其实不错,临海,打不过了可以坐船跑,我记得大哥提到的那个在海上漂泊的邓将军,若不是主动投降,官府根本抓不住他吧。”
二哥认真地看了她一眼:“你倒是一点都不避讳。”
“避讳什么?陈家?三叔的小短文若是传开,依四皇子赶尽杀绝的作风,陈家自身难保。再说整个闽江那么大,还有许多渔岛,我们这么多人,不出两年,就能建成第二个淮河谷。”
姜茶之前就考虑过这些事,因为他们都是前朝遗民,如今又和四皇子闹到这步田地,不能归顺朝廷,淮河谷的人又多,再加上许多难民北上逃荒,他们跟着往北走一点意义都没有。
如今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海上了,海盗都登陆了,海上自然安全许多。
等二嫂整理完帐篷,姜茶就不被允许在外面了。
等吃等喝等下奶,胳肢窝又肿又硬感觉像往肉里硬塞了一块石头,儿子的力气很大,饭量也大,吃了几口,只下了一丁点根本不够。
姜奶奶却只喂了点清水,说要清理孩子的小肚子。
隔了一会儿,又把姜茶叫醒喂了一遍。
就这样来来回回,浑浑噩噩地过了一夜,她终于下奶了,看着孩子闭着眼满足的神情,姜茶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喂完孩子,姜奶奶抱起孩子拍了拍,听到孩子打了个饱嗝,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鹤宝吃饱饱喽!”
“快点喊茶茶起床,马车已经准备好了。很多人不愿跟着我们走了,倒省了许多麻烦,但人群一分散,总会露出点蛛丝马迹,四皇子估计很快就能找到这里。”
三叔姜长卿的声音在帐子响起,姜奶奶迅速地裹紧孩子,让进来的云意帮忙整理东西。
姜茶出了帐篷,看着乌怏怏的人群,少说也得有两百人,她不由瞪大眼睛:“这已经走了一大批人?”
“光咱们姜家就有一百多口人,留下来的也没几户。”三叔姜长卿指着一辆马车说:“那辆我已经让人布置好了,你和奶奶,二婶,云意坐那辆,驾车的是凌玉树。”
七八辆马车,然后两辆牛车,然后还有四辆驴车,小车大概也有五六辆,这哪像是逃亡,这分明是商队进完货的场面。
菊潭密道,帐篷用具,再到这么多马车,姜氏家族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准备的,他们从来没想过归顺新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