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入秦士子们各自奔波于下县的时候,秦国庙堂却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嬴渠梁面若寒霜地盯着案板之上这扇竹简,久久沉默!
老世族们联手上书国君,请求以贵勋子弟弥补官职空缺。
这件事本来是正常的上书流程,但在求贤令尚无结果之时,老世族提出如此请求,这无异于逼宫。
自己刚刚在招贤馆宣布下县勘察,旦有策论应对者酌情给予任官赐爵,反手这群人就给自己来这一手。
要是这职缺都被老秦人勋贵子弟填满了,那还招个什么贤?
到时候他这个君上还有半分威望可言吗?
可是如果自己不答应,此事非但能善罢甘休,更会激化原本就不满的老世族势力,这群人在秦国庙堂之上还多有倚重,特别是秦军上下多数都是世族子弟。
他作为新君需要更好地权衡这般处境,要变法图强,但也要防止出现新的动荡局面。
踱步思考许久,嬴渠梁决定把大哥找过来商量商量,“去,把上将军找来!”
很快赢虔火急火燎地赶入宫内,他一见君上皱眉就知道,肯定又是碰上难事了!
“渠梁,我来了,有什么事尽管跟大哥说!我看谁敢为难你!”
嬴渠梁将案上的竹简递给了大哥,赢虔展开一看顿时怒火冲天:“反了他们了!渠梁你说,拿他们怎么办?”
此时反而是作为国君的嬴渠梁冷静了下来,“此事需得谨慎,这帮人并非不知道利害关系,只是那这个来试探你我的底线而已!大哥,这个事我打算这么办,你看行不行?”
“你说!”
“奏请补缺,此事早有成法,但如今求贤令未果,我不想把路给各方都堵死了!依他们所请,军职可补,但文职必须要给留着!万一这些入秦士子中真有几个人才,也好往下铺排!”
赢虔是个外刚内敛之人,也知晓分寸!
略加思索之后也同意了嬴渠梁所说的,“如此我看可以,既给了他们面子,又留了后路,也算是给老家伙提个醒,反正军职之事有我在乱不了!”
“我信得过大哥,只是这求贤一事到现在都没有消息,当真不知后果如何!”
“怎么?下面县郡都没有消息传回吗?”
“有倒是有,只是不多,情况也不太明朗!甚至还有不少听说受不了苦,半路跑掉的!唉!”
“哼,照我说啊,这群小白脸一个都靠不住,这么点苦都吃不了,如何强大我秦国?”赢虔始终还是觉得这群闹哄哄的人靠不住,特别是听说了那些士子不愿意吃半点苦的时候!
见身为兄弟的国君面有忧虑,他又不忍心再说下去。
“也不是所有的都靠不住,最起码这个叫王轼的就有点才学!”嬴渠梁从案桌上另外拿起一份竹简递给自己大哥!
“呵,这小子还真跑了些地方啊!行,还有些本事,就看他后面能不能提出对策来了!诶,我听说那个中庶子也来了?怎么样?有他的消息吗?”
卫鞅救师闹得沸沸扬扬的,秦国庙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赢虔身为上将军自然也是知道的,当初在骊山大营他甚至和章将军见过卫鞅一面。
“也下去了,只是了无音讯,根本没有半点消息传回!”
“哼,这小子不会也是驴粪蛋子表面光吧?”
“希望不是吧!咱们老秦人要想改变着实是艰难了些,要是这些人靠不住,那就真得只能靠咱们自己了!行了,大哥先去安排这件事吧,无论如何,这些文官的补职都必须等到士子们考核回来之后,军职之事由大哥决定!”
“好,我这就去办!”
兄弟二人商议妥当之后,总算是把这次小小的风波按压下来了,只是谁也不知道后面的这种博弈究竟还会走向什么地步,嬴渠梁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时间一晃就是三个月后,秦晓和卫鞅的行旅终于接近尾声了,他们在这三个月之间遍访了老秦人最苦最穷最落后偏僻的近二十几个县郡,长途跋涉,滚沟遇险无数次,好几次差一点连命都搭上了。
两个人浑身破衣烂衫,满脸污垢,蓬头垢面,完全看不出来脸上最初的模样了!
不过难得的是两个人一路上行程所历尽皆珍贵,所有的事情都在两个人的脑袋里、心里以及纸笔上被牢牢记下了。
卫鞅比起最初离开栎阳的时候,背上的包裹里沉甸甸地安置着数十斤重的竹简记载。
这些都是他日后珍贵的文献资料,就是把其他东西全丢了,这些也不能丢!
这就苦了秦晓这位刚认的兄弟了,不仅要负责保护他,同时还得肩负着当“驴”的功能,着实苦不堪言。
不过兄弟俩的关系倒是紧密了许多,再也没有半点生疏了!
“大哥,你说回去之后他们会不会不认得我们了?”
面对秦晓的担忧,卫鞅露脸一笑,“你是怕洛香姑娘不认得你了吧?出栎阳的时候,活生生一个白面公子,回来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怪人!嗯,要是我,我肯定不认你!”
“你还敢说我,大哥,你看看你的脸,比我强得了多少啊?还不是黑炭人一个,哈哈哈哈哈”
两人看着彼此狼狈的模样,各自摇头后,又是一阵自嘲式的狂笑!
两人对着篝火烤着刚刚从河里捕捞上来的新鲜河鱼,香气一时四溢。
卫鞅叹了一声,“可惜了,如此美味,没有秦酒作伴,当真遗憾!”
“哈哈哈,等回到紫香居,我请大哥喝个够!”
“好,到时候一醉方休!”
秋风已入深,河畔多少寒冷,两人填饱了肚子,各自紧了紧身上的破布就着篝火躺下,也算是抵御了夜寒入体。
“大哥,走了这么些地方,看了这么些事,心中可有定策了?”
“算有个雏形了吧,不过这秦国之事,想要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好在我之所学,长于务实,要是秦公用我,则必竭尽所能强法变秦!”
秦晓看得出来,卫鞅眼中有光,相处这些时日,他多少算是了解了这位后世认为的变法强人,其实是一个务实求真的人,最起码在此事上绝无妄言!
他知道卫鞅腹稿已成,只待秦公采纳了,不过还是想问问他的看法。
“我信大哥能行,变法乃庙堂之事,我不感兴趣,但我能否一问大哥,这秦国贫弱之根何在?”
“一句话,民困于乏,官无以治之,法令不束,朝野难新!”